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5 12: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堂拓展
学过的写登高的诗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霑衣。(霑 同:沾)
登高诗的相关知识
1.登高诗是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2.一般内容:写景、叙事、言志。
3.主题特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抒发一种愁苦哀怨、沉郁感伤的情绪。或者思古怀远之情、家国身世之慨,或者历史沧桑之感、自身渺小之思,或者羁旅流离之苦,壮志难酬之忧。常与“悲秋伤春”联系。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运用典故,借以明志
登 高
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 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 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 《杜工部集》 。
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中国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重阳节登高饮酒的风俗,可以长寿消灾。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杜甫这首诗,其实综合了以上几层含义。
有感情朗读
杜甫《登高》虽是一曲悲歌,但毫无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却激昂悲壮。
一读课文: 读对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韵味
风急 天高 猿啸 哀,渚清 沙白 鸟飞 回。
无边 落木 萧萧 下,不尽 长江 滚滚 来。
万里 悲秋 常 作客,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艰难 苦恨 繁霜 鬓,潦倒 新停 浊酒 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拨
这首诗押ɑi韵,“回”“杯”古音分别为huái和puāi。
zhǔ
zhuó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

再读课文: 理解意思 想象画面 理清思路
萧萧:草木摇落声
不尽: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渚:水中的小洲。
清:凄清
回:回旋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极其?困苦
恨:遗憾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客:游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 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诗歌大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啸哀


飞回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品味语言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长江——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沉郁
高昂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品味语言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品味语言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登 高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
尾联
营造意境
塑造形象
肃杀凄凉 雄浑茫远
穷困病老 孤独漂泊
整体感觉如何?
愁苦郁闷……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
颔联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
尾联
营造意境
塑造形象
肃杀凄凉 雄浑茫远
穷困病老 孤独漂泊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
颔联
家国身世之慨 自身渺小之思 羁旅流离之苦 报国无门之恨
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知人论世
梳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探究手法
诗歌鉴赏五步法
方法总结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自然之秋 风(急)天(高) 渚(清)沙(白)
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
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视觉
听觉

人生之秋
多病 独登台
伤心伤己
国家之秋
艰难苦恨 潦倒停杯
忧国忧民
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风格基调是悲慨。
杜甫处于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国家和人民。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的诗歌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布置作业
请从景物描写和情感传达角度对《登高》写一段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