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5 13: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 10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概念解析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将作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商机关而长期存在。——人民网
材料一所反映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
2.20世纪50年代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法》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法律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材料一: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会议听取和通过了刘少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反映的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方针
6.198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此前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等
7.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1999年4月通过《行政复议法》,1990年10月实施《行政诉讼法》。
1999年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8.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9.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
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4)宪法宣誓誓词: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草案
提出,2018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订
依法治国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10月23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小结: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影响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新时期(80年代)
(1)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 ——邓小平
(2)具体内容:"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
2、改革开放新时期(90年代——2001)
(1)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2)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3)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
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
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
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说明,只要
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精 精神文明建设是法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精神文明的成果直接为法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可以说 ,法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精神文明成果的物化与体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正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课堂检测
1.2018年3月17日,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手按宪法进行宣誓。每位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A.法律形成健全体系 B.法律具有崇高地位
C.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D.公民有义务维护法律
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家主席以及公职人员都要在就职的时候,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反映出法律的地位十分重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体系,排除A;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实行的,排除C;材料强调公职人员,而不是公民,排除D。
2.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D
【详解】
根据“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革命性的特点,排除A;“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B;“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
3.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评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B.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D.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D
【解析】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排除BC;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故选D。
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国时期的法家也主张“法治”。下列对两个时期“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立法理念都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内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C.立法程序都体现民主特点
D.司法实践都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B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法治”体现的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用对象不包括统治阶级,古代中国的“法治”由于是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的,所以本质是“人治 ”,不存在民主可言,也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战国时期的“法治”不同于现代意义的“法治”。ACD三项可以排除,两个时期的“法治”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同在于这两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内涵是不同的,故本题答案为B。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D
【详解】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正确;A、B是手段而非根本任务,排除;C是经济领域的内容,不是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