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5 12: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 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理解的分野,来自英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家托尼与中国本土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为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932年,通过对英国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托尼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起点在农业文明而非工业文明。基于对现代市场的敏感与警惕,费孝通与托尼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托尼相反,他认为中国现代化的重点不在农业,而在乡土工业。早在1936年对江村的调查中,费孝通便关注到乡土工业、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在江村,虽然村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皆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但若单纯依靠农业产出,“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以外丝为主的家庭副业不仅成为弥补家庭收支缺口的重要手段,还使得农民有余钱可以开展各种日常文娱与礼节性活动。但受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下跌的影响,上述活动在当时已经停止十年有余”。费孝通认为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制度对乡村工业进行改革,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费孝通晚年重新回归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时,其部分思想在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止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此外,费孝通重回乡村振兴以及园艺改革,还与当时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着莫大关系。伴随着中国向集体化时代的告别,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乡村经济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振兴在现实上的可能性。
随着费孝通对中国各地区系列考察的逐步推进,其关于园艺改革的构想也渐次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市场与园艺改革的关系。1986年,费孝通对湖南洞庭湖区的园艺改革状况进行了考察,鉴于洞庭湖区因地制宜发展园艺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思考了园艺改革的可能性。这一构想在其对河南民权园艺改革事业的考察中最终发展成熟。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成功适应了现代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新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民权模式”的成功使得费孝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彻底发生了转变,走出了原来基于苏南模式“无工不富”的单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路径,认识到园艺改革对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费孝通晚年进行的数次农村考察中,他都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从“民权模式”出发,通过园艺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张亚辉庄柳《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材料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蕴含着最深沉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绿水青山,都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美图景。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离不开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在追求美、营造美,建设美的过程中,曾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些问题。比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往往因为规划不到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随意拼凑建筑符号,导致“千村一面”文化品位不高;村民盖房缺规划设计,缺专业指点,瓷砖墙、琉璃瓦,塔尖顶等元素和风格杂糅。这些都提示我们,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活环境、文化品位、乡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美育建设。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也深切感受到,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此次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建设,将对试点村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包括集中培训一支乡村美育导师队伍、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组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助于农户增收、产业增效,以“美丽经济”助力产业兴旺,也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同时,也能通过激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
(摘编自吴春生《乡村振兴路,美育不缺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不同,费孝通与托尼对中国的乡村现代化所设计的发展路径也不相同。
B.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的观点的变化,既与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莫大关系,也得益于他亲自对中国各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察。
C.浙江省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D.只有做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才能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纵向展开议论的方式,阐述了费孝通“发展乡土工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一观点的演变过程。
B.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时一些乡村所走的弯路,以引出“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指导和帮扶”的观点。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在描绘乡村风貌
的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乡愁。
D.综合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外不少有识之士为乡村现状而担忧,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重视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园艺改革”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民权县发展草根资源的加工工业。
B.洞庭湖区大规模种植芦苇、柑橘。
C.大别山区大力发展茯苓、天麻产业。
D.内蒙古赤峰地区开展“退农还牧”。
4.费孝通振兴乡村经济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5.建设美丽乡村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8.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注: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联”作家被秘密枪杀。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华的桃花开了”点明了地点,以桃花表现春天之美,暗示这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深切纪念。
B.“没有星光”“刮着风”“寡妇的咽泣”等写的是桃花开放的环境,表现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C.“饥渴的野兽”以野兽喻土地,表现了作者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对烈士的怜惜。
D.“爆开”写桃花开放之热烈,让人感到一种绚丽之美,又让人联想到烈士们牺牲是有意义的。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选择龙华桃花赞颂与怀念左联烈士,角度新颖,这样切入能够更形象、更凝练地表达主题。
B.诗中接连三次使用“经过了……”,表明经过的时间之长,暗示时局艰危,革命者须百折不挠。
C.“血迹,斑斑的血迹”指烈士牺牲时的血迹,以反复手法强调了敌人的残暴和烈士的不怕牺牲。
D.桃花只是龙华的,却“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并不矛盾,因为这其实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歌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曹沫之约: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在柯邑会盟,会上鲁将曹沫手持比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当时被迫答应退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领土。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纠败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公子纠败/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公子纠败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公子纠败/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是齐国国君姜小白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有地位的人,依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B.霸,指诸侯受周天子任命为“方伯”,后可用周天子名义召集诸侯会盟,维持各国之间既定秩序。齐相公以霸主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
C.封邑,古代国君封赐给亲信、贵族、臣属作为世禄的土地,也叫“食邑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
D.仓廪,泛指仓库。有日方者为仓,圆者为廪:又有日盛谷者为仓,盛米者为廪。在古代,遇到饥荒之年可以“发仓廪以赈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管仲年少有才,但仕途不顺。多次做官都被免职:多次出战又多次战败:因家有老母而述跑:辅佐了公子纠,也未成功
B.管仲得遇知己,鲍权牙为国让贤。即使管仲仕途失意落魄,鲍叔牙依然相信管仲的才华,把还是因徒的管仲推荐给了齐恒公
C.管仲心系国家,用心治国。他认为物质充裕方能建设道德,推行政令要顺应民心,所以放低自己姿态,使执政主张易于施行。管仲善于引导齐桓公,处理好齐国外交事件。
D.桓公攻山戎,管仲趁机督促燕国重施召公之政;桓公想背约,管仲引导他守信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①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②起曾阴③。
远水兼④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⑤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①这首诗作学公元759年秦州。杜前本欲前往洛阳,无奈安史叛军攻陷洛阳,被迫逃回秦州,有家不能回。②迢递:遥远。③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同“层”。④兼:连着。⑤迥:远
16.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额联写澄澈的流水与《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同样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B.颈联“叶稀风更落”一句,劲风吹拂稀疏的落叶,更增加了秋景的空旷
C.首联的“曾阴”、颔联的“隐雾”、颈联的“日出沉”共同渲染了阴沉晦暗的景色
D.尾联诗人借助“鹤”与“鸦”关系的描述,暗喻自己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17.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的胸怀。
(2)《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
(3)《归园田居》中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对偶句是“        , 。 ”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八佰》终于面世, 的观众在点映中可以 。《八佰》撕裂的整体场景,冲击力强、反差大,仅一桥之隔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一边,租界的 , 歌舞繁华;一边,却是战场的断壁残垣,军人浴血奋战。撕裂战争片的传统技法,《八佰》描述了一场“奇特”的战斗,( );于庞杂群像中,从逃兵、小人物的视角去推演故事;最触动人的场景是战士们身绑炸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排队跳出窗口时,都高喊出自己的名字和籍贯,以身体当人弹的壮举、壮烈殉国的慨然,深深地震撼了观众。整部电影靠两条线索交织“缝合”,一条线索是壮士的英勇抗击,另一条线索是民众的自然觉醒。两条线索 , 壮士的勇敢和牺牲,激励着民众的士气和抗争。战斗时,以死相搏,充分展现“血性”的一面;备战时,留恋人生、思念亲人,温情刻画“人性”的一面,两相对比、张弛有度,悲情悲壮,更有力量,更打动人心。
(19)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刻不容缓 近水楼台 灯红酒绿 并驾齐驱
B .迫不及待 先睹为快 灯红酒绿 齐头并进
C .迫不及待 近水楼台 灯火阑珊 齐头并进
D .刻不容缓 先睹为快 灯火阑珊 并驾齐驱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孤军坚守的壮士们,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
B .壮士们孤军坚守,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
C .壮士们孤军坚守,军事意义远大于象征意义,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
D .孤军坚守的壮士们,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奇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B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C .战斗时,以死相搏,充分展现“血性”的一面。
D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甲________。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乙__________,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丙____________。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的有趣!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22) 下列各句中,与“杏花春雨江南”所用艺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鸡声茅店月 B .清新庾开府 C .秋窗风雨夜 D .楼船夜雪瓜洲渡
(23) 下列从材料中甲、乙、丙处抽取的三句话,填入原文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 ②早就先我说过了 ③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021年新高一衔接结业性考试试题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解析】D 曲解文意。由“三美融合”这一条件推不出“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这个结论。材料二推断的结论是“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选项缩小了范围,曲解了文意。
2.C
【解析】C 文中所引用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词名句没有蕴含“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诗人至此,心情愉快,心旷神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则是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诗人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3.A
【解析】从材料一第3段“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第4段“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可以看出,“园艺改革”主要是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而不是开办工厂。故,A项不能支撑“园艺改革”这一观点的。
4. ①20世纪30年代,坚持以乡土工业为起点来实现振兴乡村的构想。②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或: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并举)。③20世纪中后期,主张走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4分。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解析】“费孝通振兴乡村经济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信息集中在材料一中。通读材料一可知:文章按照历史发展(时间)为序,阐述了费孝通对乡村经济认识的三个阶段,①20世纪初(1932年),“费孝通认为……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②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费孝通“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③1986年(8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5. ①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②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要统一规划。③提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文化品位。④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模式。⑤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答对1点给2分,任意答对3点给满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
6. D D项,“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分析错误。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到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7. A A项,“‘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同时也在参与其中,和其它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8. ①渲染寒冷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9. 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10.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现了作者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理解错误,诗人认为桃花是开放在一片吮血的土地上的,正是由这些血迹的累积,才爆出了桃花的蓓蕾。表达了对残酷杀害革命者的反动派的憎恨,而不是对土地的憎恨。
故选C。
1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表明经过的时间之长”错误,三个“经过”,除了表明时间之长外,还表明革命的艰苦和革命者对光明的向往。
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12.D本题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公子纠失败,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愧,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吾幽囚受辱”,“吾”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耻”,意动用法,以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辱,之间不断开,排除BC。故选D
13.C C项,“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错误,封邑可世袭,且文中有“封邑者十余世”的表述,故选C
14.C C项,“所以放低自己姿态”错误,根据原文“故论卑而易行”中“论卑”是指政论符合下情,并非指放低自己姿态。故选C
15.(1)管仲家里贫穷,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关键词:“欺”,“欺骗”、“欺诈”:“遇”,“对待”
(2)鲍叔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以后,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关键词:“进”,“推荐”;“下”,“位置在下”、“地位在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6.A(此处流水并未暗示时间流适,而是强调水的澄澈)
17.本诗描写了一位清雅高洁、悲凉落寞、不肯同流合污的诗人形象。①从秋天景色清旷无极与远水天净之景的环境描写,可见主人公心境清净、高远。②从层叠的阴云、雾气缭绕的孤城、风起叶落、日落远山等凄凉的景色描写,可见诗人心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B
解析: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刻不容缓:形容情势十分紧迫,一刻也不容耽搁。前者强调主观上非常急切,后者强调客观情况很紧急。前者合乎语境。先睹为快:抢先目睹,引以为快,形容盼望股切。
近水楼台: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第二空从语法上看应该是一个动词词组,而后者是一个偏正式的名词词组。故选前者。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娛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灯火阑珊:即灯火稀疏,指人烟稀少、比较冷清的地方。根据语意,第三空选前者。
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驾齐驱:比喻双方实力相当,不分高下。前者合乎第四空的语境。
20.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思路点拨“军事意义远大于象征意义”与后面的“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不吻合,排除C,“象征意义”的对象应该是某种举动,而不是某一个名词,排除A、D,故选B
2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的作用的能力。思路点拨C项中引号与文中“奇特”引号的作用相同,均表强调。A.表否定讽刺。B.表直接引用。D.表特殊含义。
22.B
23.B
【22】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杏花春雨江南”都是名词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意境,属于白描式手法,也叫裂锦。
A.由名词“鸡声”“茅店”“月”等名词堆叠,与题干诗句手法相同;
B.“清新”是形容词,修饰的是“庾”,与题干诗句所用手法不同;
C. 由名词“秋窗”“风雨”“夜”等名词堆叠,与题干诗句手法相同;
D. 由名词“楼船”“夜雪”“瓜洲渡”等名词堆叠,与题干诗句手法相同。
故选B。
【2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给句子排序的能力。甲处,先说春雨的可爱,接着列举了一些描写春雨的诗句,然后说“从前的诗人”,可见应当是诗人们都已经说出了春雨的可爱,此处应选②;乙处,前面说秋雨耐人寻味,再说秋瑾“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再说“人自愁耳,何关雨事”,说明秋瑾的长叹与秋雨无关,而是她自己的情绪,此处应选①;丙处,先说冬天的寒雨爱的人不多,再举例说明有人也爱寒雨,只是寒雨的“妙处”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只有亲事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此处应选③。故选B。
四、写作(60分)
24.【范文欣赏】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夏夜,仰望天空,群星格外璀璨,这是人间正气与英雄灵魂的浓缩,人世的英雄史诗正如这星光铺就的星河,浩瀚无际,源远流长。
  中华大地人才辈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也会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而我们心中的英雄永远不变,他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路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他是我国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浓密的“一”字……没错,他就是鲁迅——我心目中的英雄。
  假如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我会与他一起,去那个充满封建色彩的鲁镇看一看。看一眼祥林嫂曾经乞讨过的那个角落,看看阿Q跟着革命党一起呼喊的那条街,还要看看他笔下一个又一个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和他一起拯救人民。我随鲁迅东渡日本去学医,他因父亲的去世而下定决心要学医,要学好医术,救活人民。但是我们在一起学习时看到:中国人被日本军人捕获要枪毙,那些所谓的清朝留学生却鼓掌喊万岁!从此,我们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便弃医从文,治痛不如救人心,我决心和他一起拯救人民!
  假如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我会和他一起用笔来战斗。一支笔成了鲁迅与黑暗斗争的利器,我也可以。我会像他一样,以思想作剑,以笔为枪,写出一篇篇针砭时弊的文章,批判这个黑暗的社会,激起大家浓浓的爱国之情,让一位又一位的中国人民觉醒,与敌人作战,誓死保卫祖国!
  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我会像他一样为国家和民族而奔走。在那个铁桶似的黑屋子里,不断的呼喊,唤醒一个又一个麻木中的国人。我还会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日日夜夜为人民而忙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探索。
  俄国人自豪的说,我们的民族产生了列夫·托尔斯泰;英国人自豪的说,我们的民族产生了莎士比亚;现在,我会自豪的说,我们的民族产生了鲁迅!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以他为荣,世界也会以他为荣。
  虽然这只是假如,但是这位民族英雄将最高尚的民族精神留给了我们,我们要让这种民族精神在脑海里生根,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