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在学习第8课《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我们了解到狄更斯以大卫人生中重要的事和重要的人作为各章的标题,我们课本节选的一章标题就是“独自谋生”。通过这样的命题,我们能够在阅读时快速把握每一章的核心内容。
参照这样的命题规则,我们给第9课《复活》节选的章节拟一个标题,以概括选文的核心内容。
整体把握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里向玛丝洛娃赎罪
主任务一:围绕这一核心情节,作者是如何塑造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物的?
分解任务一:探究对话的作用。
1、从两人的对话中,你捕捉到什么信息?能不能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看出他们的遭遇?分角色朗读两人对话,尝试找到相关信息。
玛丝洛娃:您找我吗?
聂赫留朵夫:我想见见……我想见见您……我
玛丝洛娃:您说什么,我听不见
聂赫留朵夫:我来是……对,我在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
玛丝洛娃: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
聂赫留朵夫: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聂赫留朵夫: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玛丝洛娃:您是怎么找到我的?
聂赫留朵夫: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
聂赫留朵夫: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玛丝洛娃: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功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
聂赫留朵夫:不是有一个孩子吗?
玛丝洛娃: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
聂赫留朵夫: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玛丝洛娃: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
聂赫留朵夫: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玛丝洛娃: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聂赫留朵夫: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玛丝洛娃: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
玛丝洛娃:那事早就完了。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聂赫留朵夫: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
玛丝洛娃: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聂赫留朵夫:是的,一定要上诉。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玛丝洛娃: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
聂赫留朵夫:我一定尽力去办。
玛丝洛娃: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
聂赫留朵夫:行,行。
玛丝洛娃: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聂赫留朵夫: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
玛丝洛娃:您的话真怪。
聂赫留朵夫: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夫的样子……
玛丝洛娃:何必提那些旧事。
聂赫留朵夫: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
聂赫留朵夫: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我还要来的。
玛丝洛娃:话好像都已说了……
聂赫留朵夫: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玛丝洛娃:好的,那您就来吧。
聂赫留朵夫: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要亲哪!
玛丝洛娃:真怪!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关系——
曾经认识,有过爱恨情仇的纠葛
过去,在巴诺伏,玛丝洛娃叫卡秋莎,是聂赫留朵夫姑妈家的女佣,她和聂赫留朵夫有过一个孩子,还因此被赶了出来。之后两人没见面,直到……
玛丝洛娃因事入狱。前天受审,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出现在法庭,认出玛丝洛娃,但玛丝洛娃没有认出他。
现在,聂赫留朵夫到监狱中探望玛丝洛娃,乞求她的原谅,玛丝洛娃不置可否。
将来,聂赫留朵夫要继续来赎罪。
过去
巴诺伏
前天
现在
将来
法庭
监狱
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导故事的走向。
《复活》故事梗概: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被聂赫留朵夫引诱抛弃后沦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别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已成为公爵的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认出这个从前被他始乱终弃的女子,深受良心谴责,为她上下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弥补罪过,救赎灵魂。
除了关注对话的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关注对话的形式、进展。
两人的对话开展得极不顺畅,这除了有环境的嘈杂因素之外,更有玛丝洛娃的答非所问。从这场不顺畅的对话中我们又可以窥见什么?
玛丝洛娃答非所问,是因为极力回避过往,貌似谈不上原谅不原谅,实则是受到深深伤害,无法忘却,无法直面,无法解释,更无法原谅的自我保护,这使得公爵的赎罪话题更是无法进行。
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心理上的隔绝,如同一道厚障壁,对话双方矛盾的尖锐,地位、心理、情感等多重对立,显而易见。
展现人物间关系
小结对话的作用
1、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导故事的走向。
2、窥见人物的身份、经历、境遇、教养、背景、社会地位。
3、展现人物间关系。
4、蕴含人物间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尝试通过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①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虽然都是第二人称,但“您”意味着客气,“你”意味着亲近,用以指称许久未曾谋面,并给对方造成如此大伤害的玛丝洛娃,难免显得唐突,意味着过往的纠葛直接延续。用“您”意味着新纠葛的正式开始,表现出两人如今并不亲近的关系。
②“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忽然把“您”改成“你”,第一处是因为玛丝洛娃突然向聂赫留朵夫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第二处是因为卡秋莎不接受他的赎罪。
玛丝洛娃的变化让他感到震惊、难以置信,脱口而出的“卡秋莎”“你”反映了聂赫留朵夫急切地想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让她回复到本性的心理。
③“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我还要来的。”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当聂赫留朵夫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让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再次改成“您”;想以此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的心理。
⑤“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
初见聂赫留朵夫时似曾相识的震惊、怀疑,“不敢认”体现除了体现难以置信,更有一种不愿意回忆、逃避过往的心理。
④“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
对孩子的心痛,为自己的遭遇而委屈,对给自己造成这一切伤害的聂赫留朵夫的愤怒,心情复杂。
除了对话之外,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段塑造人物?
客人惊奇的屏住了呼吸,只见前面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的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的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三大师》茨威格著,申林文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分解任务二:探究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的作用。
课文前后多处画了玛丝洛娃的眼睛,作者为何要写她斜视?
3“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20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27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32“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托尔斯泰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修改过很多次,从一开始把她塑造得完美无缺,最后修改成其中有一只眼睛略微带点斜睨的眼神。先天斜视,加之后天饱受苦难,身心受到创伤,深化了生理缺陷,从而外化为看人的习惯。这种目光,是她对这个不公社会的蔑视、愤怒的表现。
第一部分第四十四章:玛丝洛娃对她的生活以及对她在世界上的地位所抱的看法也就这样形成了。
课文还多处写了玛丝洛娃的笑,这有什么作用?
2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性表情。
43“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嫌恶,是这个男人带给她的深深的伤害,要想活下去,只能对往事回避;妖媚是卖笑女,取决于男性的习惯使然;可怜是她的经历和处境如此之不幸,如此之饱受苦难。三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却丰富、多层次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复杂程度,也刻画出聂赫留朵夫对马丝洛娃变化之大的惊讶与震动,他能从马丝洛娃的微微一笑中捕捉到这番交叠而出的意味,是他灵魂复苏的信号。
分解任务三:探究心理描写的作用。
44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有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她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些到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三个“最初一刹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千回百转、矛盾挣扎的复杂的玛丝洛娃——
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想起那个一度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让我们看到一个坠入爱河的天真烂漫的少女,那时她可爱,眼睛特别有神,她如此甜蜜,让我们毫不怀疑她身上有着美好与善良的种子。
她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她看如今的聂赫留朵夫只是一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一种“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的人,让我们看到她的困惑,她的痛苦,她的挣扎,她选择以“堕落”作为迷惘的出口,所以“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些到好处”。她的痛苦让我们看到现实对她伤害之大,她的堕落让我们唏嘘,让我们明白“复活”的必要与可行。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第34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容貌盖掩你心
暗涌瞬间发生
肤浅的控诉
赔一世道行
留住这躯壳却心碎
情缘聚散分裂
有种天意
想领会说太轻易
如何面对世事
也不得已
错失去自我
星与火里着魔
谁人曾怜悯过
情迷游离心窝
那岁月里曲折种种分享过
命运仍属于我
人事常交错
如能重寻再看
别问为什疯魔
痛笑着却一次狠狠摔到过
将不老的未磨灭前事
诉说千趟
——《美丽传说》
聂赫留朵夫动摇、怀疑,但一番心理争斗后重新鼓起勇气。
生动细腻的多层次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玛丝洛娃的变化之大,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聂赫留朵夫,“迂回曲折,缓缓出头”,这才是“人”字的写法。内心激烈震荡、心灵会发生变化,这才是人性,这才是立体的人。
主任务二:探究小说的主题。
人物遭遇:
一对有过爱恨情仇的情人(人物关系),经历思想上的艰苦跋涉,达到精神上复活。
人物身份:
聂赫留朵夫:贵族地主阶级
所作所为: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主旨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在主题上有何深层意蕴?
【主题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人物身份:
玛丝洛娃:下层群众
所作所为: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而她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题目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在主题上有何深层意蕴?
【主题二】:“复活” 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2.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杜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题目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在主题上有何深层意蕴?
【观点三】:“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除此以外,小说还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复活》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环境特点?
时间:19世纪沙皇统治时期
空间(环境):监狱——铁栅栏
姑妈家
从外在形式看,铁栅栏是人为的空间限制和阻隔,而从其内在原因是,监狱内的铁栅栏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其内外是囚徒和自由人之间身份的巨大差异,更深层的意蕴是:对玛丝洛娃始乱终弃,造成不幸命运的始作俑者,带给她无穷苦难的聂赫留朵夫,则在铁栅栏之外;无辜遭罪,被判服苦役的玛丝洛娃却在铁栅栏内无罪的受审判。有罪的却逍遥法外,甚至坐上了陪审员的位置,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这与通常认识的法庭是公正的象征,监狱是关押罪犯的处所,截然不同。
铁栅栏
——揭露批判社会制度的黑暗,机构管理统治的腐败。
监狱内吵杂的环境
——像玛丝洛娃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同样抨击了当时国家机制的腐败。
监狱内玛丝洛娃对典狱长的防范
——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的黑暗,官吏的残暴和法律的反动。
姑妈家
——怀孕的玛丝洛娃被赶走。农奴制度的流毒。
【主题探究】
《复活》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从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在腐败机构的管理统治下,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迫害与折磨,很多人都难以摆脱同玛丝洛娃一样的命运,社会上到处都是冤狱,各个监狱人满为患。残酷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物的世界观和道德本性。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共型代表。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活经历表达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主张。《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池田大作在《青春记忆》中说,不反省自己就不能上进。这部小说故事情节不复杂,正如钱谷融先生在他的《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一书中“托尔斯泰创作的具体性”这一章节中所说的:“无论你打开复活的哪一页,都可以读下去,因为岁月不拘,生活是无始无终的,始终流淌着的这样的故事过去发生,现在可能还在发生,但又有多少人在忏悔、在赎罪、在复活。”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雷雨》《复活》比较,中俄两国作家如何演绎相似的故事?都是一个少爷和婢女发生感情纠葛,但我们是在比较、归纳、梳理、探究中认识事物的不同点更引人深思。同类故事,每个说故事人的想法不一样,因地域、环境、历史、民族、文化、思想信仰的不同,即使是相似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也不同,故事的走向自然更不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两个故事放到世界文学的谱系中,看中国的鲁侍萍、法国的芳汀,英国的黛丝,她们的悲剧命运和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关系。梳理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和时代社会的关系,或者把聂赫留朵夫和周朴园人物形象予以比较,如此宏大的课题,就留作有兴趣的同学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习方向吧。
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