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19 08:43:50

文档简介

河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一、单选题
1.(2021·河南)草长莺飞,蛙鸣鱼跃……多彩的大自然、奇妙的生物世界带给我们难忘的童趣。下列选项不符合生物特征的是(  )
A.生石花开花 B.东北虎捕食 C.钟乳石长大 D.运动后出汗
2.(2020·河南)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昼夜交替 C.母鸡下蛋 D.电闪雷鸣
3.(2021·河南)郑州市龙湖湿地公园遍布芦苇、菖蒲等植物,有天鹅、鸳鸯等多种野生禽鸟在此栖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植物和动物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天鹅、鸳鸯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4.(2021·河南)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5.(2020·开封)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
C.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小草及空气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
6.(2020·开封)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
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7.(2019·河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反映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8.(2021·襄城模拟)“芳林新叶催陈叶”,与下列描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阳光下生长的小麦 B.朵朵葵花向太阳
C.人的排汗、排尿、呼出气体 D.蜻蜓点水
9.(2021·襄城模拟)某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金鱼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田 4 mg/L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乙 6 mg/L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丙 8 mg/L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
根据该实验,你认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每组金鱼数量应该都是5条
B.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溶氧量
C.该实验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低,金鱼浮头次数多
D.该实验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会影响金鱼的生活
10.(2020·邓州模拟)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部分(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空气⑤阳光 ⑥水 ⑦适宜的温度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⑦
11.(2019·襄城期中)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螳螂和黄雀是肉食动物
B.蝉、螳螂和黄雀都是消费者
C.“蝉→螳螂→黄雀”是生态系统中完整的一条食物链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动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建立营养关系
12.(2019·襄城期中)如果用如图表示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①②③④相符的是(  )
A.动物 节肢动物 无脊椎动物 昆虫
B.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C.生态系统 生物圈 绿色植物 生产者
D.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二、实验探究题
13.(2019·河南)家庭经常使用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用品,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某兴趣小加为了探究洗涤污水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设计并完成了“洗衣粉溶液是否会影响水蚤的心率”及“水蕴草对使用洗衣粉产生的污水是否具有净化作用”的探究活动。
实验过程如下:
①他制洗衣粉溶液。将同一品牌的洗衣粉加入清水中,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和2%的洗衣粉溶液。
②用水蕴草处理。取上述1%和2%的洗衣粉溶液各200毫升,分别加入20克水蕴草(一种沉水植物),静置24小时,对洗衣粉溶液进行处理。
③选取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分别置于清水、洗衣粉溶液和经水蕴草处理后的洗衣粉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水蚤的心率。每组测量3分钟,分别记录第一分钟、第二分钟和第三分钟的心率。每组实验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选取的溶液 水蚤平均心率(次/min)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1 清水 136 142 138
2 1%洗衣粉溶液 100 92 80
3 2%洗衣粉溶液 82 56 42
4 经水蕴草处理后的1%洗衣粉溶液 118 104 95
5 经水蕴草处理后的2%洗衣粉溶液 99 70 60
请分析回答。
(1)第1组与第2、3组形成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   。
(2)每组实验重复3次,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   。
(3)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实验结果,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请读取上表中相关数据,按所给的标识线将下面的折线图补充完整。   
(4)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洗衣粉溶液浓度和实验时间的增加,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洗衣粉溶液经水蕴草处理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   。说明水蕴草对使用洗衣粉产生的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5)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有多种沉水植物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故有“   。”之称。
(6)根据上述探究结果,为减少水质污染,你应该怎样做?   。(答出一条即可)
三、综合题
14.(2020·开封)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一块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生长的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到了成熟季节,人们喜悦收获粮食。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   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
(2)请写出该稻田中的一条食物链   ,其中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
(3)生态系统中的   和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
15.(2019·河南)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猕猴种群及其生活环境。
(1)猕猴属于哺乳动物,具有   、哺乳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猕猴通常由猴王带领着群居于森林之中,这表明猕猴具有   行为。猴群在集体行动时,有“哨兵”站在高处放响。若发现异常情况,“哨兵”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招唤同伴迅速转移。猕猴的叫声具有传递   的作用。
(3)据有关资料显示,该保护区内有哺乳类30余种、鸟类140余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植物2000余种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的多样性。
(4)猕猴、野猪等野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它们的家园!
16.(2019·许昌模拟)近年来,某市部分蔬菜种植基地构建了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将沼气池、养猪、大棚蔬菜栽培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涉及的所有生物   (填“能”或“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生态系统   。
(2)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沼气池中的绝大部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目的是实现了   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蔬菜等生产者体内的碳,是通过蔬菜的   实现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生石花开花,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
B.东北虎捕食,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不符合题意。
C.钟乳石不是生物,而钟乳石长大不能体现生物的特征,C符合题意。
D.排汗能够排出尿素、多余的无机盐、水分等废物,故运动后出汗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BD.冰雪消融、昼夜交替、电闪雷鸣,都属于自然现象,ABD不符合题意。
C.母鸡下蛋,说明生物能繁殖,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A符合题意。
B.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它们是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
C.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此天鹅、鸳鸯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体现环境影响生物,只有B选项“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符合题意,ACD选项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只有生物因素,没有非生物因素,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不符合题意。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只包括了环境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一片森林中的树木和小草及空气,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一片草地上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既包括了生物因素,有包括了非生物因素,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可简写成: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6.【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若河水被污染,小鱼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首先是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随着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一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最终能量随着有机物氧化解能转化成热能,即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可简写成: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合作: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捕食: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食。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
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大鱼、小鱼分别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揭示了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竞争几种方式
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芳林新叶催陈叶”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
A.阳光下生长的小麦,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C.人的排汗、排尿、呼出气体,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符合题意
D.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理解生物的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例如,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许多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如人出汗、排尿是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作应激性。如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狮了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手碰到针刺会立即缩回。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是变异现象。
9.【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每组的金鱼数量应该相等,甲、乙、丙中的金鱼条数均为5条,A不符合题意。
B.因为该对照实验中,只有水中的溶氧量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因此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溶氧量,B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的实验现象可知,溶氧量最少的甲组,金鱼呼吸频率高。由此可知,金鱼的“浮头”与水中氧气含量多少有关,但因呼吸频率与“浮头”不是同一现象,所以不能得出水中溶氧量低,金鱼浮头次数多,C符合题意。
D.由表中的实验现象可知,水中溶氧量低,金鱼呼吸频率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会影响金鱼的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10.【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故答案为:C。
【分析】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可简写成: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1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因此都是肉食性动物,A不符合题意;
B、蝉、螳螂和黄雀,它们都是动物,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不符合题意;
C、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正确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C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动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建立营养联系:植物→蝉→螳螂→黄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消费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其中直接取食植物的叫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取食植食性动物的肉食性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取食肉食性动物的叫三级消费者 。
1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昆虫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属于动物。A不符合题意;
B、基因是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中。B符合题意;
C、生产者属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C不符合题意;
D、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病毒、细菌和真菌是并列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识图:①到④的逻辑关系是:①包含②,②包含③,③包含④,④的范围最小,①的范围最大
13.【答案】(1)洗衣粉
(2)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减少实验误差)
(3)
(4)减弱
(5)地球之肾
(6)减少洗衣粉的使用量(或保护湿地植物)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1)第1组选取的溶液是清水,第2组选择的溶液是1%洗衣粉溶液,3组选择的溶液是2%洗衣粉溶液,所以第1与第2、3组形成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洗衣粉。(2)每组实验重复3次,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减少实验误差)。(3)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实验结果,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请读取上表中相关数据,按所给的标识线将如图的折线图补充完整。如下:
。(4)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洗衣粉溶液浓度和实验时间的增加,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洗衣粉溶液经水蕴草处理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减弱,说明水蕴草对使用洗衣粉产生的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5)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6)根据上述探究结果,为减少水质污染,应该减少洗衣粉的使用量(或保护湿地植物)。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2、对于实验变量和数据均不变的实验,多次测量后量取平均值,目的是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答案】(1)非生物;竞争
(2)水稻→蝗虫→青蛙(或水稻→三化螟→青蛙);捕食
(3)物质;能量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主要表现在生物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而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2)从材料中获知:青蛙捕食蝗虫、三化螟等害虫,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水稻→蝗虫→青蛙或水稻→三化螟→青蛙。(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并且能量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
【分析】1、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争斗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2、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4、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
15.【答案】(1)胎生
(2)社会;信息
(3)生物种类
(4)消费者
【知识点】社会行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解:(1)猕猴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属于哺乳动物。(2)猕猴通常由猴王带领着群居于森林之中,这表明猕猴具有社会行为。猴群在集体行动时,有“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哨兵”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招唤同伴迅速转移。猕猴的叫声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3)据有关资料显示,该保护区内有哺乳类30余种、鸟类140余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植物2000余种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4)猕猴、野猪等野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它们的家园。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2、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2)基因的多样性又叫遗传的多样性,它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多样性。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又可以分出很多小的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消费者: 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其中直接取食植物的叫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取食植食性动物的肉食性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取食肉食性动物的叫三级消费者。
16.【答案】(1)不能;没有非生物部分
(2)蔬菜→猪→人;分解者
(3)能量
(4)光合作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农业
【解析】【解答】解:(1)图中涉及的所有生物只能构成生物群落,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中涉及的所有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没有非生物部分。(2)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蔬菜→猪→人。沼气池中的绝大部分生物是腐生生物,主要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目的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充分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4)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产者体内的碳是通过蔬菜的光合作用实现的,表示该生理过程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会逐级减少。
1 / 1河南省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一、单选题
1.(2021·河南)草长莺飞,蛙鸣鱼跃……多彩的大自然、奇妙的生物世界带给我们难忘的童趣。下列选项不符合生物特征的是(  )
A.生石花开花 B.东北虎捕食 C.钟乳石长大 D.运动后出汗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生石花开花,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
B.东北虎捕食,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不符合题意。
C.钟乳石不是生物,而钟乳石长大不能体现生物的特征,C符合题意。
D.排汗能够排出尿素、多余的无机盐、水分等废物,故运动后出汗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020·河南)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昼夜交替 C.母鸡下蛋 D.电闪雷鸣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BD.冰雪消融、昼夜交替、电闪雷鸣,都属于自然现象,ABD不符合题意。
C.母鸡下蛋,说明生物能繁殖,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2021·河南)郑州市龙湖湿地公园遍布芦苇、菖蒲等植物,有天鹅、鸳鸯等多种野生禽鸟在此栖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植物和动物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天鹅、鸳鸯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A符合题意。
B.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它们是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
C.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此天鹅、鸳鸯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4.(2021·河南)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体现环境影响生物,只有B选项“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符合题意,ACD选项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5.(2020·开封)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
C.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小草及空气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只有生物因素,没有非生物因素,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不符合题意。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只包括了环境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一片森林中的树木和小草及空气,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一片草地上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既包括了生物因素,有包括了非生物因素,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可简写成: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6.(2020·开封)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
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若河水被污染,小鱼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首先是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随着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一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最终能量随着有机物氧化解能转化成热能,即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可简写成: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7.(2019·河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反映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合作: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捕食: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食。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
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大鱼、小鱼分别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揭示了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竞争几种方式
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8.(2021·襄城模拟)“芳林新叶催陈叶”,与下列描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阳光下生长的小麦 B.朵朵葵花向太阳
C.人的排汗、排尿、呼出气体 D.蜻蜓点水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芳林新叶催陈叶”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
A.阳光下生长的小麦,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C.人的排汗、排尿、呼出气体,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符合题意
D.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理解生物的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例如,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许多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如人出汗、排尿是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作应激性。如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狮了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手碰到针刺会立即缩回。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是变异现象。
9.(2021·襄城模拟)某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金鱼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田 4 mg/L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乙 6 mg/L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丙 8 mg/L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
根据该实验,你认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每组金鱼数量应该都是5条
B.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溶氧量
C.该实验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低,金鱼浮头次数多
D.该实验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会影响金鱼的生活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每组的金鱼数量应该相等,甲、乙、丙中的金鱼条数均为5条,A不符合题意。
B.因为该对照实验中,只有水中的溶氧量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因此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溶氧量,B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的实验现象可知,溶氧量最少的甲组,金鱼呼吸频率高。由此可知,金鱼的“浮头”与水中氧气含量多少有关,但因呼吸频率与“浮头”不是同一现象,所以不能得出水中溶氧量低,金鱼浮头次数多,C符合题意。
D.由表中的实验现象可知,水中溶氧量低,金鱼呼吸频率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会影响金鱼的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10.(2020·邓州模拟)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部分(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空气⑤阳光 ⑥水 ⑦适宜的温度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故答案为:C。
【分析】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可简写成: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11.(2019·襄城期中)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螳螂和黄雀是肉食动物
B.蝉、螳螂和黄雀都是消费者
C.“蝉→螳螂→黄雀”是生态系统中完整的一条食物链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动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建立营养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因此都是肉食性动物,A不符合题意;
B、蝉、螳螂和黄雀,它们都是动物,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不符合题意;
C、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正确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C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动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建立营养联系:植物→蝉→螳螂→黄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消费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其中直接取食植物的叫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取食植食性动物的肉食性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取食肉食性动物的叫三级消费者 。
12.(2019·襄城期中)如果用如图表示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①②③④相符的是(  )
A.动物 节肢动物 无脊椎动物 昆虫
B.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C.生态系统 生物圈 绿色植物 生产者
D.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昆虫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属于动物。A不符合题意;
B、基因是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中。B符合题意;
C、生产者属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C不符合题意;
D、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病毒、细菌和真菌是并列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识图:①到④的逻辑关系是:①包含②,②包含③,③包含④,④的范围最小,①的范围最大
二、实验探究题
13.(2019·河南)家庭经常使用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用品,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某兴趣小加为了探究洗涤污水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设计并完成了“洗衣粉溶液是否会影响水蚤的心率”及“水蕴草对使用洗衣粉产生的污水是否具有净化作用”的探究活动。
实验过程如下:
①他制洗衣粉溶液。将同一品牌的洗衣粉加入清水中,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和2%的洗衣粉溶液。
②用水蕴草处理。取上述1%和2%的洗衣粉溶液各200毫升,分别加入20克水蕴草(一种沉水植物),静置24小时,对洗衣粉溶液进行处理。
③选取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分别置于清水、洗衣粉溶液和经水蕴草处理后的洗衣粉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水蚤的心率。每组测量3分钟,分别记录第一分钟、第二分钟和第三分钟的心率。每组实验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选取的溶液 水蚤平均心率(次/min)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1 清水 136 142 138
2 1%洗衣粉溶液 100 92 80
3 2%洗衣粉溶液 82 56 42
4 经水蕴草处理后的1%洗衣粉溶液 118 104 95
5 经水蕴草处理后的2%洗衣粉溶液 99 70 60
请分析回答。
(1)第1组与第2、3组形成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   。
(2)每组实验重复3次,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   。
(3)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实验结果,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请读取上表中相关数据,按所给的标识线将下面的折线图补充完整。   
(4)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洗衣粉溶液浓度和实验时间的增加,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洗衣粉溶液经水蕴草处理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   。说明水蕴草对使用洗衣粉产生的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5)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有多种沉水植物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故有“   。”之称。
(6)根据上述探究结果,为减少水质污染,你应该怎样做?   。(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洗衣粉
(2)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减少实验误差)
(3)
(4)减弱
(5)地球之肾
(6)减少洗衣粉的使用量(或保护湿地植物)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1)第1组选取的溶液是清水,第2组选择的溶液是1%洗衣粉溶液,3组选择的溶液是2%洗衣粉溶液,所以第1与第2、3组形成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洗衣粉。(2)每组实验重复3次,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减少实验误差)。(3)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实验结果,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请读取上表中相关数据,按所给的标识线将如图的折线图补充完整。如下:
。(4)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洗衣粉溶液浓度和实验时间的增加,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洗衣粉溶液经水蕴草处理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减弱,说明水蕴草对使用洗衣粉产生的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5)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6)根据上述探究结果,为减少水质污染,应该减少洗衣粉的使用量(或保护湿地植物)。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2、对于实验变量和数据均不变的实验,多次测量后量取平均值,目的是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综合题
14.(2020·开封)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一块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生长的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到了成熟季节,人们喜悦收获粮食。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   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
(2)请写出该稻田中的一条食物链   ,其中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
(3)生态系统中的   和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
【答案】(1)非生物;竞争
(2)水稻→蝗虫→青蛙(或水稻→三化螟→青蛙);捕食
(3)物质;能量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主要表现在生物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而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2)从材料中获知:青蛙捕食蝗虫、三化螟等害虫,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水稻→蝗虫→青蛙或水稻→三化螟→青蛙。(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并且能量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
【分析】1、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争斗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2、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4、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
15.(2019·河南)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猕猴种群及其生活环境。
(1)猕猴属于哺乳动物,具有   、哺乳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猕猴通常由猴王带领着群居于森林之中,这表明猕猴具有   行为。猴群在集体行动时,有“哨兵”站在高处放响。若发现异常情况,“哨兵”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招唤同伴迅速转移。猕猴的叫声具有传递   的作用。
(3)据有关资料显示,该保护区内有哺乳类30余种、鸟类140余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植物2000余种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的多样性。
(4)猕猴、野猪等野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它们的家园!
【答案】(1)胎生
(2)社会;信息
(3)生物种类
(4)消费者
【知识点】社会行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解:(1)猕猴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属于哺乳动物。(2)猕猴通常由猴王带领着群居于森林之中,这表明猕猴具有社会行为。猴群在集体行动时,有“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哨兵”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招唤同伴迅速转移。猕猴的叫声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3)据有关资料显示,该保护区内有哺乳类30余种、鸟类140余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植物2000余种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4)猕猴、野猪等野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它们的家园。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2、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2)基因的多样性又叫遗传的多样性,它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多样性。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又可以分出很多小的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消费者: 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其中直接取食植物的叫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取食植食性动物的肉食性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取食肉食性动物的叫三级消费者。
16.(2019·许昌模拟)近年来,某市部分蔬菜种植基地构建了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将沼气池、养猪、大棚蔬菜栽培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涉及的所有生物   (填“能”或“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生态系统   。
(2)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沼气池中的绝大部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目的是实现了   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蔬菜等生产者体内的碳,是通过蔬菜的   实现的。
【答案】(1)不能;没有非生物部分
(2)蔬菜→猪→人;分解者
(3)能量
(4)光合作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农业
【解析】【解答】解:(1)图中涉及的所有生物只能构成生物群落,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中涉及的所有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没有非生物部分。(2)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蔬菜→猪→人。沼气池中的绝大部分生物是腐生生物,主要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沼气池的目的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充分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4)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产者体内的碳是通过蔬菜的光合作用实现的,表示该生理过程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会逐级减少。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