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认识生物
一、单选题
1.(2017·海淀)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但是要给生物下定义却很困难.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生物特征的总结,正确的是( )
A.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都能自由运动
C.都能形成条件反射 D.都能繁殖后代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动物和微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错误;
B、动物一般能运动,植物一般不能运动,错误;
C、动物能形成条件反射,而植物不能,错误.
D、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正确.
故选: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017·海淀)下列诗句描绘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黄鹂、白鹭属于动物,柳属于植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B、早莺、新燕属于动物,树属于植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C、诗中没有生物,诗中的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D、小荷属于植物,蜻蜓属于动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C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3.(2020·东城模拟)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科研人员在长白山的头道白河流域研究了与中华秋沙鸭生活在同一环境、且有关系的动物类群组成(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研人员进行此项研究时使用了调查法
B.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图中的生物种类无关
C.图中各种动物与秋沙鸭之间主要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D.保护此区域的鱼类资源是增加秋沙鸭数量的途径之一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调查法
【解析】【解答】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由于长白山的头道白河流域范围很大,所以使用调查法是正确的,A正确。
B.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图中的生物种类有关,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动物与秋沙鸭之间主要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秋沙鸭的食物中主要是鱼类,其次是两栖类,所以保护此区域的鱼类资源是增加秋沙鸭数量的途径之一,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4.(2020·朝阳模拟)同学们使用低倍镜观察池塘水中生物时看到许多活动的物体。以下不能作为“该物体是生物”的判断依据是( )
A.转换高倍镜,观察到无叶绿体存在
B.滴加食用色素,观察到摄食活动
C.滴加浓盐水,观察到会作出反应
D.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到会繁殖后代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非生物。有无叶绿体不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因此不能根据有无叶绿体来判断该物体是生物,A符合题意。
B.生物能够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可以根据此现象判断该物体是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能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能够根据此现象判断该物体是生物,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能够繁殖后代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该物体是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2019九下·西城模拟)鸳鸯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吉祥之鸟。今年1月,志愿者开展鸳鸯科学研究项目,对北京五环内的9个鸳鸯柄息地同时计数,共发现547只鸳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研究时需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B.可以用观察法进一步研究野生鸳鸯的繁殖行为
C.鸳鸯卵中发育为雏鸟的结构是胎盘
D.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野生鸳鸯的措施之一
【答案】C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调查法
【解析】【解答】A、大范围调查研究时需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动物的行为可通过观察法进行研究。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鸳鸯是卵生,卵中的胚盘受精后发育成雏鸟。 选项C说法不正确 ,符合题意;
D、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导致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野生鸳鸯的措施之一 。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观察法和调查法都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用眼,也可借助放大镜,望远镜等仪器。调查时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有时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鸳鸯是鸟类,生殖是卵生,卵中的胚盘受精后发育成雏鸟。
6.(2019九下·西城模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下列关于黄粉蝶和油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菜和黄粉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B.油菜叶片表皮有气孔,可控制水分散失和气体进出
C.黄粉蝶体表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D.黄粉蝶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而油菜不需要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节肢动物
【解析】【解答】 A 、细胞是生物体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叶片是蒸腾失水的主要器官, 叶片表皮有气孔,可控制水分散失和气体进出。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黄粉蝶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黄粉蝶和油菜都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叶片是蒸腾失水的主要器官,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昆虫体外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4)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这是生物基本特征之一。黄粉蝶是昆虫,属于异养生物,油菜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7.(2019九下·海淀模拟)下列对酵母菌生命活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获取营养 B.能进行呼吸
C.能完成反射活动 D.能生长繁殖.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分析】A、酵母菌属于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能进行正常的呼吸,提供能量,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反射是生物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酵母菌为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能完成反射活动,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酵母菌属于生物,一般靠出芽和孢子繁殖孢子后代,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酵母菌为单细胞微生物,细胞内物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完成生命活动;明确反射是生物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活动,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做出的反应不能叫做反射,属于应激性。
二、综合题
8.(2021·延庆模拟)阅读下列科普资料,回答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物种每年对我国除了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料一: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原产于南美洲,在原产地有200多种天敌,1901年引入中国用于净化污水,后来漂入自然水域。由于其繁殖能力和竞争力极强,很快就会覆盖在整个水域,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生长,而水中的动物也不能得到充足的空气与食物,从而影响了水中的生态平衡。疯长的水葫芦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杀手”。
资料二: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开始引入我国各地饲养。福寿螺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一只成熟的雌螺经交配后每隔5﹣10天产一次卵块,卵块为粉红色,气温恒定中28℃以上,约一个星期后便孵化出幼螺。福寿螺食性广泛,各种植物都能被其取食,尤其对水稻危害极大。有些地区在河流中投放青鱼苗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福寿螺在一些地区迅速扩散蔓延,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外来入侵物种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写出一点)
(2)为了解水葫芦对某地区淡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小组先后到该水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人员。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推测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3)几年前,为了治理云南滇池的水质,引入了水葫芦,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迅速蔓延,使得当地的其他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当地其他植物和水葫芦的种间关系称为 。
(4)福寿螺生活在淡水中,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从分类上来分析,福寿螺属于 动物。
(5)福寿螺的防治方法有人工捕杀、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有的地方的农民,利用鸭子、青鱼喜食幼螺的习性,创造了通过放养鸭群和青鱼来降低幼螺数量的方法。这种防治方法的优点是 。
【答案】(1)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强;对本地物种生存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2)C
(3)竞争
(4)软体
(5)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调查法
【解析】【解答】(1)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外来入侵物种的共同特点是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强;对本地物种生存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2)A.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
B.推测法是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进行判断,故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为了解水葫芦对某地区淡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小组先后到该水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人员。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故C符合题意。
D.测量法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等测量生物的大小,长度等,从而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生物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当地其他植物和水葫芦的种间关系称为竞争,生物之间争夺阳光,营养,生存空间等。
(4)福寿螺生活在淡水中,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从分类上来分析,福寿螺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和外套膜。
(5)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的地方的农民,利用鸭子、青鱼喜食幼螺的习性,创造了通过放养鸭群和青鱼来降低幼螺数量的方法。这种防治方法的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分析】(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生物入侵。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体外有外套膜。
9.(2019九下·海淀模拟)近百年来,海螺沟冰川慢慢消融逐渐露出裸地,形成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狭长冰川退缩带(见图1)。退缩带上依次覆盖了从草本、灌木到森林等不同类型的植被。为研究最早形成的裸地是如何演变成森林的,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见表1)。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法。
(2)冰川退缩后的裸地养分状况较差,逐渐长出黄芪等草本植物,而后出现了高3~5米的灌木和小乔木沙棘、川滇柳。研究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生有可以固氮的根瘤菌,这是造成土壤中 的直接原因,也为后续大型木本植物的生长奠定了物质基础。该统计结果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 ,这是植被类型更替的动力之一。
(3)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样地上几种植物占乔木层有机物质总量的比例(如图2)。冬瓜杨是可高达30米的阔叶乔木,川滇柳与沙棘占比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得到充足的 条件,生长受到影响所致。随后冬瓜杨被更为高大的云冷杉取代。可以推测,冬瓜杨和其他三类植物之间均存在 关系。这也是推动植被类型更替的重要力量。
(4)植物为动物的生活提供 ,可以推测,在植被类型更替的过程中,动物类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答案】(1)调查
(2)含氮量增加;影响
(3)光照;竞争
(4)物质和能量
【知识点】调查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根据题干所述,为了本次研究,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可见这属于调查法。
(2)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在土壤里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所以根瘤菌可以使土壤中的含氮量增加。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含氮物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土壤的改良,该地方长出了灌木和小乔木等植物,一开始是生物改变了环境,又因为环境的改变,有影响了此部分的植物,可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生物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布等。
(3)根据题干中图2柱状图可知,沙棘、川滇柳有机物含量较少,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效率低,据资料分析,冬瓜杨高达30米,沙棘、川滇柳都为小乔木,高度较小,可见,小乔木接收不到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受阻,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根据图2 可知,此地冬瓜杨慢慢的被高大的云冷杉代替,可可以说明冬瓜杨和其他植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因为不适应环境,所以慢慢地被淘汰,被取代。
(4)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故答案为:(1)调查;(2)含氮量增加、影响;(3)光照、竞争;(4)物质和能量。
【点评】此题考查基础知识较多,需要熟知调查法、生物的固氮作用、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作用,固氮微生物一般是豆科类植物的根部,根瘤菌能把氮气转化成氮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良土壤,土壤的改变会对其他的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10.(2018·大兴模拟)近几年甲型流感在北京及全国各地传播,致使很多学生感染后不能上学,有的班级因此停课。甲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和普通的感冒相似。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方式之一。某中学生物探究小组随机调查了本校初二年级200名学生在2017 年不同季节甲型流感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1)引起甲型流感的病原体是 ,其结构简单,由 组成。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甲型流感高发的季节有 。为健康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有利于提高人体对流感的抵抗力,从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疫苗属于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3)获得上述图表中的数据所采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在采取此方法研究时应尽量加大 。
【答案】(1)甲型流感病毒;蛋白质外壳和核酸
(2)春季和冬季;特异性免疫
(3)调查法;研究样本(数量)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调查法
【解析】【解答】(1)引起甲型流感的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具有细胞结构。(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型流感高发的季节有春季和冬季。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流感病毒进入人体会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流感病毒属于抗原。从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3)获得上述图表中的数据所采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在采取此方法研究时应尽量加大研究样本(数量)。
【分析】1、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
2、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疫苗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属于抗原。
3、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 , 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一般通过抽样的基本步骤,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1 / 1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认识生物
一、单选题
1.(2017·海淀)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但是要给生物下定义却很困难.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生物特征的总结,正确的是( )
A.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都能自由运动
C.都能形成条件反射 D.都能繁殖后代
2.(2017·海淀)下列诗句描绘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2020·东城模拟)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科研人员在长白山的头道白河流域研究了与中华秋沙鸭生活在同一环境、且有关系的动物类群组成(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研人员进行此项研究时使用了调查法
B.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图中的生物种类无关
C.图中各种动物与秋沙鸭之间主要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D.保护此区域的鱼类资源是增加秋沙鸭数量的途径之一
4.(2020·朝阳模拟)同学们使用低倍镜观察池塘水中生物时看到许多活动的物体。以下不能作为“该物体是生物”的判断依据是( )
A.转换高倍镜,观察到无叶绿体存在
B.滴加食用色素,观察到摄食活动
C.滴加浓盐水,观察到会作出反应
D.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到会繁殖后代
5.(2019九下·西城模拟)鸳鸯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吉祥之鸟。今年1月,志愿者开展鸳鸯科学研究项目,对北京五环内的9个鸳鸯柄息地同时计数,共发现547只鸳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研究时需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B.可以用观察法进一步研究野生鸳鸯的繁殖行为
C.鸳鸯卵中发育为雏鸟的结构是胎盘
D.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野生鸳鸯的措施之一
6.(2019九下·西城模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下列关于黄粉蝶和油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菜和黄粉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B.油菜叶片表皮有气孔,可控制水分散失和气体进出
C.黄粉蝶体表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D.黄粉蝶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而油菜不需要
7.(2019九下·海淀模拟)下列对酵母菌生命活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获取营养 B.能进行呼吸
C.能完成反射活动 D.能生长繁殖.
二、综合题
8.(2021·延庆模拟)阅读下列科普资料,回答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物种每年对我国除了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料一: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原产于南美洲,在原产地有200多种天敌,1901年引入中国用于净化污水,后来漂入自然水域。由于其繁殖能力和竞争力极强,很快就会覆盖在整个水域,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生长,而水中的动物也不能得到充足的空气与食物,从而影响了水中的生态平衡。疯长的水葫芦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杀手”。
资料二: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开始引入我国各地饲养。福寿螺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一只成熟的雌螺经交配后每隔5﹣10天产一次卵块,卵块为粉红色,气温恒定中28℃以上,约一个星期后便孵化出幼螺。福寿螺食性广泛,各种植物都能被其取食,尤其对水稻危害极大。有些地区在河流中投放青鱼苗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福寿螺在一些地区迅速扩散蔓延,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外来入侵物种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写出一点)
(2)为了解水葫芦对某地区淡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小组先后到该水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人员。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推测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3)几年前,为了治理云南滇池的水质,引入了水葫芦,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迅速蔓延,使得当地的其他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当地其他植物和水葫芦的种间关系称为 。
(4)福寿螺生活在淡水中,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从分类上来分析,福寿螺属于 动物。
(5)福寿螺的防治方法有人工捕杀、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有的地方的农民,利用鸭子、青鱼喜食幼螺的习性,创造了通过放养鸭群和青鱼来降低幼螺数量的方法。这种防治方法的优点是 。
9.(2019九下·海淀模拟)近百年来,海螺沟冰川慢慢消融逐渐露出裸地,形成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狭长冰川退缩带(见图1)。退缩带上依次覆盖了从草本、灌木到森林等不同类型的植被。为研究最早形成的裸地是如何演变成森林的,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见表1)。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法。
(2)冰川退缩后的裸地养分状况较差,逐渐长出黄芪等草本植物,而后出现了高3~5米的灌木和小乔木沙棘、川滇柳。研究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生有可以固氮的根瘤菌,这是造成土壤中 的直接原因,也为后续大型木本植物的生长奠定了物质基础。该统计结果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 ,这是植被类型更替的动力之一。
(3)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样地上几种植物占乔木层有机物质总量的比例(如图2)。冬瓜杨是可高达30米的阔叶乔木,川滇柳与沙棘占比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得到充足的 条件,生长受到影响所致。随后冬瓜杨被更为高大的云冷杉取代。可以推测,冬瓜杨和其他三类植物之间均存在 关系。这也是推动植被类型更替的重要力量。
(4)植物为动物的生活提供 ,可以推测,在植被类型更替的过程中,动物类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0.(2018·大兴模拟)近几年甲型流感在北京及全国各地传播,致使很多学生感染后不能上学,有的班级因此停课。甲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和普通的感冒相似。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方式之一。某中学生物探究小组随机调查了本校初二年级200名学生在2017 年不同季节甲型流感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1)引起甲型流感的病原体是 ,其结构简单,由 组成。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甲型流感高发的季节有 。为健康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有利于提高人体对流感的抵抗力,从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疫苗属于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3)获得上述图表中的数据所采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在采取此方法研究时应尽量加大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动物和微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错误;
B、动物一般能运动,植物一般不能运动,错误;
C、动物能形成条件反射,而植物不能,错误.
D、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正确.
故选: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黄鹂、白鹭属于动物,柳属于植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B、早莺、新燕属于动物,树属于植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C、诗中没有生物,诗中的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D、小荷属于植物,蜻蜓属于动物,诗中的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C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调查法
【解析】【解答】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由于长白山的头道白河流域范围很大,所以使用调查法是正确的,A正确。
B.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图中的生物种类有关,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动物与秋沙鸭之间主要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秋沙鸭的食物中主要是鱼类,其次是两栖类,所以保护此区域的鱼类资源是增加秋沙鸭数量的途径之一,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非生物。有无叶绿体不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因此不能根据有无叶绿体来判断该物体是生物,A符合题意。
B.生物能够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可以根据此现象判断该物体是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能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能够根据此现象判断该物体是生物,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能够繁殖后代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该物体是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答案】C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调查法
【解析】【解答】A、大范围调查研究时需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动物的行为可通过观察法进行研究。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鸳鸯是卵生,卵中的胚盘受精后发育成雏鸟。 选项C说法不正确 ,符合题意;
D、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导致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野生鸳鸯的措施之一 。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观察法和调查法都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用眼,也可借助放大镜,望远镜等仪器。调查时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有时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鸳鸯是鸟类,生殖是卵生,卵中的胚盘受精后发育成雏鸟。
6.【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节肢动物
【解析】【解答】 A 、细胞是生物体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叶片是蒸腾失水的主要器官, 叶片表皮有气孔,可控制水分散失和气体进出。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黄粉蝶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黄粉蝶和油菜都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叶片是蒸腾失水的主要器官,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昆虫体外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4)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这是生物基本特征之一。黄粉蝶是昆虫,属于异养生物,油菜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分析】A、酵母菌属于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能进行正常的呼吸,提供能量,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反射是生物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酵母菌为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能完成反射活动,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酵母菌属于生物,一般靠出芽和孢子繁殖孢子后代,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酵母菌为单细胞微生物,细胞内物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完成生命活动;明确反射是生物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活动,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做出的反应不能叫做反射,属于应激性。
8.【答案】(1)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强;对本地物种生存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2)C
(3)竞争
(4)软体
(5)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调查法
【解析】【解答】(1)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外来入侵物种的共同特点是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强;对本地物种生存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2)A.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
B.推测法是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进行判断,故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为了解水葫芦对某地区淡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小组先后到该水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人员。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故C符合题意。
D.测量法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等测量生物的大小,长度等,从而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生物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当地其他植物和水葫芦的种间关系称为竞争,生物之间争夺阳光,营养,生存空间等。
(4)福寿螺生活在淡水中,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从分类上来分析,福寿螺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和外套膜。
(5)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的地方的农民,利用鸭子、青鱼喜食幼螺的习性,创造了通过放养鸭群和青鱼来降低幼螺数量的方法。这种防治方法的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分析】(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生物入侵。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体外有外套膜。
9.【答案】(1)调查
(2)含氮量增加;影响
(3)光照;竞争
(4)物质和能量
【知识点】调查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根据题干所述,为了本次研究,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可见这属于调查法。
(2)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在土壤里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所以根瘤菌可以使土壤中的含氮量增加。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含氮物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土壤的改良,该地方长出了灌木和小乔木等植物,一开始是生物改变了环境,又因为环境的改变,有影响了此部分的植物,可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生物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布等。
(3)根据题干中图2柱状图可知,沙棘、川滇柳有机物含量较少,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效率低,据资料分析,冬瓜杨高达30米,沙棘、川滇柳都为小乔木,高度较小,可见,小乔木接收不到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受阻,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根据图2 可知,此地冬瓜杨慢慢的被高大的云冷杉代替,可可以说明冬瓜杨和其他植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因为不适应环境,所以慢慢地被淘汰,被取代。
(4)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故答案为:(1)调查;(2)含氮量增加、影响;(3)光照、竞争;(4)物质和能量。
【点评】此题考查基础知识较多,需要熟知调查法、生物的固氮作用、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作用,固氮微生物一般是豆科类植物的根部,根瘤菌能把氮气转化成氮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良土壤,土壤的改变会对其他的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10.【答案】(1)甲型流感病毒;蛋白质外壳和核酸
(2)春季和冬季;特异性免疫
(3)调查法;研究样本(数量)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调查法
【解析】【解答】(1)引起甲型流感的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具有细胞结构。(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型流感高发的季节有春季和冬季。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流感病毒进入人体会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流感病毒属于抗原。从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3)获得上述图表中的数据所采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在采取此方法研究时应尽量加大研究样本(数量)。
【分析】1、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
2、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疫苗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属于抗原。
3、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 , 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一般通过抽样的基本步骤,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