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4 21: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
一、基础题(标点题2分,其他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9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xiē)入巨石的罅(xiá)隙。
B.可是,即使我们能摈(bìng)弃憎(zēng)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能抛洒一滴眼泪,我们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C.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zhàng)得像个关公,讷(nè)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D.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颤(chàn)。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______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______,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历尽沧桑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曾因二人的家书而感喟: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______,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______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少不更事 侃侃而谈 一视同仁 衣食住行
B.羽毛未丰 娓娓道来 一视同仁 布帛菽粟
C.少不更事 娓娓道来 事无巨细 衣食住行
D.羽毛未丰 侃侃而谈 事无巨细 布帛菽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3.下列选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两侧的山岭壁立千仞,危岩耸立。岭间很是疏宽,四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A.“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B.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好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我看完第一篇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4.下列各句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毕业赠照片留言:某某同学惠存。
B.疫情防控宣传语:出门就把口罩戴,利己利人大家好。
C.高考动员宣誓语:只要没学死,就往死里学。
D.交通安全宣传语:你让行,我快走。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创作于1923年,闻一多用以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B.《百合花》是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以女性视角,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塑造了不一样的英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韩愈,字退之,因其自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其大力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陋之有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对课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展现了一个站在地球边上,俯瞰地球,吹响号角的巨人形象,从中能感受到“五 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C.《劝学》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而《师说》则以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体现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9分,共2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即跳出叙述者的客观视角,着意通过文中人物眼睛来看,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选自关四平、陈默《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有删改)
材料三:
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披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而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对照,应当是《红楼梦》式的对照。这种高级的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呢?
首先,《红楼梦》中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外部对照体系中,对照的双方都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例如,袭人的性格塑造与晴雯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就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这样,她们的性格外部对照,由于自身性格内涵的丰富,而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
而更关键的是,必须从外转入内,即依赖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形成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在这个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通过一定的中介,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这就是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它们互相渗透,形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但也流露出对自己“奴才命”的不满。她对主子极其温顺,似有逢迎之嫌,但她又同情刘姥姥,惜老爱贫,似无势利之心。她对宝玉既有“从”也有“爱”,既有奴仆对主子卑微的恭顺,也有青春少女对恋人真实的痴情。袭人性格内里包含着美丑、善恶的对照,这种对照是由很多二重组合单元互相交叉构成的,因此,袭人的性格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节选自刘再复《红楼梦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场定型”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对中心人物,作者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方面为其“定型”;对林黛玉,先总整体感觉,然后细描其“貌”“神”“心”。
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速写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反复刻画出来的。
D.在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经过一定中介分别形成不同组别的对立统一联系,即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心”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B.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的事例将工笔细描与简笔速写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进行对比阐述,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材料二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虽然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却很鲜明,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轮廓也很清晰。
D.材料三中的人物性格对照原则有性格外部对照和性格内部对照方式两种,作者以袭人和晴雯之间的各有不同、相互映衬,论证了人物的成功塑造需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
(3)根据原文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眼里王熙凤的出场定型,这种人物出场法即所谓“内视点”写法。
B.《红楼梦》中两首《西江月》,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一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一个不仅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还徒有英俊的外貌、不学无术的总体印象。
C.相较于《红楼梦》式的内涵丰富、二重多元的对照方式,中国戏剧中常用的脸谱化对照方式,是单一化性格之间的外部对照。
D.《鸿门宴》中,项羽的英勇霸气与天真轻信、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仁义多情与残暴凶恶等多重性格形成二重组合单元,是一种高级的对照方式。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已经被他硬实实踩出一条路。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都是蓬蓬勃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的,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上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反而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拄着 头休息了一下。咳,老了,过去哪有途中歇息的?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想到儿子老党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死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龟孙,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 头换到了右肩。不去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桔红,有的橙黄,虽然比鹌鹑蛋还要小,不到成熟的季节,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您的子女,我们都是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也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畅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衣服都没穿。
老党像吃了根冰棍,心里凉爽极了。他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儿子,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乡长,谁说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乡长,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点点头,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除此之外,乡长,还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抱住了儿子,眼里的泪欢快地流了出来。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
B.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
C.小说多用伏笔,如“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为下文儿子介绍沙棘的“大用处”,决定留下来守边、治沙、扶贫埋下伏笔。
D.小说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两代种沙棘守家护边的故事,表现了老干部的默默坚守、无怨无悔,展现了年轻人的创新活跃、开拓进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清晰;以“家”为标题,以小见大,升华主旨,表现了戍疆干部代代相承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B.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清新隽永,故事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使得故事情节紧凑集中,体现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C.小说选材精妙,以一当十,如作为防沙治沙植物的“沙棘”又具观赏性还能助力脱贫创收,主要人物则隐寓作为共产党员的一对党氏父子。
D.小说《家》是发生在差不多一天时间里的故事,节奏紧凑、时间集中;所选事件十分典型、有力,着重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赏析文章中的划线句子。
(4)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效果。
三、古诗文阅读(共36分)
11.(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胡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2)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13.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2)鹰击长空,   。(《沁园春 长沙》)
(3)   ,用心躁也。(《劝学》)
(4)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5)文有卓识,   ,   ,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徐文长传》)
四、作文(6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有征程,国有征程,人亦有征程。不忘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给了中国人民幸福的生活。个人的征程因选择而不同:有人为别人,有人为自己,有人为国家,有人为家庭。上了高中,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在这新征程中我们应该对饱满的精神、高贵的灵魂充满敬畏之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