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一、回 提问:隋唐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表现;安史之乱的影响;抽背:唐朝初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二、学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 建立。(2)内容:中央委任 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4)评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 的工具。
2.科举制度 (1)建立:隋炀帝,始建 ,科举制度形成。(2)发展: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 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 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2)构成及职权①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职权 ,又彼此制约。 (4)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朝前期(1)制度:实行 ,纳庸以代徭役。(2)意义: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补充拓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5)其他杂税。4.唐朝后期:两税法。(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2)实行: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特点: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5)影响: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控制。
三、导 探究一: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对中国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读书人的思想。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④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探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草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权力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探究三:对两税法的评价(1)作用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⑤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四、练
1.《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该现象缘于(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3.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4.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 )
A.审核决策 B.拟撰诏书 C.执行决策 D.监督审判
5.《旧唐书》记载: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这一记载 ( )
A.反映了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B.改变了古代税收的标准 C.促进了唐朝繁荣局面形成 D.标志着人头税被废除
6.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
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五、评
1.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3.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4.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5.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的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6.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很多。
六、识记与背诵
1.九品中正制的影响;2.科举制的影响;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4.评价两税法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曹魏 ;中正官;家世;士族特权;进士科;明经;殿试
知识点二
1.中书省 2.分工明确
知识点三
1.租调制 2.均田令 3.租庸调制 4.杨炎 人丁 人身
四、练
1.C
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曹魏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A项正确;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结论,B项错误;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不难看出魏晋对于中正官的要求是“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至于是否“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材料并没有体现,C项错误;“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属于主观臆断,不但材料没有显示,而且也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3.C 【解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对科举制的描述,强调的是科举制促进阶层的流动,C正确。A、B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特点,故排除;D是军功爵制的特点,故排除。
4.B 【解析】 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说明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书,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审核决策属于门下省职责,故A项错误;执行决策是尚书省职责,故C项错误;监督审判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故D项错误。
5.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一年两次收税和税收以田亩税为主的内容,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史实。
6.A【解析】据材料“唐制”“门下省”“给事中”等信息可知,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为后世所沿用,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选A项;三省体制下一道指令的下发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并不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下,君臣关系不可能趋于平等,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本身就是中央体制,有利于加强君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