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时间、双方和影响。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3.掌握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学检测
认真思考
1.说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双方、结果和影响。
2.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草木皆兵
情境导入
(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苻坚(338年-385年)
背景:
一、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383年
淝水(今安徽寿县)
前秦——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衰北方乱
东晋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一、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
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
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
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
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东晋: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淝水之战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嘎仙洞—鲜卑拓跋部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魏面临的问题
民族矛盾
生产生活
习俗差异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迁都
平城
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位置偏北, 不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洛阳是数朝之都,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北魏文官俑
汉化改革措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生产生活
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相互影响
民族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社会习俗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龙门二十品》拓本第五品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通过上述两件作品,你可以从民族交融角度得到哪些信息?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创造了非凡的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时的洛阳
北魏迁都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
有许多大的市场,各种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
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一万人。
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号。城内设有专门
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人居住。
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
北朝持杆秤的商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摹本)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描写的是( )中前秦军队。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巩固落实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背景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
对北方的影响
背景
措施
意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有困难重重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意义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公元383年
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