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单元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自然现象,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涓涓溪流; ②夏天,清晨草叶上晶莹的露珠;
③深秋的早晨,漫天的白雾; ④冬天,树上玲珑剔透的雪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冰雪融化成水——液化现象 B.冬天,草地上的霜——凝固现象
C.夏天,游泳后上岸会感觉冷——汽化现象 D.液化罐储存煤气的方法——升华现象
3.两支合格的温度计,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但内径粗细不同,同时测量同一杯热水的温度,则( )
A.内径细的温度计示数大 B.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上升高度大 D.两支温度计水银上升高度相同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感觉舒适温度为26℃ B.人大拇指指甲盖的宽约为1m
C.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为1min D.人步行速度约为36km/h
5.下列做法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
A.用塑料袋把水果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里 B.洗完头发后,用电吹风将头发吹干
C.洗完衣服后,把衣服摊开晾在向阳通风处 D.用扫把把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6.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
A.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B.将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蔬菜放在保鲜袋中 D.将水果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7.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通过三态变化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洋和湖泊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B.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
C.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固现象 D.小水滴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珠,属于凝华现象
8.如表是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如按表所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水银 镁 铜 铝 铁 钨
熔点/℃ -39 649 1083 660 1525 3410
沸点/℃ 357 1090 2360 2467 2750 5900
A.水银在常温下是液态的
B.不能用铝锅来熔化铜块
C.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镁铝合金
D.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钨铁合金
9.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A.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液化 B.热的空气遇冷发生了液化
C.冷的水蒸气遇热发生了液化 D.热的水遇冷发生了汽化
1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B.用铁水浇铸工件是凝固现象,要放出热量
C.“窗花”是水在寒冷的玻璃上凝华形成的,要吸收热量 D.冰块液化为水,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
11.读出图所示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甲是___________℃,乙示数是___________℃,-8℃正确的读法是___________。
12.寒假的某一天,小洁随爸爸一起外出,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________(填“里面”或“外面”)蒙上一层白色“雾”,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小洁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就消失了。“雾”消除是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时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的情形,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图甲中的______(选填“A”或“B”)高度,由表可知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图乙______(选填“a”或“b”)所示的是水正在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情形。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57
酒精 78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14.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知:100℃的酒精是________态,水的沸腾实验中应选择__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50℃,此时应选用__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15.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原理制成,某体温计的示数是38℃,读做:___________,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7℃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16.下列是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保持接触,直至温度计液柱稳定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17.熟练使用测量仪器是做好实验的基本功,请完成以下内容: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性质制成的,如丙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
18.在阳光照射下露珠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这种物态变化过程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9.在探究水沸腾条件的实验中,在1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长时间加热:
(1)试管中的水___________沸腾。(填“能”或“不能”)
(2)把试管中的水换成酒精,则加热后,试管中的酒精___________沸腾。(填“能”或“不能”)(酒精的沸点为)
三、实验题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C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C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___。
A.30% B.40% C.60% D.90%
(3)由表格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1.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安装此装置时应____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
(2)由图1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3)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方法:___________。
(4)图2是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___________。
(5)如图3所示,是a、b两个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分析图像及实验过程,可知:
①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
②两个小组实验所用的水的初温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③a小组所用的水的质量比b小组的___________(选填“多”或“少”)。
四、简答题
22.小青在观察小刚用碘锤做升华实验时(如图),产生了疑惑:碘真的没有经历液态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吗?她查阅资料知碘的熔点是113.6℃、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为400500℃,于是她在化学实验室的通风橱内,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碘颗粒,确实看到了液态碘,为此确定小刚的实验方案不够科学。
(1)请你用碘锤及必要的辅助器材设汁一个改进的实验方案,证明碘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2)简要说明你的实验方案改进的道理。
23.喝开水时,为使开水不烫嘴,人们常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或用嘴向水面吹气,这样开水很快凉了。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试卷第4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A 6.A 7.A 8.D 9.A 10.B
11.-4 74 零下8摄氏度或负8摄氏度 12.里面 汽化 13.A 水银 b
14.气 水银 酒精 15.热胀冷缩 38摄氏度 38 16.BAFCDE
17.0.1cm/1mm 3.50 307.5 热胀冷缩 B 18.汽化 吸热 19.不能 能
20.D B 120.5 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21.自下而上 96℃ 减小水的质量(或增加水的初温) 乙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 少
22.(1)采用的实验装置是将碘锤泡浸没在正在加热的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2)由于烧杯中水的温度不会超过100℃,达不到碘的熔点,故固态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锤内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就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23.用两个杯子将水来回倒,既增加空气流动,同时又增加开水表面积,从而加快热水蒸发,把热迅速带走;用嘴吹气,加快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蒸发,蒸发吸收热量,这样杯中的开水就很快凉了。
答案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