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5 09: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查理曼大帝
穆罕默德
本课
主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2)通过学习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化格局;理解不同文明对人类历史作出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当今世界与中古时代的联系。
什么是中古时期?
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即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和探索时代兴起。
主题一、封建和信仰时代下的欧洲
(中古时期的欧洲)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地理大发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兴起,欧洲开始向近代社会过渡。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
中古骑士制度
古罗马演变示意图
前8世纪
罗马建城
前509年
前27年
395年
476年
1453年
王政时代
共和时期
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文艺复兴
中古时期
东周
春秋
西汉末
魏晋南北朝
明朝
【课堂训练】
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③处分别应该填写什么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B
一、西欧封建社会(中古前期5世纪——11世纪)
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背景、主要特征表现为哪些制度?它们的概况如何?
背景:
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
(1)背景: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3)关系:封君与封臣形成隶属关系(封建等级制度) / 权利与义务关系
(2)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信仰时代--基督教文明(思想文化)
(一)封君封臣制度(政治):
5C,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
(4)特点:(根据右图)
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依次主臣关系、等级森严;
契约意识(相互尽义务)。
(5)影响:
(1)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形成森严的封建等级。
9 世纪中叶查理帝国分裂
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
(2)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课堂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①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
②目的相同:维护统治
③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都分土地
①时间不同:西欧处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西周处于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②维持形式不同:
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西欧: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不可越级统治
相同点
不同点
(1)庄园的地位:
(2)庄园的生产关系: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它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也是军事防御实体。
(二)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
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
耕自收。
耕地
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向领主缴纳租税
土地 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领主 ⑴ 提供农民土地;⑵ 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⑶ 领主及其管家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4) 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 份地 (来自领主) 自由农 份地 自由农 ⑴ 交纳地租,服劳役;
(2) 法律上自由
农奴 份地 农奴 ⑴ 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耕种自己的份地,向领主交租税
⑵ 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⑶ 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二)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
庄园的特点: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8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
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评价: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维护庄园的秩序;自由农、农奴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特权。
(二)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
(3)庄园法庭的职能:
(4)庄园的影响:
庄园经济的出现反应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造成地方割据的经济根源。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材料一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⑴经济上:自给自足; ⑵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⑶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497年克洛维接受洗礼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上述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政教合作
政教冲突
教权高于王权
1.中古西欧的王权(政治)(中古后期11世纪——15世纪 )
(1)王权的变化
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兴的王权集中国家)
(3)意义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思考: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2)中古西欧的城市(经济)(中古后期11世纪——15世纪 )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的城市是如何兴起的?城市又是如何
获得自治的?有何影响?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1)背景条件:①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③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城市自治: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3)影响: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1261年巴黎大学;1168年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
(3)信仰时代----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古前期5世纪——11世纪)
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成为基督教文明,信仰时代开始了,
连同它所孕育出来的全部产品,都不再重复希腊罗马文化的风格。在整整一千年中,
西欧人一直无法摆脱精神个肉体的深刻矛盾,他们既痛苦又无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内的
周围一切进行永无休止的战斗。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欧洲基督教的组织---教会的地位如何?
(1)经济上: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它也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精神上: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3)信仰时代--基督教文明(思想文化)
中古欧洲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社会方式的各个细节中,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
政治:割据征战的封君封臣-------→集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经济: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城市经济兴起
文化:蒙昧的基督教统治-------→大学的兴起、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
结论——欧洲中世纪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搭建起从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着古代与近代的文明。
欧洲中世纪11世纪前后对比
认知深化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入侵,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
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
(1)建立与发展:
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发展: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2)贡献:《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 法律文献
① 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②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
《法学汇纂》
③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
④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标志罗马法最终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
罗马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从零散到体系(罗马民法大全)
(3)帝国衰亡
6世纪中期之后
7世纪中后期
9世纪之后
13世纪初
1453年
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
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诺曼人;塞尔柱突厥诸国)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拜占庭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的文化和宗教遗产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罗斯、希腊、巴尔干等国家看到。
拜占庭风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表现: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③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洲界
1725年的俄国大致边界
1599—1689年俄国扩占的地区
至1725年俄国扩占的地区
1462年的莫斯科公国
至1598年俄国扩占的地区
日 本 海
亚 洲
涅尔琴斯克
(尼布楚)
咸海







鄂 霍 次 克 海
苏尔古特 毕
西
额尔

斯河














1914年改名彼得格勒)
莫斯科
(1713年前的首都)

欧 (自1713年起为首都,
波罗的海 芬 兰
芬兰湾
圣彼得堡
楚科奇



瑞 典
北美洲
阿 拉 斯 加
9 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13 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
16 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17 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伊凡四世内政:专制制度
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沙皇拥有了最高决策权,不再受缙绅会议制约),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2.俄罗斯
俄罗斯最早的国家是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由北方的瓦兰吉亚人与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斯拉夫人结合建立而成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深受拜占庭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俄罗斯是如何崛起与扩张的?
(1)莫斯科公国: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2)伊凡四世改革与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扩张。到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 世纪初)
问题探究:中世纪之问:黑暗还是曙光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
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
政治: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经济农奴制度
文化:基督教神学控制欧洲
黑暗
政治: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经济:生产力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城市复兴、自治和市民阶层壮大
文化:大学的兴起、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
曙光
主题二、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南亚与北非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朝鲜
日本
越南
伊斯兰文明
中华文明
大美亚细亚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迁居麦地那
(1)建立政权622年
穆罕默德时代
穆罕默德去世
半岛基本统一
(2)统一
632年
(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
正统哈里发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
倭马亚王朝
(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9世纪后帝国逐步分裂、衰弱,1258被蒙古军队所灭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鼎盛时期)
阿拔斯王朝
因旗帜尚黑,称黑衣大食)
四大哈里发时期
哈里发选举产生
632年
661年
1258年
750年
默罕默德时期
622年
蒙古西征
倭马亚王朝
穆阿维叶依靠埃及和叙利亚穆斯林大贵族支持建立;哈里发由倭马亚家族世袭
旗帜尚白,称白衣大食
(1)政治领域: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
政教合一
君主专制
阿拉伯帝国 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华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提示: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开放宽容的态度;并统治者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④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千年文明的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13世纪
(2)14世纪中期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3)1453年
灭亡拜占庭帝国
(4)16世纪后期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领域: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主在人间的影子),他既时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2)经济领域:
奥斯曼帝国每定都一处,皆大幅改革当地经济,使其成为新政经中心。诸如布尔萨、埃迪尔内(哈德良堡),伊斯坦布尔皆然。因商人及工人对于创造大都会尤其重要,穆罕默德二世与其继承人巴耶塞特二世鼓励欧洲各地之犹太人移居伊斯坦布尔。其经济政策之最终目的仍使苏丹之权力得以巩固并扩大,故此特别着重于生产阶级之利益上,使之生活富裕,从而使帝国生产力大增。另一方面,亦可减少纷乱,使得万民顺服,帝国清平。
帝国的经济结构受到地理因素影响,帝国掌控东西贸易之咽喉,堵塞了欧洲向东的陆路交通,迫使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航海家循海路前往东方。帝国亦控制了马可·波罗所用的香料之路。正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抵达巴哈马时,土耳其的国势正处于高峰,其经济影响力横跨三大洲。---------《世界文明史》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奥斯曼帝国---阿拉伯政治体制的延续者
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统治的时间、兴起地点
帝国 统治时间 兴起地点
波斯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伊朗高原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 巴尔干半岛北部
罗马帝国 前27年—395年 意大利半岛
拜占庭帝国 395年—1453年 巴尔干半岛东部
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 阿拉伯半岛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299年—1922年 小亚细亚半岛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区域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侵略 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定都 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都城为巴格达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建立 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地位 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1.笈多帝国(320-540)
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 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1)政治统治:
(2)印度教的兴起: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
法显旅印:法显399年从长安出发,402年进入北天竺,后入中天竺(恒河流域),遍访佛教中心地,探寻佛教经典。411年从海路回国,413年回到东晋建康。法显将历经15年30国的印度求经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记》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
笈多王朝
德里苏丹国
4世纪
印度教为国教
11世纪
13世纪初
伊斯兰为国教
突厥人入侵印度
6世纪
16世纪
统治状况 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影响 至今民族矛盾、宗教争端等冲突不断
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
——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
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中古时期,亚洲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代表性)
阿拉伯帝国(西亚)
奥斯曼帝国(西亚)
德里苏丹国
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
主题三、中华文明下的东亚---日本、朝鲜
1.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历史沿革
早期神话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
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弥生时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
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大化革新)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幕府时代
明治时代
大正时代
昭和时代
平成时代
令和时代(2019.5.1)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1)历史发展历程
(2)大化改新: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故名。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孝德天皇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标志。
形成背景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建立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
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将军为首的幕府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
等义务
结束 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3)幕府统治:
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至1867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5年。
2.唇齿相依邻国--朝鲜(半岛)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大将李成桂1392年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7世纪末
10世纪初
14世纪末
16世纪末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李舜臣
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过渡。
③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设三生六部制,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学经典和辞章治学广为传播。
问题探究: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
结合本课所学,列举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的文化圈。
课堂总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新罗统一、仿效唐制等
(1)地位:
四、古代非洲文明
非洲文明的开创者—班图人
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2)成就:
①居民人种:
班图人,主要是黑色人种
②农业:
③畜牧业: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④冶铁业:
掌握了冶铁技术。
④活动范围:
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
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1)阿克苏姆
①兴起: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
②鼎盛: 4世纪,地区奴隶制强国
桑给巴尔
蒙巴萨
(2)东非沿海地区
摩加迪沙
10—15世纪:
c.伊斯兰教的传入
a.使用奴隶;
b.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c.对外贸易发达;
d.城市繁荣。
①产生条件:
a.农业的进步;
b.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②经济状况:
印度波斯中国
非洲
瓷器、纺织品
黄金、象牙和奴隶
阿拉伯商人
四、古代非洲文明
(一)古代东非文明
(二)古代西非文明
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是中世纪三个连续出现的西非帝国。
经济:
①丰富的黄金资源,
②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
③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1)加纳 (8- 13世纪)是中世纪出现的西非的第一个帝国。它被称为“黄金之国”。由于位于撒哈拉食盐产地与黄金产地之间的连结点上,加纳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在公元10- 11世纪达到了顶峰,1076年后逐渐衰落。
8—13世纪初加纳
13—15世纪马里
15—16世纪桑海
8—13世纪初加纳
13—15世纪马里
15—16世纪桑海
(2)马里(13--15世纪)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西非最强大国家
②经济文化:外贸兴盛;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3)桑海(15-16世纪)
15世纪攻灭马里,确立在西非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590年,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①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重要力量
③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桑海人
马里国王曼萨· 穆萨
(三)古代南非文明
津巴布韦国家
①兴起: 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②发展: 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
区域 国家 时间 特征
东非 阿克苏姆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信仰基督教;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
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10-15世纪 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西非 加纳、马里和桑海 8-15世纪 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中央集权;对外贸易发达;鼓励文化发展
南非 津巴布韦 11世纪末建立,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石头城
(中古时期的非洲与美洲)
主题五、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
阿兹特克文明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一、美洲文明创造者——印第安人
(1)农业: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文明: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玛雅、
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是对除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
——《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
城市建筑精美,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①政治统治 
②农业和手工业 
③建筑及艺术 
④自然科学 
二、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
(一)玛雅文明
①政治:
②经济:
经济: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
(二)阿兹特克文明
③城市建设:
都城特诺奇蒂特兰
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①兴起:
②统治:
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地方分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
(三)印加文明
区域 文明 时间 成就
中美 玛雅文明 15世纪中期衰落 (1)政治上:出现由氏族首领、贵族和祭祀构成了统治阶级。建立城市国家
(2)经济上:以玉米农业为主,建造精美的城市。
(3)文化上:金字塔庙宇、精美陶器、发明文字、历法、关于数字的观念。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1)政治上: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并缴纳贡赋。
(2)经济上:农业为主,发明浮动庄园,扩大了耕地面积。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修建精巧,有水渠和交通系统。
南美 印加文明 12世纪建立,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1)政治上:世袭王权,国王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实行行政区制度,按人口设置官员。拥有完备的道路系统,便于传递命令情报和军情。在征服区实行迁出人口统治。
(2)经济上:土地牲畜矿产归国家所有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西非文明
南非文明
东非文明
北非埃及文明
回顾本单元所有内容,简述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的各自历史发展状况?(参考单元引言)
古代西亚文明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不平衡性,但是都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