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主备人: 审核: 物理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又看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
二、问题与猜想:透镜可以成像,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什么有关?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
任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什么量?
3、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请设计一个表格,记录现象和数据
(提示:可参考课本6、7两页)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总结凸透镜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中收集的证据讨论并填好下列内容
1.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3.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
4.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5.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焦点的过程中,所成像越来越 (填“大”或“小”或“不变”),像距越来越 (填“大”或“小”)。
6. 成实像时:像、物左右 ,上下
成虚像时:像、物左右 ,上下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 像的情况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u=f 不成像
课堂训练题:
1.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上标有f=15cm字样)
⑴若将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时,会成 像;
⑵若将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35cm处时,会成 像;
⑶若将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时,会成 像。
2.凸透镜所成实像一定是( )
A.像比物大 B.像比物小
C.像与物位于凸透镜两侧 D.像总是正立的
3.放大镜不能成的像是 (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如图所示,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图中f为凸透镜的焦距)则:
(1)把烛焰放在_____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2)把烛焰放在______时,在与物体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教学后记:
个性化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