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5 14: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 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 录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请在此输入标题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南方:南抚夷、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1.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霍去病墓
昭君墓(青冢)
2.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西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那些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和亲、战争、行政管理、移民军屯、朝贡贸易。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初步实现汉匈统一
西面:
河西走廊 西域 羌人、氐人、西南地区
沟通西域和中亚
东北:
设乌桓校尉、灭卫氏朝鲜
南面:
灭南越,设置郡县。
管理方法:屯戍政策
1、隋朝: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接受隋朝管辖,遣使入朝;西突厥与隋朝也保持密切关系。
(3)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开皇九年(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4)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5)隋朝加强了与流求(今中国台湾)的接触,在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六年(610年)先后派朱宽、陈棱等人抵达流求。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2、唐朝:
(1)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2)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朝声威远扬,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4)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课堂探究】
1.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1)军事打击(对突厥);
(2)设置机构(安西、北庭都护府);
(3)册封(回纥族、靺鞨族首领);
(4)和亲和会盟(吐蕃族);
(5)经济文化交流。
2.唐朝民族交融的表现:
(1)与突厥族的战争
(2)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
(3)唐玄宗册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仁可汗
(4)唐蕃和亲、会盟
(5)唐玄宗册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宋朝:
(1)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
(2)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辽和西北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长时间和平。
(3)北宋末年,金灭辽,随后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北宋灭亡后,南宋与金长期对峙,或战或和。
(4)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元,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南宋灭亡。
澎湖巡检司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1.元朝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结束各政权的并存对峙,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行汉法”
“因其俗而柔其人”
管理
办法
用色目人做官,促进民族融合
对西藏实行行政管理
在东北、云南设行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玙和琉球
不同民族
不同政策
修筑长城,布置九边
都司、卫、所

土司
敕封僧俗领袖、都司、茶马贸易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2.明朝
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中央:
地方
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
赦封西藏宗教领袖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羁縻
政策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西北:沙洲、哈密、蒙古卫;
西南:设土司;
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进贡,征调军兵
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设西宁、驻藏办事大臣
满蒙联姻
土官制度
改土归流
理藩院
3.清朝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中央:
地方
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管辖青海、西藏;
西南地区沿袭土官制度,也“改土归流”;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有任期的流官。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朝:
(1)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①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 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
(1)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2)隋唐时期与西域、中亚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管理与西域商人的往来。
(3)唐灭西突厥之后,与西面的大食国发生冲突。唐军大败,一些人成为俘虏,其中部分人将中国技术带到了阿拉伯地区,造纸术因此西传。
(4)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①大业四年(608年),常骏从南海郡(今广东广州)出航到达赤土国
(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3、宋朝:
(1)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①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4、清朝:
(1)康熙时期,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2)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在觐见乾隆帝的礼仪上,英国使团与清朝政府发生争执。清朝政府不愿就英方建议作任何谈判,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课堂探究】
闭关政策: 1、含义:严格的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原因 ①根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②重要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者的盲目自大。 ③直因: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勾结 威胁统治 3、评价:①最严重的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②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这种政策最终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4、认识:一个国家要向富强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知识拓展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名 词 概

课堂检测
1.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始皇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②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故①表述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故②表述错误;元朝设置宣政院主管民族事务,故③表述错误;清朝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故④表述正确。因此A正确,BCD排除。
2.作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A.秦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B.清在新疆先后实行“改土归流”,设行省以加强控制
C.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是西藏自治区
D.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民族关系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A中秦朝三公九卿中的典客主要负责少数民族事务,故A正确;.清在西南地区先后实行“改土归流”,在新疆是设立行省,故B项错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故C错误;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民族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机构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
A.明朝的内阁 B.宋朝的枢密院
C.元朝的宣政院 D.清朝的军机处
C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清朝的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故排除ABD项;元朝的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选C。
4.“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B
【详解】
材料“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体现的是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给音乐发展带去了活力,B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5.2016年4月16日,“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正式开展,展览再现了中国历史从战国到汉代以游牧为特征的匈奴与以农耕为特征的中原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碰撞,最终走向融合的进程。为消除匈奴对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修筑万里长城
C.实行和亲政策
D.焚书坑儒
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消除匈奴对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派遣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故选A项;修筑万里长城和焚书坑儒都是秦始皇时期,实行和亲政策是在汉武帝之前,故排除BC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