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词的意境美。
2.理解词的内容,梳理词的结构。
3.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意境美。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指导:
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品。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学习的时候,应该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通过想象和联想,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理解词作内容。从而正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词作主旨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了解背景: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3.选词填空:
(1)分外妖( ) 美丽富( ) 不屈不( ) [饶、娆、挠]
(2)戒( )戒躁 ( )小玲珑 步履( )健 [娇、矫、骄]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 ) 分别( ) 妖娆( ) 谦逊( )
莽莽( ) 风骚( ) 可汗( ) 数九寒冬( )
不计其数( ) 数见不鲜( )
5.《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_____________;“雪”是词的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整理笔记,复习课堂内容。
2、熟练背诵并正确默写课文。
相关链接:
学(教)后记:
课题:《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2.品味词凝练、贴切的语言。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意境美。
2.品味词优美、贴切的语言,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把握作者感情。
3.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指导: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朗读和背诵,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借助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阅读门径,真正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2.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
3.这首词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______和无比坚定的______。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阙是对北国雪景的传神描写,其中既有静景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动景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化静为动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动静结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阙既有实景描写,使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又有虚景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而上下两阙之间过渡却是十分自然,其过渡句是哪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阙,简要评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什么不足之处。
5、根据这首词的本义,写一个你赞赏或熟悉的“风流人物”,并说明理由。
6、请写出古诗词中有关“雪”的句子并注明出处。
7.课外延伸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相关链接
学(教)后记
执笔:张永民 刘娜娜 审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