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第2课时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湖心亭看雪 第2课时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5 08:2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九年级 上
13. 湖心亭看雪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导入新课
12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故国之思。
2. 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技巧。
3.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刻画形象的艺术手法。
4. 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2、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第二段:写亭中会客经过;并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一、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张岱的性情?
“痴”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张岱的“痴”的?
“痴”于



“痴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先找文中哪个句子对张岱做了评价:
合作探究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1、痴行: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
是日更定
天气: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来写大雪,写出了大雪后的一片寂静,一个“绝”字就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也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随行者:
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世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了作者的"痴行"不同凡响,不仅强调了数量只有自己一个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情和情趣,为下文埋下伏笔。
晚上
合作探究
2、痴景:
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手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1.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写人
2.《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手法写景
3.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白描手法写人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白描手法
4.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
渲染手法写景
2、痴景:
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试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大处落笔,写西湖的全景。营造了寂静、空旷的境界。
“与”字的叠用,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的一片。
"上下一白" 的使用,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深感其大。
2、痴景:
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试分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写,写西湖的近景。
连用四个“一”字,是状其依稀可见,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 直至微乎其微,突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写景而又不止于景,与旷达苍茫的大自然对比, 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2、痴景:
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试分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中体会到怎样的变化规律了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吗?
越来越小。这其实也体现了张岱的一个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2、痴景:
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文章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见不止一人,这是否矛盾?
文中肯定不止作者一人,但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夜景,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故这个“独”是他孤傲清高、遗世独立、超凡脱俗情怀的体现,而舟子确实不会有这样的志趣,故在犹如不在,所以说“独往”。
3、痴情:
(1)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遇到了谁?
亭中人
(2)这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
都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在这样一个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
(3)由此可看出他们有共同爱好和情趣,这样的情趣爱好有什么特点?
高雅(或者有闲情雅致)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4)两人相遇后,各自的心情怎么样?
“大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惊喜
“拉余同饮”
3、痴情: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5)既然是知己,为何不互留姓名(问起姓氏,金陵人)?
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发生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明朝灭亡,张岱参加反清复明后失败,遁入山中写书,本文写于1647年左右,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沿用明代纪年,表明他不忘故国。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亭中人沿用这个地名,表明他也是不忘故国的人。
他们二人不互留姓名,是因为他只愿意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表明了张岱的孤高、超凡脱俗情怀和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6)如何理解舟子口中的“痴”?
“痴”原指极度迷恋而不能自拔,这里指酷爱山水的感情。似贬实褒,是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给予了肯定与赞美。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美。
3、痴情:
二、具体分析是如何表现作者的“痴”的。
合作探究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情(雅趣)
雪夜到湖心亭看雪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课堂小结
一、对比阅读《江雪》(柳宗元)(表现手法、表达情感)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在表现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孤高自傲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二、文中说张岱是“痴人”,如张岱的“痴人”又有几何呢?
周敦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苏 轼:
念无与为乐者,随之承天寺寻张怀民
陶弘景:
自康乐公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延伸
三、本文作者与《醉翁亭记》的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同?
《湖心亭看雪》:本文作者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世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王朝灭亡后他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醉翁亭记》:欧阳修被贬之后有“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表现出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