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等资料,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水族箱里的那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4.讲述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是做成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教材中的图片和学生收集到的图片都是学生观察的素材,这些素材皆可成为教学中的观察对象,因此,可不拘泥于教材显示的教学顺序,可以同时观察学生带来的图片。注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图片资料中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地貌,这些地貌各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地图或地球仪之前,先让学生搞清楚地图或地球仪上不同颜色表示的含义,即地球上的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