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文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顺德文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5 12: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德学校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60余年历史并两度兴衰的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又再度兴起,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的再度兴起,人们的反应比较复杂,有人特别兴奋,认为智能时代人类可能获得全面解放;有些人则悲伤,认为人工智能是潘多拉魔盒,一旦将其打开人类就将成为受害者。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对人工智能是乐观的,而人文学者和人民大众对人工智能持悲观态度的更多。人们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其进行妖魔化呢?这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还刚刚开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人们对它的未来发展还缺少科学认知。
第一,未来人工智能会很快超越人类的聪明才智吗?
这只是简单的外推结论,其实不甚可靠。依靠数据和计算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叫做理性能力,智能机器在理性能力方面的确进步神速。但是,构成人类综合判断能力的除理性能力外,还要非理性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智能机器芯片目前还缺乏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此外,人类还有灵活的行动能力,而智能机器目前即使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但其行动能力的灵活性依然还不如三岁孩童。因此,仅仅凭强大的计算智能,智能机器还不可能与具有综合判断能力、充满生活智慧的人类相抗衡。
第二,智能机器逐渐代替人类劳动是人类不幸的开始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类解放的开始。智能机器逐渐取代人的部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退场,在短期内的确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失业,而且在按劳分配的今天可能失去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智能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全面解放的过程。智能机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无须休息而全天候为人类创造财富,这海量的财富并不会被智能机器本身所消费,而人类的财富将因智能机器的劳动而大量、快速地增加,这为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打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所以人类部分劳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并不是什么坏事,人们没必要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
第三,智能机器将成为不受人类控制的“新物种”吗?
事实是,智能机器并不那么容易成为自主的物种。人工智能的反对者往往说机器一旦有了智能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命令,成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物种,不会再受人类的控制。其实,人工智能的反对者只看到了机器的强大智能,但没有看到智能机器的终极控制权依然掌握在人类手中;因为无论如何,智能机器的最初设计者和控制者是人类。智能机器并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人类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比智能更高级的智慧能力仍然可以握有终极的控制。再说,机器学习所使用的经验数据本身就是包含许多反映人类意志和目标的数据,机器的学习只能让机器更加理解人类的意图和目标,更加能够为人类服务。
第四,假设智能机器真比人类聪明,人类就一定会成为智能机器的奴隶吗?
其实智能机器根本没有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很容易发现,人类所感兴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智能机器并不感兴趣;而智能机器感兴趣的电力、网络和数据虽然人类也需要,但这些东西并不完全排他;因此,从生存需求来说,智能机器和人类是错位的,没有需求重叠,人机之间不存在为生存而竞争的基础。再说,智能机器只是智力有可能超越人类,而人类主要是依靠更加复杂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机器的智慧还远不如人类,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害怕。换句话来说,论单项冠军,飞机、火车以及各种机器都比人强;但人类是具有智慧能力的全能冠军,任何技术或机器都无法与人类相媲美,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使人类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选自黄欣荣《对待人工智能,要抛弃“杞人忧天”式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是乐观的,人文学者和人民大众是悲观的。
B.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劳动被取代不是坏事。
C.尽管智能机器在智力上超越了人类,但其芯片目前还缺乏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
D.人类感兴趣的,智能机器并不感兴趣,而智能机器感兴趣的,人类并不完全排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证时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一一批驳了人工智能反对者的四大观点,指出人工智能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B.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人类与人工机器在理性与非理性上的不同优势,论证了未来人工智能快速超越人类的这一结论不可靠。
C.文章第九段通过分析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生存需求和智慧差异,论证了智能机器会奴役人类的这一观点没有科学依据。
D.文章论证了智能机器由于自身行动能力的灵活性和对待事情的意志力不如人类,因而不会变成不受人类控制的“新物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不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对立面,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将会创造很多财富。
B.智能机器在计算方面的超强能力可能让人类自叹不如,但人类的综合判断能力并不输于智能机器。
C.总体来说,作者是积极乐观地看待人工智能的,认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可以与人类和谐共生。
D.智能机器再强大,它仍然还是受控于人类,相当于被打上了人工的烙印,人类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B.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知恩图报的人。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固:坚决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周确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显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沉郁悲伤,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描写一家人各尽所能分工合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5)《芣苢》中描写劳动者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小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画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     。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上班八小时,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非自然而然地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意和远方。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无论每一道题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都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且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心灵,滋养人们的情操。”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起来,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起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这些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虽落幕,但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却      。
14.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洛阳纸贵  异军突起  靡然成风  方兴未艾
B.风靡一时  异军突起  蔚然成风  方兴未艾
C.风靡一时  脱颖而出  蔚然成风  意兴阑珊
D.洛阳纸贵  脱颖而出  靡然成风  意兴阑珊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才能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B.所以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C.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而且能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D.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每一道题无论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都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且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心灵,滋养人们的情操。
B.无论每一道题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都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且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C.每一道题无论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都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D.每一道题无论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都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心灵,滋养人们的情操。
17.下面是某百货商场的广播稿件,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亲爱的顾客朋友:
您好,欢迎莅临××百货商场!
由于现在顾客较多,收银台出现了较为拥滞的现象,为了维护好商场的秩序与您个人的人身安全,请大家排好队,同时请您照看好身边的老幼,确保他们的安全。请不要把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购物车或购物篮内,省得不慎丢失。
另外,当您需要结算时,请到前台敬候,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为您办理结算手续,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全体员工祝您购物愉快!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1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四 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小心摔倒时,路人的搀扶温暖了你;寒气逼人的凌晨,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感动了你;迷茫困惑时,一本好书启发了你;平淡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你;考试失利时,同学的安慰鼓励了你;取得成绩得意忘形时,老师的批评鞭策了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时,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了你……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像一束光照亮你,引你前行。
请以“有一束光照亮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得抄袭和套作;
②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班级、姓名等真实信息。
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1. B 2. D 3. C
4.A
5.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6.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
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次流泪,变现不同,心情也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小说的主题。
7.B
8. A
9.B
10.(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卓绝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工于草隶虫篆。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散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暠逃难逃难,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位,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
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 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 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善,及贞病重,前去探望,询问以后事。谢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这夜死了。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11. C
12. 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13.(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5)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14.B
15.D 
16.C  
17【参考答案】①“莅临”改为“光临”;②“拥滞”改为“拥挤”;③“老幼”改为“老人和孩子”;④“省得”改为“以免”;⑤“敬候”改为“等候”。
18 (1). 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2).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3).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19.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