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判断、比较两杯糖水的甜度,知道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能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二、教学背景与定位
第一单元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即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述,对比,实验,讨论,交流,练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溶液,也常用“浓”“稀”来描述溶液的组成,只是他们对溶液的定量表示不是太清楚和不太规范。所以,本节要使学生感知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和溶剂的量来表示。
在这之前,化学课上学生接触过计算,学生对单纯性的计算不会太感兴趣,教师还要设法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设计成整节课都围绕着糖水来学习,同学们在经过一定的“劳动”后,可以喝到糖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三、教学资源与设备
烧杯 一次性水杯 蔗糖 硫酸铜溶液 一次性筷子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将一匙糖和三匙糖分别加入等量的两杯水中,让学生判断哪杯更甜?然后将两杯糖水用白纸板遮挡,交换位置再判断?把糖水作为奖品,奖给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提问:糖和水的量决定了糖水的浓稀,当溶质或溶剂的量不变,改变溶剂或溶质的量,溶液的量和溶液的浓稀如何改变?【活动一】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液浓稀不变减小不变增大减小不变增大不变补充:硫酸铜溶液的稀释演示。小结:溶质不变,溶剂增加,溶液变稀,溶剂不变,溶质增大,溶液变浓。提问:不能用品尝或看颜色的方法得知溶液的浓稀,还可怎样判断?【活动二】两杯糖水,A杯是40g水和8g糖,B杯50g水和10g糖哪一杯糖水更浓?整理你的判断方法。 【活动三】1.哪些数据能比较出溶液的浓稀?(溶质/溶剂 溶质/溶液 溶剂 /溶质 溶剂/ 溶液 )2.什么是溶质质量分数?与以前学过的哪个概念涵义相似?3.如果求A B 两杯糖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应该怎样列式?【活动四】根据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关系填写下表:蔗糖溶液水质量蔗糖溶质质量分数10095200105020%12624 【能力提升——活动五】1.运动会上学校要为全校学生配制160千克15%的糖水,请计算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2. 15%的糖水太甜,要将160kg15%糖水稀释到10%,需要加水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加水前后溶质质量不变。【交流共享】今天你学习了哪种定量表示溶液的方法?10%的蔗糖溶液的含义是什么?溶液在稀释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什么?【在线测试】 观察老师的操作,思考判断回答并说出理由先自主思考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观察说出自己的判断过程列式计算三生板演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案讨论交流小组总结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明确概念注意细节两生板演其他同学评价在导学案上完成交流计算过程先推导计算公式进行变式计算两生板演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虽然区分糖水的浓稀简单易懂,可是将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改成真实的实验,既可拉近师生的距离,又易使学生和生活联系,亲近化学,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为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打好基础。使学生感受到有色溶液可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的浓稀,但没法区分较小的差别,从而引出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探究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方法。2、围绕着同学们自己配制的溶液来学习会感到格外的清楚。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规范解题格式。使学生理解概念,熟练有关计算。本题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活动。也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
讨论、交流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学生学习 —————— 巩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
拓展延深,交流共享 —————— 溶液稀释问题
↓
总结巩固 —— 巩固溶液组成的含义和进行溶质质量
分数的简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