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结合诗句,体会两首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们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月色的诗词。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理解诗题
1.出示题目,读题。关注德字书写
2.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诵,想象画面
这样的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的诗人会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请你听老师来读一读整首诗,边听边想象。
指生回答。(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日落时分又使我增添了一份新的哀愁。原野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离我那么近。)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对照插图细细品味,找出对应的景物。
(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教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3.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课件出示: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
(三)想象品读,明意悟情
1.悟诗情。
(1)找出诗眼“愁”。
①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诗人此刻的心境?(生:愁。)
师: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②“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说说你的理解。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2.★日暮客愁新
(1)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
(2)联想诗句
漂泊他乡,无论时间多长,始终觉得自己是客,正如王唯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提到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身处异乡,诗人是何等的苍凉、孤寂,满怀的愁绪能向谁诉说呢?(月亮)
3.课堂延伸,积累诗句。(出示诗句,学生读)
一轮明月,寄托了无数人的哀愁。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
(三)有感情朗读全诗
孟浩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他虽然没那么执着于做官,但回顾自己的一生,除了诗文,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诗人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游历四方,壮志未酬,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四)总结方法
1.小结学法:想象画面、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诗句的方法了解了诗人孟浩然当时的所见、所思,也体会了诗人那时的心情。
(过渡) “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实,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那么在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月亮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三、学习《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一)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地点。题目意思: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比较熟悉。
2.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指生读
(2)齐读
(二)学法迁移
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诗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你在文中圈出景物,试着用你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画面。
景物:月 枝 鹊 风 蝉 稻花 蛙 星 雨 茅店 社林 路 溪桥
(三)指导诵读, 读中入境。
师: 明月悬空, 鹊声响起, 蝉声悠长, 蛙声一阵阵……这是大自然美妙的交响曲, 辛弃疾不禁欢快地吟道——生接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 辛弃疾看到这又一个丰收年的大好景象, 喜上眉 梢 , 不禁唱道—— 生接读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 这宁静、祥和的夏夜,没有官场的欺诈、倾轧,没有城市的嘈杂,辛弃疾不禁引吭高歌——生接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 (过渡): 就这样观看满眼的景,就这样怀着满胸的情,走啊走啊! “哎呀, 有雨呀!” 他惊讶地抬头看天,啊!原来——生接读: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师: 骤雨将至,茅店忽现,赶紧进去避雨吧!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不禁兴奋地吟诵——生接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过渡: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的古诗词。现在,我们再把这两首诗词一起读一遍吧!
(1)齐读古诗词。(出示课件)
(2)比较异同。
对比一下这两首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相同:都描绘了动人的月夜景色,情与景相融。
不同:①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宿建德江》写日暮时分江边清幽之景,情绪低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雨中夜行所见清新之景,情绪闲适愉快。
②《宿建德江》全诗描绘之景都是静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到的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寥寥几字,便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古诗词中绝不缺乏想象奇丽、情感浓烈的句子,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继续发挥你们的想象,去看诗中景,去品诗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