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外……
……
○……
……
装……
……
○……
……
订……
……
○……
……
线……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内……
……
○……
……
装……
……
○……
……
订……
……
○……
……
线……
……
○……
……
)
温州市九(上)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转化和利用培优巩固提高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图表示构成物质的模型,“ ”和“O”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可以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2. 用下列试剂中的一种试剂就能将 AgNO3、Na2CO3和NaCl这三种无色溶液一一区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
A. 稀盐酸 B. NaOH溶液 C. BaCl2溶液 D. KNO3溶液
3. 下列有关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判断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溶质,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则说明稀硫酸已经过量。
B. 某固体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碳酸盐。
C. 实验室不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因为两者无法反应。
D. 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沉淀生成,可能是因为盐酸浓度太大。
4.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该固体所属类别最可能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⑴取该固体于试管中,加盐酸、振荡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⑵将(1)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⑶将(1)产生的气体点燃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A. 金属氧化物 B. 盐 C. 金属单质 D. 碱
5. 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6. 如图,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依次放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 冷却到室温(U 形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U型管中液面一定相平 B. U型管中液面可能左升右降
C. 两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 D. 右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7. 衢州有礼,创文明城市,做好垃圾分类投放也是我们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 剩菜剩饭 B. 废弃金属 C. 枯枝落叶 D. 瓜壳果皮
8. 化学与生活、资源、环境关系密切。下列知识整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鉴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抽丝灼烧后闻气味
②人体缺乏维生素C——引起夜盲症
③燃料燃烧时提供充足的氧气——节约能源
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导致酸雨
⑤废旧塑料随意丢弃——导致“白色污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9.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
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 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
D. 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分别加入过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10. 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B. 合金的硬度往往比纯金属小
C. 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常常不是纯金属,而是它们的合金 D. 合金不一定是混合物
11. 实验桌上有三瓶白色固体,只知其为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但因标签脱落,难以分辨。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从三瓶白色固体中各取出少许,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往试管中依次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加入试剂后所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剂 试管甲 试管乙 试管丙
加蒸馏水/现象 无色澄清 无色澄清 无色澄清
加无色酚酞溶液/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红色
加入硝酸银溶液/现象 无明显变化 白色沉淀 /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表格中“/”表示没有加入),甲、乙、丙试管所加入的白色固体物质依
次是( )
A. 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钾 B. 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钠
C. 氢氧化钠、硝酸钾、氯化钠 D. 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
12. 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 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 0~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 0~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第12题图 第14题图
13. 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个烧杯,杯中盛有等量、等浓度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如果一边放少许锌粒,另一边放入相同质量的铁,两者完全溶解后,天平指针( )
A. 偏向有锌的一边 B. 偏向有铁的一边 C. 不偏转 D. 无法判断
14. 在定量研究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时,绘制出如上图所示金属与氢气质量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Na、Mg、Zn 三种金属都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②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金属的质量为 Na>Mg=Zn
③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 Na、Mg、Zn 三种金属的质量比为 23∶24∶65
④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 Na、Mg、Zn 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比为 2∶1∶1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 某学生将锌粒放入CuSO4溶液中,发现锌粒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同时还有少量无色无味气泡产生。对于产生气泡的“异常现象”,下列分析有科学道理的是( )
A. 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 B. CuSO4溶液呈碱性
C. 溶液中可能含有氢离子 D. 若用银粉替代锌粒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16. “五水共治”大大美化了河道环境某学校实验室排出的废水中含有Ag+、Ba2+”和NO3-三种离子。该校实验小组设计实验从该废水中回收银,并得到副产品碳酸钡固体,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如下:
已知滤液B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蓝色沉淀是Cu(OH)2
B. 乙一定是氢氧化钡
C. 若丙是K2CO3 , 滤液C结晶后可以作为化学肥料
D. 若得到19.7g碳酸钡,则证明原废水中含有13.7g钡
17. 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Cu
B. 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四种金属阳离子
C. 线段bc和cd相比,会略“陡”一些,但不一定会更长
D. 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 , m1>m2
18. 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无色溶液B的溶质只有硝酸钙 B. 白色沉淀A中有2种沉淀
C. 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 D. 原溶液中杂质可能由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钠组成
19. 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取a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 图标上b﹣c段质量增加的原因是Zn与Cu(NO3)2溶液反应
C. c点和d点溶质种类不同,金属单质种类也不同
D. b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Zn2+、Cu2+ , 金属单质有Zn、Cu、Ag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 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 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 0-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 0-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二、填空题
21. 现有锌、氧化铜、硫酸钡和石灰石四种固体,为了区分它们,小煦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
1a 只含一种物质………2 1b 含有多种物质………甲 2a 只含一种元素………乙 2b 含有多种元素………3 3a ________……………丙 3b 白色固体……………丁
(1).甲是 。
(2).表中3a可填写 。
22. 在AgNO3、Cu(NO3)2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___ _____,滤液中的溶质有___ _____。
23.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 H+, Cl-, SO42-中的几种离子,现欲检验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选用的最佳方案是:先向溶液中滴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42-存在;再取上层清液滴加________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可得出Cl-存在的结论。
24.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uSO4、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其组成,小明查阅资料得知NaCl、BaCl2溶液呈中性,经过思考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分析实验过程,小明还不能完全确定各成分,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取少许无色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产生白色沉淀
2.静置上述溶液,取上层清液少许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1)补充完整实验步骤1滴入 ________ 。
(2)可得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
25. 有三组物质①MgO、CuO、CO2、Al2O3 ②K、Ca、Na、Cu ③HCl、H2O、HNO3、H2SO4
④NO2、CO、O2、SiO2 , 经观察比较各组中均有一种物质在性质或类别等方面与众不同,则这四种物质依次是 、 、 、 。
26. 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1)甲烷是一种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③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④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___。
27.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滤渣a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8.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NaOH、Na2SO4、MgCl2、NaNO3、CuSO4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为了分析固体粉末的成分,取少量该固体粉末进行试验,试验方案如图:
(1)白色沉淀I是_____ ___;
(2)固体粉末中一定有_____ ___;
29.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失去了标签,从实验老师初得知,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同学们认为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别,通过实验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实验,他们给这三瓶溶液重新贴上了标签。下面是他们设计和实施的两种方案,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现象
A+B 有气泡产生
A+C 有白色沉淀生成
(1)方案一;不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将三瓶无色溶液任意编号为A、B、C,各取少量进行实验,得到相关的实验记录(如表)。
请你判断B是_____ ___溶液(填化学式);
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__。
(2)方案二:选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②)
①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少量三种无色溶液;②滴加少量的_____ ___;③观察现象;④得出结论。
3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 _____。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___ _____。
31. 已知氯气的氧化性很强,与金属发生反应一般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现有铜、铝、镁、铁、锌五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取该混合物4g与足量的氯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7.1g;等质量的该金属混合物投入足量的盐酸中,产生氢气0.2g。金属混合物的组成情况可能有_______种,分别为__ _ _____。
32.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滤渣a的成分是________,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________。
33. 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杂质可能是硫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往溶液中通入CO2 ,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二:取14.0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完全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产生28.7g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
(2).根据上述两个实验可判断杂质中一定没有 , 一定有 。
34. 镁、铝、锌的混合物40g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蒸发水后得到136g固体,则反应过程中放出氢气的质量为 g。
三、解答题
35. 铜的导电性能比铝强,所以室内导线都用铜质导线并用橡胶在外面绝缘,但是在环境恶劣的户外高压线却使用铝质导线,且直接裸露,这是为什么?
36.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科学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外学习任务:调查化工颜料店出售的涂料添加剂“银粉”是什么金属?某学习小组通过调查,分别获得了“银粉”是银粉、铝粉、锌粉这三种不同结果。为了确定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学习小组同学将一小包“银粉”带回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2Al+3H2SO4=Al2(SO4)3+3H2↑)
(1)取少量“银粉”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盐酸,观察到有_____ ___产生,说明“银粉”一定不是银。
(2)为了进一步确定“银粉”是铝还是锌,学习小组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并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在绘制锌的图像时,a点所对应的锌的质量m为多少?(通过计算回答)
(3)取1.8g“银粉”(杂质忽略不计)加入到5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g。根据图可知,“银粉”是 。计算实验中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上述稀硫酸若用密度为1.84g/cm3 , 浓度为98%的浓硫酸稀释,则需要多少毫升这样的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题
37.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右上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加入2mL 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 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 CO2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_ 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 ___。
(3)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填编号)。
(4)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 ____。
(5)【反思与评价】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
___ _。
(6)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 ___。
38.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BaCl2、Na2SO4、Na2CO3、NH4HCO3、KCl、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1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 ____。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有___ _____, 一定含有____ ____。
(3)写出生成气体a的化学方程式_____ ___。
五、综合说理题
39. 如图所示,R是滑动变阻器示意图,它的金属滑片垂直固定在等臂金属杠杆的中央且可以随杠杆左右移动。杠杆两端分别悬挂100克等体积的Mg金属球和Fe金属球,此时杠杆平衡。再将两球同时分别浸没到10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中,反应过程中金属球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杯内液体密度变化忽略不计。则从反应开始到结束,灯泡L的亮暗情况为 , 并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说明理由。
温州市九(上)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转化和利用培优巩固提高试卷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D 2. A 3. D 4. C 5. A 6. B 7. B 8. D 9. B 10. C
11. B 12. D 13. A 14. C 15. C 16. D 17. D 18. D 19. B 20. D
二、填空题
21. (1)石灰石 (2)黑色固体
22. Ag、Cu、Fe; 和
23. 硝酸钡; 硝酸银
24. (1)滴入过量的BaCl2溶液 (2)Na2CO3、BaCl2、NaOH
25. CO2; Cu; H2O; O2
26. (1)①② (2)C3H8+5O2 3CO2+4H2O
27. (1)CaCO3、Mg(OH)2; NaOH、BaCl2 (2)MgCl2
28. (1)Mg(OH)2 (2)NaOH、Na2SO4、MgCl2
29. (1)H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2)K2CO3溶液(合理即可)
30. (1)NaCl、Na2CO3或氯化钠、碳酸钠
(2)带入Cl-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或带入Cl-对实验过程产生了干扰
31. 2; 铝和锌,镁和锌
32. (1)引流 (2)CaCO3和Mg(OH)2; BaCl2、NaOH
33. (1)BaCO3 (2)硫酸钠; 氢氧化钠、硝酸钡、氯化钠
34. 2
三、解答题
35. ①铜的密度是8.9g/cm3 , 远远大于铝的2.9g/cm3 , 过于笨重,高压塔难以承受其重量;
②铝氧化后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起保护作用;
③铝的导电性虽比铜差一点,但也是电的良导体
36. (1)气泡
(2)设a点所对应的金属锌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 H2↑
65 2
x 0.2g
= ,
x=6.5g。
(3)铝(或Al);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设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y。
2Al+ 3H2SO4=Al2(SO4)3+ 3H2↑
294 6
y 0.2g
y=9.8g,
实验中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9.6%
(4)解:50克 ×19.6% = V × 1.84g/cm3 × 98%
V = 5.4cm3
四、实验探究题
37. (1)2NaOH+CO2=Na2CO3+H2O (2)检验只用O2是否会使镁条变黑
(3)2、5 (4)H2O、CO2、O2
(5)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反应
(6)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38. (1)烧杯、玻璃棒
(2)CuSO4;BaCl2、Na2SO4、Na2CO3、NH4HCO3
(3)NH4HCO3+2NaOH=Na2CO3+2H2O+NH3↑
五、综合说理题
39. 先变亮后变暗
理由:反应开始时,由于镁比铁活泼,与稀硫酸反应较快,消耗较多金属镁,使得剩余镁的质量小于铁的质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 可得GMgL GFeL,此时杠杆向左倾斜,滑片向左移动,电阻增大,电流减小,灯泡变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