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5 14: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情境导入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地区推进。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一、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简单经过
影响
(一)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日本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搜查宛平城——遭拒——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七七事变
(二)中国人民的抵抗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一、七七事变
1937年底,北平、天津陷落。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佟麟阁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赵登禹
一、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如何?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7月17日庐山谈话
号召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一)背景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
中国工农红军
(二)工农红军的改编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新四军
八路军
改编为
改编为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讲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卢沟桥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
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三、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 时间
主要战役
结果
意义
1937年8月13日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
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三、淞沪会战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三、淞沪会战
三、淞沪会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937年7月平津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南京大屠杀 时间
背景
手段
结果
1937年12月13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刺杀、活埋、砍杀、焚烧、杀人比赛等
屠杀中国人300000
四、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四、南京大屠杀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四、南京大屠杀
有人说:“日本侵华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做人要向前看。”对此,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四、南京大屠杀
(1)日本侵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的侵略行径。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其野蛮侵略的历史是不能得逞的。
(2)我们当代中学生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我们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坚决防止日本法西斯势力复活,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卢沟桥事变
全国性抗日战争由此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南京大屠杀
牢记历史,肩负责任,开创未来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