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5 08: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复活》节选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下答案。
情境导入
一、知人论世
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列夫 托尔斯泰
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二、作品介绍
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前情提要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玛丝洛娃怀孕后,被涅赫留朵夫抛弃,但仍非常想见他,一次听说他会在晚上经过某火车站,就赶到那,在车窗外找到他所在那节车厢,这时火车开动了,玛丝洛娃边敲着窗子,边跟着火车跑,头巾吹掉了,她还是跑,火车无情地远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
内容提要
她当时想到了死,但想到孩子,于是慢慢地站了起。从这天起,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因为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的引诱、抛弃,导致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
一天,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
内容提要
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但原本庄严神圣的法庭却是由一群“骗子、酒鬼、淫棍”主持审判。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
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法庭丑相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
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不步,凑成27步。
法庭丑相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三、情节分析
人物 事件 情节分层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探监——相认——赎罪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段落
聂赫留朵夫
内容
玛丝洛娃
隔栏相见
长凳交谈
讨要卢布
结束会面
祈求宽恕
探问旧事
动摇犹豫
决心救赎
认出身份
回避躲闪
讨要卢布
拒之千里
(1-21段)
(22-43段)
(44-58段)
(59-78段)
梳理情节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第2、3段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谄媚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
第4、5段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此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犹豫、徘徊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第9、10段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意外、痛苦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
第11、12段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此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激动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第15、16段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回避痛苦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
第17—19段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此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怯懦羞耻、坚定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第20段、第27段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沉默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第21段)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是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第31段)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第36段)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第42段)
此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愧疚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您是怎么找到我怕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第32段)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第37段)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第39段)
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气愤、竭力逃避痛苦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第44段
……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么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讨好利用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第55段)
……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了生命。”他心里想,……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第59段)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第60段)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第61段)
……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第62段)
“卡秋莎!我是来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马丝洛娃改成“你”了。(第63段)
此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动摇、坚定、坦诚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第65段)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第69段)
……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第70段)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第78段)
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拒绝怀疑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
第70段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得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此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怯懦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
谄媚
意外、痛苦
回避痛苦
沉默
气愤、竭力回避痛苦
讨好利用
拒绝怀疑
聂赫留朵夫
犹豫、徘徊
激动
怯懦羞耻、坚定
愧疚
动摇、坚定、坦诚
怯懦
四、人物分析
从“您”和“你”的称谓变化中,表现出聂赫留朵夫的怎样的心理变化?
聂赫留朵夫人物分析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1)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 ,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2)
“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场景二:长凳交谈(1)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
“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场景二:长凳交谈(2)
……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场景三:讨取卢布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
场景四:告别时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小结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课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来刻画心理,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笑容”及眼神,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玛丝洛娃人物分析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1)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2)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场景二:长凳交谈(1)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场景二:长凳交谈(2)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场景三:讨取卢布
……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么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场景四:告别时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得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玛丝洛娃人物形象小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五、主题分析
在 主 题 上 有 何 深 层 意 蕴 ?
“复活”就是灵魂拯救的成功,是灵魂的复活
人性、道德、精神的复活
主题分析
一个是精神的人,
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
另一个是兽性的人,
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
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复活》
“复活”内涵: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复活”内涵: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复活”典型意义: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复活”内涵: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复活”内涵: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她的“复活”是玛丝洛娃灵魂在聂赫留朵夫道德光辉照耀下的被动“复活”。
“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主题
《复活》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从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在腐败机构的管理统治下,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迫害与折磨,很多人都难以摆脱同玛丝洛娃一样的命运,社会上到处都是冤狱,各个监狱人满为患。残酷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物的世界观和道德本性。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共型代表。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活经历表达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主张。《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课外延伸
故事后续
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 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故事后续
由于聂赫留朵夫的诚心,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
故事后续
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