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态变化同步基础巩固(3)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瓶装饮料后,瓶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
B.湿衣服晾干了
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D.加冰块使饮料温度降低
2.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温度较高处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3.下列关于温度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常用温度计按用途可分为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C.液体温度计只能测量液体的温度
D.温度计内径越粗,测量就越准确
4.如图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多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5.炎炎夏日,江南第一古村—高椅古村是避暑纳凉、休闲度假、感受质朴民风的绝佳地方。村民纳凉时感觉凉快,是因为有风吹来,加快了汗液的蒸发。其实蒸发是( )
A.液化 放热 B.液化 吸热 C.汽化 放热 D.汽化 吸热
6.瓶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份是烷烃和烯烃系列的混合物,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各成份的沸点如表所示,常温下液化石油气很难用尽,瓶内常有残留物。该残留物的主要成份是( )
物质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乙烯 丙烯 丁烯 戊烯
沸点/℃ ﹣88.6 ﹣42.2 ﹣0.5 36.1 ﹣102.4 ﹣47.7 ﹣6.5 30.1
A.乙烷、乙烯 B.戊烷、戊烯 C.丁烷、丁烯 D.丙烷、丙烯
7.以下是同学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0℃ B.某同学发烧时的体温是39.2℃
C.冬天正常的洗澡水温度约为60℃ D.现在考场内的室温为60℃
8.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R600 冰箱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如图所示的冰箱,在使用中包含多种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冰箱内侧壁会附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从冰箱中取出的冰镇矿泉水,放置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这是熔化现象
D.冰箱制冷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升华吸热,在冷凝器凝华放热来工作的
9.夏日炎炎,小南同学上完体育课后来到学校小卖部准备买瓶冰镇饮料解渴。对观察到的现象或感受解释正确的是( )
A.打开冰箱盖时冒出一团“白气”是水吸热汽化所形成的
B.冰箱内部侧壁有很多“白色粉末”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
C.从冰箱内取出的饮料瓶过一会儿外壁出现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冰块放入嘴中过一会感觉到冰凉是因为冰块升华吸热
10.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A.露珠逐渐消失 B.蜡烛流出“烛泪”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树叶上的霜
1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里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一点都没熔化
C.全部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12.下列图象中,反映铁的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
A. B. C. D.
二、简答题
13.闷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冰镇汽水,过一会儿,汽水瓶外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什么缘故?
14.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小明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进行观察,小明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只冰棒,发现硬邦邦的冰棒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棒在向外冒“白气”(如图所示);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
(1)请你解释上述三种现象中“白花花的粉”、“白气”和“冒汗”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空气冷却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15.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小雨和小雪准备采用如下两种不同方式对试管中的碘加热:A.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600℃);B.用热水加热。你认为哪种加热方式更科学合理?简述另一种方式的不合理之处。
16.2020 年 10 月 14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一通知,明确要求,由于汞及其化合的不良影响,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将全面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产品。以水银温度计为例,如果不小心将其摔碎,我们应该进行正确处置:可用湿润的棉棒或胶带纸将洒落在地面上的水银粘集起来,放进可以封口的小瓶中,并在瓶中加入少量水;对掉在地上不能完全收集起来的水银,可撒些硫磺粉, 同时将窗户保持长时间通风,由于汞蒸气密度很大,可利用风扇、换气扇等排风装置,加快空气中的水银蒸气排除……
请利用以上信息找出与物理有关的信息并写出相应的物理知识。
例:物理信息:水银温度计
物理知识: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物理信息: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
17.物理降温是人发热时常用的降温方法。通常是用温水蘸湿毛巾,拧得稍干后,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窝、腋窝、颈部的大血管部位多擦几下,以微红为适度。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物理降温的原理。
18.纸的着火点约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若将纸锅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在水沸腾时,纸锅不会燃烧,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19.天气炎热时扇扇子虽然不能改变室温,但是扇扇子的人也感觉凉快,请用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20.如图所示,持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水是否能沸腾 为什么 (煲内水与盅内水沸点相同)
21.夏天,小林与小欣一起到餐厅,小林要了一杯热咖啡,小欣要了一杯冰柠檬茶,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们各自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但出现的部位不同,请指出两只杯子水珠出现的部位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瓶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是瓶外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故A符合题意;
B.湿衣服晾干了,是液态水变为了水蒸气,故是汽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变小了,是变为了气态,故是升华,故C不符合题意;
D.加冰块使饮料温度降低,是冰块熔化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详解】
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这是雪糕周围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来源于空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而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实为小水珠,是碗里蒸发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A.液体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电子温度计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常用温度计按用途可分为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故B正确;
C.液体温度计不仅能测量液体的温度,也可测固体、气体的温度,如测人体温度、空气温度,故C错误;
D.常用液体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内径越细,测量就越准确,故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
冰是晶体,由于烧杯中的冰块没有熔化完毕,处于固液共存态;所以继续加热烧杯中温度保持不变,小试管中冰块无法吸收到热量,所以小试管中的冰一点也不会熔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是吸热过程有致冷作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
在常温条件下,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丁烯等物质的沸点低于20℃,在常温下可以变为气体;戊烯、戊烷等物质的沸点高于20℃,在常温下不能变为气体。
故选B。
7.B
【详解】
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应低于0摄氏度,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体温为37摄氏度,发烧时温度应高于正常体温,故B符合题意;
C.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摄氏度,故C不符合题意;
D.考场内的室温不能有60摄氏度那么高,比较适宜的温度约为26摄氏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
A.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的过程,故A正确;
B.冰箱门附近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冰镇矿泉水瓶的瓶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液化而成的,故C错误;
D.冰箱制冷剂在冷冻室里发生汽化,吸收热量,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放出热量,而循环工作,故D错误。
故选A。
9.C
【详解】
A.打开冰箱盖时冒出一团“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形成“白气”,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
B.冰箱内部侧壁有很多“白色粉末”是冰箱内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过一会儿外壁出现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
D.冰块放入嘴中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
A.露珠逐渐消失为蒸发现象,而蒸发是吸热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蜡烛流出“烛泪”为熔化现象,为吸热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逐渐变小为升华现象,为吸热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树叶上的霜为凝华现象,为放热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详解】
冰熔化要达到熔点0℃,且不断吸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里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烧杯中的冰块熔化时,达到熔点,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的冰会达到熔点,但是温度与烧杯中冰块的温度相同,所以试管中的冰块不会熔化。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C
【详解】
AB.图A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图B是晶体的凝固图像,故AB错误;
CD.铁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
【详解】
从冰箱中取出的冰镇汽水,温度较低,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汽水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汽水瓶上,所以汽水瓶外壁会出现许多小珠。
14.(1);(2)
【详解】
(1)“白花花的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冰棒上,是凝华过程;“白气”和“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
(2)空气冷却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珠。
15.
【详解】
B方式(用热水加热的方式)更科学合理。A方式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酒精灯外焰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会使碘熔化并沸腾,而沸腾会产生大量紫红色碘蒸气,掩盖了升华现象。
16.利用风扇、换气扇等排风装置,加快空气中的水银蒸气 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加大空气流速,加快蒸发
【详解】
[1]物理信息:利用风扇、换气扇等排风装置,加快空气中的水银蒸气。
[2]由于影响水银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而用风扇和换气扇是加大空气流速从而促进水银的蒸发。
17.
【分析】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它们在进行时都需要吸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
【详解】
生病发热时患者的体温会升高,在患者身上用蘸了温水的湿毛巾擦拭后,体表的水要蒸发,且蒸发过程需要从人身上吸收热量,致使人体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同时温水比凉水温度高,加快了体表水的蒸发,加快了身体温度的降低,所以用温水更好一些。
18.当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100℃左右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183℃,所以纸锅中的水可以沸腾但纸锅不会燃烧。
【详解】
当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100℃左右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183℃。(结论)所以纸锅中的水可以沸腾但纸锅不会燃烧。
19.
【解析】
【详解】
天气炎热时,扇扇子时加快了汗水表面空气的流动,汗水的蒸发加快,汗水蒸发时要从皮肤吸热,从而使人觉得凉爽。
20.不会,因为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煲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盅内的汤水也达到沸点。汤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煲中的水和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蛊内的汤水不会沸腾。
【详解】
不会,因为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煲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盅内的汤水也达到沸点。汤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煲中的水和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蛊内的汤水不会沸腾。
21.
【详解】
小林杯子的内壁出现水珠,小欣杯子的外壁出现水珠。
因为小林杯中装的是热咖啡,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的内壁上;小欣杯中装的是冰柠檬茶,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的外壁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二章物态变化同步基础巩固(4)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小明帮妈妈做饭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的原理
D.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2.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水去拿出笼的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冬天吃火锅时,火锅上“热气”腾腾,火锅上的“热气”就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白雾” 就是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
3.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以下诗句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露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与雪的形成过程都要放出热量
4.重庆春秋两季不明显,冬夏的气候特点十分凸出,钟灵毓秀的重庆,有着各种景色。下列关于重庆美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金佛山的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圣灯山的霜打枫叶——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仙女山上的云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巫溪县的阴条岭上冰雪——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5.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6.对下列诗词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7.关于超市里的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产区鼓风机向地面吹风,减缓了地面上水的蒸发
B.保鲜膜包裹的蔬菜,减缓了水分的汽化
C.碎冰撒在冻鱼上,是利用冰液化时降温来保鲜
D.向蔬菜上喷洒水雾既能为蔬菜补水又因为水升华吸热,有利于保存蔬菜
8.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图甲:湖面上冰化成水 B.图乙:草叶上形成“露珠”
C.图丙:瀑布形成冰柱 D.图丁:树枝上形成“雾凇”
9.以下与温度有关的生活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
C.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42℃ D.泰州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10.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小轿车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
A.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B.玻璃模糊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C.夏天,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液化使其模糊
D.冬天,要使玻璃清晰,应该打开雨刮器即可
11.下列图象中,反映铁的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露珠形成 B.湿衣服晾干
C.水结成冰 D.霜的形成
13.下列对温度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房间舒适的温度约为 37℃
B.大连冬天室外的平均温度为-35℃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的温度约 40℃
D.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14.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吃冰棒解热 B.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15.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R600 冰箱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如图所示的冰箱,在使用中包含多种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冰箱内侧壁会附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从冰箱中取出的冰镇矿泉水,放置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这是熔化现象
D.冰箱制冷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升华吸热,在冷凝器凝华放热来工作的
二、简答题
16.一块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干毛巾擦,一会儿还是湿的,解释这是为什么?
17.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在天气特别严寒的时候水管中的水会结冰,甚至把水管冻裂,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天水管会被冻裂?
18.小张将一瓶矿泉水在冰箱中放较长时间后取出,一会儿发现瓶外壁出现小水珠。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又出现小水珠。于是他与小吴一起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但观点不一致。小张认为这是矿泉水瓶内的水往外渗透后,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而小吴则认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俩的结论是否正确。
19.某同学将热水倒入到瓷杯中,盖上盖子,过了一会儿,拿开杯盖时,发现杯盖很热同时内部有一些水珠,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水珠形成的原因及杯盖热的原因。
20.综合问答——生活中的物理:
把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在酒精里蘸一下,再拿出来,用扇子扇一扇,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不涂酒精,温度计的示数会变化吗?这是为什么?
21.夏天,小佳与小林一起去喝饮料,在温度适宜的饮料室内,小佳点了杯热咖啡,小林点了杯冰柠檬茶,如图所示。过了一会儿,他们发现各自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两只杯子上的水珠分别出现在杯壁的内侧还是外侧,并分别说明其原因。
答:______。
22.如图所示,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栏目做过如下实验,在塑料袋中装入少量酒精,且把塑料袋内的气体排放干净并扎紧袋口 请根据所学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1)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为什么玻璃碗壁变模糊了?
(2)再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为什么塑料袋就鼓起来了?
23.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当地流行使用“坎儿井”,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如图所示)。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5-10℃。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分蒸发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D
5.C
6.C
7.B
8.B
9.C
10.C
11.C
12.B
13.D
14.B
15.A
16.金属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表面,所以金属表面会变湿,用干毛巾擦去这层水后,又有新的水蒸气在较低的金属表面发生液化,所以不能马上擦干。
17.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就变小
18.小吴的结论正确
19.热水蒸发出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盖,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盖内侧。水蒸气液化放热,杯盖吸热温度升高。
20.温度计示数先降低后升高直至达到室温.不会,因为没有液体蒸发吸热.
21.方便安全环保,可重复使用等(合理即可) 会有液态的碘出现(合理即可) 不会出现液态的碘(合理即可)
22.压缩体积降低温度不能氦气D
23.食品上的冰较容易熔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二章物态变化同步基础巩固(2)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在一只玻璃杯中倒入热水,过一段时间,发现杯壁上出现了水珠。关于水珠出现的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
A.杯子内部、水面上方 B.杯子内部、水面下方
C.杯子外部、水面上方 D.杯子外部、水面下方
2.以下是对常见温度的认识,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人体感觉温暖又舒适的房间温度大约为33℃
C.冰箱保鲜室的温度约为-5℃ D.无论怎样降温,也只能非常接近-273℃
3.厦门冬季日均最低气温大约是( )
A.23℃ B.13℃ C.3℃ D.-3℃
4.广安地处川东丘陵地带,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下列景色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的描述中判断错误的是( )
A.华蓥山上的雪——凝华 B.广安龙安柚树叶上的霜——凝固
C.武胜秀观湖畔的雾——液化 D.岳池黄龙“贡米”秧苗上的露珠——液化
5.如图所示是某地1月8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的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5°C读作“5度” 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雨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雨的形成过程放出热量
6.下列图象中,反映铁的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
A. B. C. D.
7.如图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在BC段没有吸热,所以温度不变
B.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8
C.第5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CD段物质处于气态
8.下列措施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盖上酒精灯的灯帽 B.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C.用地膜覆盖育有幼苗的农田 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袋保存
9.冬季常吃的火锅中经常加入“冻豆腐”,原本光滑细嫩的鲜豆腐,经过冷冻和解冻,豆腐中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豆腐中的水(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凝华 C.先凝固,后熔化 D.先凝固,后升华
1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洒在地板砖上的水过一会儿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升高
D.夏季从冰箱取出的饮料瓶表面过一会儿有水珠出现是液化现象
11.常清毒、勤洗手、戴口罩、测体温,是防疫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下列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喷洒清毒液后,湿润的地面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升华现象
B.天气越热,喷洒过消毒液的地面干燥得越快,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
C.水银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其分度值为 1℃
D.护目镜上经常起一层水雾,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过程需要吸热
12.在通常情况下,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态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 )
A.氧、氦、氮 B.氧、氮、氦 C.氦、氧、氮 D.氦、氮、氧
13.最近没有降水天气,但早上拉开窗帘,也常常会发现窗户玻璃上有“水汽”,“水汽”是怎样形成的?出现在窗户的哪一侧?( )
A.汽化,内侧 B.液化,内侧 C.汽化,外侧 D.液化,外侧
14.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在冷冻室内升华吸热 B.制冷剂在冷冻室内液化吸热
C.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凝固放热
15.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环境气压为标准大气压,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沸点为),用酒精灯加热足够长的时间,若试管中放入的是酒精(沸点),酒精能否沸腾?若试管中放入的也是水,水能否沸腾?( )
A.酒精能,水不能 B.酒精不能,水能 C.都能 D.都不能
二、简答题
16.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1)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金属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是冷水管还是热水管?说出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
(2)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特别好,这又是为什么呢?________
17.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矿泉水瓶放在外面,上面有一层白色的粉状晶体,过一会瓶子变湿了,并且水流到桌子上,又过一会儿桌面上的水都干了,请解释“粉状晶体”“瓶子变湿”“桌子变干”的形成原因。
18.如图所示,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栏目做过如下实验,在塑料袋中装入少量酒精,且把塑料袋内的气体排放干净并扎紧袋口 请根据所学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1)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为什么玻璃碗壁变模糊了?
(2)再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为什么塑料袋就鼓起来了?
19.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以下现象进行解释。
小雨运动出汗后,微风一吹,觉得特别冷;到家把洗完的袜子展开放在暖气片上很快变干;他看到妈妈将暂时不吃的蔬菜放到冰箱保鲜。
20.一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C,酒精的凝固点(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C,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最低温度可达-50°C,该地区应使用酒精温度计还是水银温度计测温?请你写出这样选择的依据。
21.“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请问大煲内的水沸腾了,而炖盅里的水却始终不沸腾,这是什么原因?
22.单质碘呈紫黑色晶体,它的熔点是112.7 ℃,纯碘蒸气呈深蓝色(含有空气则呈紫红色),有毒、且有刺激性气味。教材介绍做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图乙、丙中的小锤是将少量碘封在玻璃管中做成的碘锤。(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大约是600℃)
(1)使用碘锤的好处是_____;
(2)用酒精灯加热的不足之处是_____;
(3)采用图丙水浴法加热效果更好,说说其中道理是_____。
23.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重拿出一个冰激凌,打开包装纸后,小明发现冰激凌冒着“白气”。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D
6.C
7.B
8.B
9.C
10.D
11.B
12.D
13.B
14.C
15.A
16.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就变小
17.“粉状晶体”是冰箱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白色的粉状晶体,附着在矿泉水瓶的表面;“瓶子变湿”是白色晶体熔化后形成的液态的水;“桌子变干”是桌子上的水汽化为水蒸气升到空中。
18.热水蒸发出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盖,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盖内侧。水蒸气液化放热,杯盖吸热温度升高。
19.少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就变大,如水结冰
20.酒精温度计
21.温度计示数先降低后升高直至达到室温.不会,因为没有液体蒸发吸热.
22.方便安全环保,可重复使用等(合理即可) 会有液态的碘出现(合理即可) 不会出现液态的碘(合理即可)
23.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迅速的变为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二章物态变化同步基础巩固(1)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A.露珠逐渐消失 B.蜡烛流出“烛泪”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树叶上的霜
2.以下事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太阳出来,大雾消散 B.剥开包装纸,冰棍冒“白气”
C.戴着眼镜进浴室,镜片模糊 D.冰箱中取出饮料,一会儿瓶外壁出“汗”
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
A.干冰变小
B.湿衣服变干
C.树上结霜
D.冰雪消融
4.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温度较高处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下列现象中,不需要吸热的是( )
A.杯子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在“冒汗”
C.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6.冬季常吃的火锅中经常加入“冻豆腐”,原本光滑细嫩的鲜豆腐,经过冷冻和解冻,豆腐中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豆腐中的水(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凝华 C.先凝固,后熔化 D.先凝固,后升华
7.两只内径不同,下面玻璃泡内水银量相同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 )
A.两只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8.关于超市里的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产区鼓风机向地面吹风,减缓了地面上水的蒸发
B.保鲜膜包裹的蔬菜,减缓了水分的汽化
C.碎冰撒在冻鱼上,是利用冰液化时降温来保鲜
D.向蔬菜上喷洒水雾既能为蔬菜补水又因为水升华吸热,有利于保存蔬菜
9.打开电风扇时会感到凉快,是因为( )
A.风使室内温度降低了
B.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C.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空气的流动,使身上汗水蒸发加快了
D.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周围空气的热
10.最近没有降水天气,但早上拉开窗帘,也常常会发现窗户玻璃上有“水汽”,“水汽”是怎样形成的?出现在窗户的哪一侧?( )
A.汽化,内侧 B.液化,内侧 C.汽化,外侧 D.液化,外侧
11.如图所示, 由冰的熔化曲线可知( )
A.冰是非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
12.如表是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
物质 水银 镁 铜 铝 铁 钨
熔点/℃ -39 649 1083 660 1525 3410
沸点/℃ 357 1090 2360 2467 2750 5900
如按表所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银在常温下是液态的
B.不能用铝锅来熔化铜块
C.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镁铝合金
D.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钨铁合金
13.如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关于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在冷冻室液化放热
B.冰箱内结霜是一种凝华现象
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汽化吸热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冰棍时,上方会出现“白气”
1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大雪河冰封,冬至不行船”,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伏天三场雨,薄地好长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二、简答题
15.盛夏的晚上,小明在房间感到很热,他打开电风扇,风吹到身上感到凉快。请你就上述过程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解答。
16.生活中可能发生这样的趣事:在你往保温瓶灌入大半瓶开水后,塞上软木塞,常会听到“砰”的声音,发生“嘣塞”现象,听到此声时还会看到什么?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17.我国古代启蒙读本之一的《千字文》中提到“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意思是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你认为“露结为霜”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8.小明从冰箱冷藏室取出一罐饮料后立即放在玻璃茶几上。过一会儿,小明发现茶几上有水珠,小明用毛巾擦拭茶几上面后,发现茶几下面也有水珠。请解释茶几下面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19.如图所示,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栏目做过如下实验,在塑料袋中装入少量酒精,且把塑料袋内的气体排放干净并扎紧袋口 请根据所学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1)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为什么玻璃碗壁变模糊了?
(2)再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为什么塑料袋就鼓起来了?
20.在古装宫廷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炎炎夏日,宫内小主们为避暑降温要在屋内放置冰块、地面要洒水,侍女要扇扇子,请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做出解释,并写出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21.纸的着火点约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若将纸锅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在水沸腾时,纸锅不会燃烧,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22.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1)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金属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是冷水管还是热水管?说出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
(2)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特别好,这又是为什么呢?________
23.下列生活实例中请你挑选2个,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①夏天,自来水管会“出汗”;
②夏天喝加了冰块的可乐会更凉爽;
③1000m长跑下来,小雨出汗了,一阵风吹过,感到挺凉,他赶紧穿上外套;
(1)解释场景:________
(2)解释场景: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B
6.C
7.D
8.B
9.C
10.B
11.B
12.D
13.B
14.B
15.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就变小
16小吴的结论正确
17.不正确,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
18.热水蒸发出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盖,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盖内侧。水蒸气液化放热,杯盖吸热温度升高。
19.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20.此勺子的材料是金属镓,因为镓的熔点低于热水的温度
21.当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100℃左右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183℃,所以纸锅中的水可以沸腾但纸锅不会燃烧。
22.方便安全环保,可重复使用等(合理即可) 会有液态的碘出现(合理即可) 不会出现液态的碘(合理即可)
23.场景①,水管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管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场景②,冰块在熔化时会吸热,使人感到凉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