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政治制度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重庆八中高二期中)西汉初年,地方治理呈现出下图所示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
A.提供了推恩令的社会基础 B.沿袭了秦朝地方制度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矛盾 D.加强了封建专制皇权
【答案】A
【详解】题干图片呈现出了西汉初年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的分布态势,充分体现出郡国并行制下“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这一特征,郡国并行制导致后来王国问题出现,这也为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行埋下了伏笔,A项正确;西汉初年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并未沿袭秦朝地方行政制度,B项错误;这一做法让封国中的王国具有了一定的割据性,为后来景帝时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所以反而导致中央与地方间矛盾尖锐,C项错误;这一做法导致后来西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与专制皇权的加强无直接的联系,D项错误。故选A。
2.(2021·山东高二期末)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抑制商人,经济上不抑商业;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汉景帝废除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商人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与朝廷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
A.实行推恩令 B.抑制土地兼并 C.推行盐铁官营 D.迁移地方豪强
【答案】C
【详解】汉武帝为打击大商人,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垄断了获利较多的部分商业领域,C正确;推恩令是为了打击诸侯国,排除A;抑制土地兼并并不能有效打击商人,排除B;豪强并不一定都是商人,排除D。
3.(2021·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二月考)元代行省设置别具特色,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一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犬牙交错原则打破了前代的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元朝之前各地区也并非是孤立状态,A项排除;材料与经济格局变动无关,B项排除;“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排除。故选D。
4.(2021·天津南开区·高二学业考试)论及某行政中枢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据此判断,它是指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A项排除;元朝中书省掌握行政权,B项排除;明朝“内阁”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与材料特征不符,C项排除。故选D。
5.(2021·重庆八中高二月考)先秦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对于射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射手,才能成为获胜者。据此可知,“乡射礼”
A.保证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演变
C.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D.契合了战乱频繁的时代
【答案】C
【详解】据题意可知,先秦时期的“乡射礼”中对射手的评价包括多个方面,特别是涉及与礼乐的把握,由此可知“乡射礼”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选C;仅仅是“乡射礼”并不足以保证人才的全面发展,排除A;仅根据“乡射礼”并不能看出儒家思想的演变,排除B;“乡射礼”是礼乐制度的内容,并不契合战乱频繁的时代,排除D。
6.(2021·广东高二期末)1776年,英国下议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在某次议会表决中获得多数的254位议员,其实是由不超过5723人选出的,并且是不重要的市镇的居民选出的,而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却遭到不公平对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王的权力仍然过大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C.议会的权力遭到滥用 D.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矛盾上升
【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城市,但是在议会选举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说明的是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同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项正确;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体制,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项排除;材料与议会权力遭到滥用的说法无关,C项排除。故选D。
7.(2021·西藏拉萨中学高二月考)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
A.体现民主共和的精神 B.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实施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其中联邦制借鉴了美国。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宪法》赋予皇帝极大的权力,议会权力极小,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宪法》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排除D项。
8.(2021·江西高二期末)美国前总统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参议院将从作为政治上平等的团体的各州得到权力;在参议院,各州根据平等的原则选派代表……就这点来说,政府是联邦政府,不是全国性政府。”这说明美国参议院的设置
A.导致了权力的相对集中 B.旨在保障各州权力平等
C.违背了宪法设计的初衷 D.削弱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答案】B
【详解】根据“在参议院,各州根据平等的原则选派代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参议院代表的名额是各州固定的,所以参议院的设置是为了保障各州的权力平等,故选B;参议院的设置分散了权力,没有导致权力的相对集中,更没有违背宪法设计的初衷,排除AC;参议院的设置强化了分权制衡体制,排除D。
9.(2021·河南高二期末)英国学者巴洛指出论智力,也许罗马人不及希腊人;论体力,也许罗马人不及高卢人;论经济能力,也许罗马人不及迦太基人。罗马人为何成就了“伟大属于罗马”的辉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A.完善的罗马法律体系 B.较发达的奴隶制经济
C.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 D.高效完备的官僚政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就“伟大属于罗马”的关键在于完善的罗马法体系,罗马法不仅在当时有力地巩固了罗马的统治,而且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故A项正确;“论经济能力,也许罗马人不及迦太基人”可见不是强调较发达的奴隶制经济,故B项错误;“论体力,也许罗马人不及高卢人”可见不是强调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故C项错误;“论智力,也许罗马人不及希腊人”可见不是强调高效完备的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故选A。
10.(2021·广西高二期末)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说:“国王本身是议会的一部分,故而是其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利胡作非为,而只‘防止’胡作非为。”由此可知
A.作者主张限制王权 B.国王与议会互相牵制
C.国王可掌握立法权 D.贵任内阁制已经确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国王本身是议会的一部分,适当享有立法权……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防止胡作非为”可知,国王拥有的权力是有限的,国王与议会一定程度上权力均衡,可相互牵制,故B项正确;作者并没有主张限制王权,而是陈述了国王拥有的权力是有限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王“适当享有立法权”而不是掌握,赋予的是“否决”权而非“决定”权,故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体现的是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对议会负责,材料提及的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1.(2021·天津南开区·高二学业考试)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详解】根据“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可知这指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949年9月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B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是在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但中国人民还没有站起来,中国还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A项错误;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是在1954 年,是人民充分当家作主的表现,C项错误;1956年秋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中国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七年了,D项错误。
12.(2021·浙江高二学业考试)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 表及特邀代表共 662 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因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他们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筹建新中国的努力,反映出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直到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与政协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排除D项。
13.(2021·广东高二期末)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图2在设计思想及风格下与图1显著不同。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
A.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坚持“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对比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信更加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力,说明的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文化的发展情况,CD项排除。故选A。
14.(2021·山西高二期末)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l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党派、阶层、职业和民族的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排除A项;全国人民代表由选举产生,并非政协推选产生,排除B项;代表来源广泛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
15.(2021·广东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在1916—1928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缔造者打算把主要权力给予内阁,但它含混不清,足以助长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不断争执。该学者认为
A.临时约法一直发挥宪法作用 B.临时约法影响北京政府运作
C.北京政府严格执行临时约法 D.北京政府致力于推行三权分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对于政府的职权分配不够明确,导致政府部门之间不断争执,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故排除B项;《临时约法》对1916—1928年北京政府的运作有影响,但不是一直发挥作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严格执行,排除C项;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司法权,且二者并未明确分权,排除D项。
16.(2021·四川高二期末)1910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 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实行开设议院,组织内阁,编订宪法条款。”这反映了
A.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B.清朝改变了反动本质
C.三民主义的革命要求 D.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廷发布上谕,要实行开设议院,组织内阁,编订宪法条款,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表现,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清廷发布上谕,要实行开设议院,组织内阁,编订宪法条款,但没有改变其反动本质,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1·山东高二期末)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物保护专章——《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其中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这主要体现当时
A.排外势力开始抬头 B.新政措施初见成效 C.中央集权意识加强 D.文化主权观念兴起
【答案】D
【详解】题干反映了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物保护专章——《保存古迹推广办法》,规定盗卖文物于外人者予以重罚,这有利于防止文物外流,体现了文化主权观念,D正确;题干主旨是关于清政府的文化主权观念,并非盲目排外,A排除;新政措施主要表现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鼓励留学生出国等,与题干不符,而且题干也没有体现该文物保护专章实施的效果,B排除;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为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与题干不符,C排除。故选D。
18.(2021·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月考)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
A.践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B.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C.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 D.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利用连环画来进行意识形态思想的宣传,进而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所以C正确;“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外交领域,与材料无关,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所以B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D错误。
19.(2021·广西高二期末)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一些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不顾士民反对坚决废除科举 B.各省督抚大力支持维新变法
C.着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取土制度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废八股,改试策论”“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等信息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内容在进行适当调整,反映出当时清政府为适应形势变化在调整取土制度,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废八股”不是废除科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各省督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清政府办学堂的状况,排除C项。
20.(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二期末)清代书院中,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1901年,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遭到诸多学者强烈反对。两年后,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学者自编教科书旨在
A.反对日本学术垄断 B.配合反清斗争需要
C.创新史学研究方法 D.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答案】D
【详解】根据“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教科书的变化,当时实行清末新政需要改革教育,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当时学者自编教科书旨在能在教育中得到突破,塑造新的国民精神,救亡图存,D正确;反对日本学术垄断表述与史实不符,A错误;配合反清斗争需要与“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不符,B错误;创新史学研究方法不是当时变革教科书的主要原因,C错误。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秦至元地方行政区划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 288 — 1234
元朝 12 183 — 97 1452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三 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体制所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己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
——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区划“变”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答案】
(1)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变的表现: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郡(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2)背景:丞相制度废除,皇权加强;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工作压力剧增,于是设立内阁;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皇帝有意让司礼监和内阁相互牵制以维护皇权。
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详解】
(1)共同目的:根据“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并结合所学可知,可得出是为了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的表现:从表格中的省、道 、州等数量的变化可以得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根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可得出州、郡(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结合古代监察的内容可得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表现:根据所学,可从中央集权的趋势的角度概括得出,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2)背景:结合明代的史实可得出,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加强;根据所学可得出,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工作压力剧增,于是设立内阁;根据“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可得出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根据“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己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可得出皇帝有意让司礼监和内阁相互牵制以维护皇权。策略:根据古代皇权加强的表现可得出策略是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结合所学可得出是皇权至上。
22.(2021·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高二月考)英国是世界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 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贵族政治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答案】(1)权力机制:国王和议会共享政治权力。主要因素: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限制王权;政党政治的兴起;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2)合理性:符合英国政治发展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王权专制的弊端。不合理:崛起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问题:扩大选举权的范围,消除衰败选邑,削弱贵族对下院选举的操控。
(3)趋势:由专制向民主。经验:妥协和改革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式。
【详解】
(1)权力机制:根据“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国王和议会共享政治权力。主要因素根据“《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主要是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限制王权;政党政治的兴起;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2)合理性:根据“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符合英国政治发展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王权专制的弊端。不合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说越来越不合理是因为崛起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问题: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可知是扩大选举权的范围,消除衰败选邑,削弱贵族对下院选举的操控。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是由专制向民主。经验则是妥协和改革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式。言之有理即可。
第2页,共2页
(
1
)
第1页,共1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政治制度
练 基础 (小题核心素养练)
1.(2021·重庆八中高二期中)西汉初年,地方治理呈现出下图所示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
A.提供了推恩令的社会基础 B.沿袭了秦朝地方制度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矛盾 D.加强了封建专制皇权
2.(2021·山东高二期末)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抑制商人,经济上不抑商业;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汉景帝废除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商人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与朝廷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
A.实行推恩令 B.抑制土地兼并 C.推行盐铁官营 D.迁移地方豪强
3.(2021·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二月考)元代行省设置别具特色,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一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2021·天津南开区·高二学业考试)论及某行政中枢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据此判断,它是指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5.(2021·重庆八中高二月考)先秦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对于射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射手,才能成为获胜者。据此可知,“乡射礼”
A.保证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演变
C.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D.契合了战乱频繁的时代
6.(2021·广东高二期末)1776年,英国下议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在某次议会表决中获得多数的254位议员,其实是由不超过5723人选出的,并且是不重要的市镇的居民选出的,而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却遭到不公平对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王的权力仍然过大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C.议会的权力遭到滥用 D.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矛盾上升
7.(2021·西藏拉萨中学高二月考)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
A.体现民主共和的精神 B.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实施三权分立的原则
8.(2021·江西高二期末)美国前总统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参议院将从作为政治上平等的团体的各州得到权力;在参议院,各州根据平等的原则选派代表……就这点来说,政府是联邦政府,不是全国性政府。”这说明美国参议院的设置
A.导致了权力的相对集中 B.旨在保障各州权力平等
C.违背了宪法设计的初衷 D.削弱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9.(2021·河南高二期末)英国学者巴洛指出论智力,也许罗马人不及希腊人;论体力,也许罗马人不及高卢人;论经济能力,也许罗马人不及迦太基人。罗马人为何成就了“伟大属于罗马”的辉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A.完善的罗马法律体系 B.较发达的奴隶制经济
C.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 D.高效完备的官僚政治
10.(2021·广西高二期末)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说:“国王本身是议会的一部分,故而是其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利胡作非为,而只‘防止’胡作非为。”由此可知
A.作者主张限制王权 B.国王与议会互相牵制
C.国王可掌握立法权 D.贵任内阁制已经确立
11.(2021·天津南开区·高二学业考试)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2.(2021·浙江高二学业考试)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 表及特邀代表共 662 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因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3.(2021·广东高二期末)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图2在设计思想及风格下与图1显著不同。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
A.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坚持“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14.(2021·山西高二期末)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l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15.(2021·广东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在1916—1928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缔造者打算把主要权力给予内阁,但它含混不清,足以助长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不断争执。该学者认为
A.临时约法一直发挥宪法作用 B.临时约法影响北京政府运作
C.北京政府严格执行临时约法 D.北京政府致力于推行三权分立
16.(2021·四川高二期末)1910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 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实行开设议院,组织内阁,编订宪法条款。”这反映了
A.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B.清朝改变了反动本质
C.三民主义的革命要求 D.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17.(2021·山东高二期末)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物保护专章——《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其中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这主要体现当时
A.排外势力开始抬头 B.新政措施初见成效 C.中央集权意识加强 D.文化主权观念兴起
18.(2021·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月考)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
A.践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B.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C.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 D.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
19.(2021·广西高二期末)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一些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不顾士民反对坚决废除科举 B.各省督抚大力支持维新变法
C.着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取土制度
20.(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二期末)清代书院中,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1901年,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遭到诸多学者强烈反对。两年后,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学者自编教科书旨在
A.反对日本学术垄断 B.配合反清斗争需要
C.创新史学研究方法 D.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练 能力 (大题能力提升练)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秦至元地方行政区划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 288 — 1234
元朝 12 183 — 97 1452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三 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体制所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己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
——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区划“变”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2.(2021·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高二月考)英国是世界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 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贵族政治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第2页,共2页
(
5
)
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