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B
【解析】根据胶体的性质,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现象,故 A 正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
汁”,诗句中对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Fe CuSO4 Cu FeSO4
过程中发生了置换反应,故 C 正确;蜡烛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D 正确。
2.【答案】A
【解析】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均可以跟碱反应,故 A 正确;酸性氧化
物可以是气体、固体,如SiO2 、Mn2O7 等为固体,故 B 错误;金属氧化物可以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等,故 C 错误;不成盐氧化物既不能与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如 NO,故 D 错误。
3.【答案】D
【解析】氧化剂指在一个具体的反应里,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氧化性是物质的性质,具有
氧化性的物质在不同的反应中可能表现不同的性质,选项 A 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转移,选
项 B 错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选项
C 错误;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置换反应中有单质
参加和单质生成,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
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选项 D 正确。
4.【答案】B
【解析】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 OH H2O ,故 A 不符
合题意;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H S Ba2 2OH BaSO4 2H2O ,不能用
H OH H2O 表示,故 B 符合题意;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H OH H2O,故 C 不符合题意;盐酸与稀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
OH H2O ,
故 D 不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太阳能最终转化为氧气和氢气中的能量,所以太阳能最终转变为化学能,A 正确;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1 / 7
T<1050 ℃时,CeO2 转化成CeO2 ,所以CeO2 比CeO2 稳定,B 错误;CeO2 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
质不变,所以CeO2 是水分解的催化剂,C 正确;两步反应中都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第一步生成氧气、第
二步生成氢气,所以两步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正确。
6.【答案】C
【解析】①CuSO4为蓝色溶液,其他为无色液体,可首先鉴别出CuSO4溶液;硫酸铜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
白色沉淀,可判断出BaCl2 溶液;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判断出 Na2SO4 溶液;剩余溶液为
KCl溶液,综上所述,判断顺序为①④②③。
7.【答案】A
【 解 析 】 向 稀 硫 酸 中 加 入 氢 氧 化 钡 溶 液 发 生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为
Ba2 2OH 2H S BaSO4 2H2O ,故 A 错误;碳酸镁与稀硫酸反应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MgCO3 2H
Mg2 H2O CO2 ,故 B 正确;金属铝溶于盐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 6H 2Al3 3H2 ,故 C 正确;向小苏打溶液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 H CO2 H2O ,故 D 正确。
8.【答案】D
【解析】S与Ba2 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A 错误;H 与OH 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 B
错误;HC与 反应生成CO 和水,故 错误;N不与Fe3 H 2 C 、H
、S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故 D 正确。
9.【答案】C
【解析】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中含有HCl、水蒸气等杂质。氯气有毒,需要
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氯气污染环境,A 项正确;二氧化锰和浓盐酸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反应,还需要进行尾气
处理,B 项正确;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C 项错误;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
钾试纸变蓝,用此法可检验是否有氯气逸出,D 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Ba OH 溶液显碱性,滴加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H OH H2O ,溶液红色褪去,故 A 不2
符合题意;Ba OH 与 Na2SO4 发生复分解反应Ba OH Na2SO4 BaSO 2NaOH,溶液中依然存2 2 4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2 / 7
在 大 量 的 Na 与 OH , 故 B 不 符 合 题 意 ; H2SO4 与 Ba OH 发 生 复 分 解 反 应2
Ba2 2OH 2H S BaSO4 2H2O ,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灯泡变暗,氢氧根浓度逐渐减小,红
色 逐 渐 褪 去 , 故 C 不 符 合 题 意 ; CuSO4 与 Ba OH 发 生 复 分 解 反 应2
Ba OH CuSO4 BaSO4 Cu OH ,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渐减小,灯泡逐渐变暗,氢氧根浓度逐渐2 2
减小,红色逐渐褪去,与加入 Na2SO4 溶液的实验现象不同,故 D 符合题意。
二、
11.【答案】C
【解析】由于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能与溶液中Mg2 、Ag 、Ba2 均形成沉淀,先加入碳酸钠溶液会
出现三种沉淀,不符合每次得到一种沉淀的要求,故 A 错误;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与溶液
中的Mg2 、Ag 都形成沉淀,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两种沉淀,不符合每次得到一种沉淀的要求,故 B
错误;氯化钠只能与溶液中的Ag 形成氯化银沉淀,然后加入的氢氧化钠只与溶液中Mg2 形成氢氧化镁沉
淀,最后加入的碳酸钠使溶液中的Ba2 形成碳酸钡沉淀,满足每次只得一种沉淀的要求,故 C 正确;加入
氯化钠与溶液中的Ag 形成沉淀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能同时与溶液中的Mg2 、Ba2 形成沉淀,不符合每
次得到一种沉淀的要求,故 D 错误。
12.【答案】CD
【解析】向盐酸中滴加氨水,氨水中的 NH3 H2O 为弱碱,离子方程式为H
NH3 H2O N H2O ,不
能用H OH H2O 表示,故 A 错误;往FeCl3 溶液中滴入AgNO3 溶液会生成 AgCl 白色沉淀,不能用
Fe3 3OH Fe OH 表示,故 B 错误;往 NaHCO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往3
NaOH 溶液中滴入少量 NaHCO3 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产物相同,能利用同一离子反应方程式
HC OH H2O C表示,故 C 正确;通入过量SO
2 气体反应生成 HS,离子方程式为SO2 OH HS ,
故 D 正确。
13.【答案】C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3 / 7
【解析】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 , ClO 为反应物, N2 为生成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lO 2N N2 3H2O 3Cl
2H 。由方程式可知ClO 中氯元素化合价从 1价变为 0 价,反应的
氧化剂为ClO ,选项 A 正确;N元素化合价由 3价升高到 0 价,则消耗1 mol 还原剂,转移3 mol 电子,
选项 B 正确;由方程式可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2,选项 C 错误;反应生成H ,溶液酸性
明显增强,选项 D 正确。
14.【答案】C
【解析】氯化钾样品中含有少量碳酸钾、硫酸钾和不溶于水的杂质,为了提纯氯化钾,由流程可知,溶解后
加试剂Ⅰ为BaCl2 ,过滤分离出沉淀 Y 为硫酸钡、碳酸钡的混合物,X 中含KCl、BaCl2 ,试剂Ⅱ为碳酸钾,
过滤分离出 Z 为碳酸钡,W 是含KCl、K2CO3 的混合溶液,试剂Ⅲ为盐酸,反应得到 Q 是含KCl、HCl的
混合溶液,然后蒸发结晶得到KCl;由分析可知,试剂Ⅰ是BaCl2 溶液,不能用Ba NO 溶液,否则会引入3 2
杂质 N,故 A 错误;操作①、②为过滤,而③的操作为酸化,故 B 错误;试剂Ⅱ为碳酸钾,步骤②中加入
试剂Ⅱ的目的是除去Ba2 ,故 C 正确;Y 为硫酸钡、碳酸钡的混合物,Z 为碳酸钡,故 D 错误。
15.【答案】AD
【解析】反应SO 2Fe3 2H 2 2 2 2O S 2Fe 4H 中,SO2 做还原剂, Fe 为还原产物,所以还原性
2 3 3
SO2>Fe
2 ,反应Cr 2 3 2 6Fe 14H 2Cr 6Fe 7H2O 中Fe 为还原剂,Cr 为还原产物,所以还
原 性 Fe2 >Cr3 , 综 上 所 述 还 原 性 SO >Fe2 2 >Cr
3 , 故 A 项 正 确 。 反 应
SO2 2Fe
3 2H2O S 2Fe
2 4H 中, Fe3 做氧化剂,S为氧化产物,SO2 为还原剂,所以氧化性
Fe3 >SO2 ,反应Cr2 6Fe
2 14H 2Cr3 6Fe3 7H2O 中,Cr2 为氧化剂,Fe
3 为氧化产物,所以氧
化性Cr>Fe3 2 ,综上所述氧化性Cr2>Fe
3 >SO2 ,故B项错误。反应SO 2Fe
3
2 2H2O S 2Fe
2 4H
中,铁元素化合价降低,Fe SO 为氧化剂,故 C 项错误。Cr2 4 3 2 具有氧化性,能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
也能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故 D 项正确。
三、
16.【答案】Ⅰ.(1)①CO2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其余为固态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4 / 7
②CO2 ,该物质为非金属氧化物,其余为金属氧化物(或CO2 ,该物质为酸性氧化物,其余为碱性氧化物)
(2)溶液 胶体
Ⅱ.(1)cd
( 2)Fe2O3 6H 2Fe
3 3H2O
【解析】Ⅰ.①根据物质的状态,CO2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其余为固态;②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CO2 为非
金属氧化物,其余为金属氧化物;根据物质的性质,CO2 为酸性氧化物,其余为碱性氧化物。
(2)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豆浆中的蛋白质分子直径在1 100 nm 之间,故生活中的食醋和豆浆分
别属于分散系中的溶液和胶体。
Ⅱ.(1)乙醇不是氧化物,故 a 错误;乙醇的水溶液不导电,故 b 错误;乙醇和二氧化碳都是含碳化合物,
故 c 正确;乙醇和二氧化碳两物质都属于非电解质,故 d 正确。
(2)五种物质中 Fe2O3 能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 3 2O3 6H 2Fe 3H2O 。
17.【答案】(1)③
(2)③④ ②
(3)①2 5 3 1 5
② 5 2 4 5 1 8H
(4)①红褐色液体 FeCl3 溶液太稀,生成的Fe OH 胶体微粒太少 3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 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
③生成红褐色沉淀 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 解 析 】( 1 ) ① Fe Cu2 Fe2 Cu 表 示 铁 与 可 溶 性 铜 盐 反 应 , 可 表 示 一 类 反 应 ; ②
Ba2 2OH 2H S BaSO4 2H2O 表示氢氧化钡与可溶性硫酸氢盐或者硫酸反应,表示一类反应;
③Cl H 2 2O H Cl HClO 表示氯气与水反应,只表示一种反应;④C 2H CO2 H2O表示
强酸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表示一类反应;⑤Ag Cl AgCl 可表示硝酸银与可溶性氯化物的反应。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5 / 7
(2)① CaCO3 2HCl CaCl2 CO2 H2O 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都不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②
Fe 2HCl FeCl2 H2 中 H 元 素 化 合 价 降 低 , 被 还 原 , HCl 为 氧 化 剂 ; ③
△
PbO2 4HCl 浓 PbCl2 Cl2 2H2O 中 Cl 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反应中 HCl 为还原剂;④
△
KClO3 6HCl 浓 KCl 3Cl2 3H2O 中 , KClO3 为 氧 化 剂 , HCl 为 还 原 剂 ; ⑤
CuO 2HCl CuCl2 H2O 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HCl做还原剂的是③④,
HCl做氧化剂的是②。
高温
(3)①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P 5FeO 3CaO Ca PO4 5Fe ;②根据得2
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可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Mn2 2Cl 4H2O 5MnO2 Cl2 8H
。
(4)①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并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将稀氯化
铁溶液滴入沸水中,FeCl3 溶液太稀,生成的Fe OH 太少,不能形成胶体;②生产自来水时需向水中通入3
氯气,氯气遇水会产生次氯酸(HClO),HClO可用于消毒,同时生成HCl,HCl、HClO电离生成的阴离
子Cl 、ClO 中和了Fe OH 胶粒所带的正电荷,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形成红褐色沉淀;③制备氢
3
氧化铁胶体时,当液体呈红褐色时应停止加热,否则生成的胶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
18.【答案】(1)BaCO3 2H
Ba2 CO2 H2O
(2)Ag Cl AgCl
(3)K2SO4 、KI、CuCl2 、CaCl2 Na2CO3 NaCl
(4)沿玻璃棒向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滤出后重复此操作 2~3 次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③中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钡,碳酸钡可完全溶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BaCO3 2HCl BaCl2 CO2 H2O。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6 / 7
(2)⑤中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Ag Cl AgCl 。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K2SO4 、KI、CuCl2 、CaCl2 ,一定含有 Na2CO3 ,无法确
定是否含有 NaCl。
(4)洗涤②中所得沉淀的方法是沿玻璃棒向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滤出后重复此操作 2~3 次。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7 / 7第 2 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现象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诗句中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性氧化物均可跟碱反应
B.酸性氧化物在常温常压下均为气态
C.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D.不能跟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跟碱反应
3.下列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做氧化剂
B.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发生变化
C.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
D.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不能用离子方程式H OH 4 H2O 表示的反应是( )
A.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B.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盐酸与稀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5.近年来发现用铈(Ce)的氧化物可高效制取H2 ,制备原理如图所示,已知0<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太阳能最终转变为化学能
B.T<1050 ℃时,CeO2 比CeO2 稳定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1 / 7
C.CeO2 是水分解的催化剂
D.两步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6.不另用任何试剂就能将下列四种溶液:①CuSO4、② Na2SO4 、③KCl、④BaCl2 鉴别出来,其正确的鉴
别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向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Ba2 OH H S BaSO4 H2O
B.碳酸镁与稀硫酸反应:MgCO 2 3 2H Mg H2O CO2
C.金属铝溶于盐酸中: 2Al 6H 2Al3 3H2
D.向小苏打溶液中加入盐酸:HC H CO2 H2O
.在含有大量Fe3 8 、H 、S的溶液中还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Ba2 A
B.OH
C.HC
D.N
9.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B.该装置图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2 / 7
C.该实验装置中收集氯气的方法不正确
D.在集气瓶的导管口处放一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以检验是否有氯气逸出
10.滴有酚酞的Ba OH 溶液显红色,在该溶液中分别滴加X溶液后有下列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
序号 装置 X 溶液 现象
Ⅰ 盐酸 溶液红色褪去,无沉淀,灯泡亮度没有明显变化
Ⅱ
Na SO 溶液 溶液红色不变,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亮度没有明显2 4
变化
Ⅲ
H SO 溶液 溶液红色褪去,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逐渐变暗 2 4
.实验 中溶液红色褪去,说明发生了反应H A Ⅰ OH H2O
B.实验 Ⅱ中溶液红色不变,且灯泡亮度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依然存在有大量的Na 与OH
C. 实 验 Ⅲ 中 溶 液 红 色 褪 去 , 有 白 色 沉 淀 生 成 , 灯 泡 逐 渐 变 暗 , 说 明 发 生 了 反 应
Ba2 2OH H S BaSO4 2H2O
D.将实验Ⅱ中 Na2SO4 溶液换成CuSO4溶液,现象与原实验Ⅱ中的现象相同
二、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 4分,共 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 4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 1分,有选错的得 0分)
11.某溶液中存在Mg2 、Ag 、Ba2 三种金属离子,现用NaOH、Na2CO3 、NaCl三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
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过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顺序正确的是( )
A. Na2CO3 NaCl NaOH
B.NaOH NaCl Na2CO3
C. NaCl NaOH Na2CO3
D. NaCl Na2CO3 NaOH
12.下表第Ⅰ栏与第Ⅱ栏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用第Ⅲ栏中的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选项 第Ⅰ栏 第Ⅱ栏 第Ⅲ栏
A 向盐酸中滴加 NaOH 溶 向盐酸中滴加氨水
H OH H O
液 2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3 / 7
B 向 FeCl3 溶 液 中 滴 入 向 FeCl3 溶 液 中 滴 入 Fe3 3OH Fe OH
3
NaOH溶液 AgNO3溶液
C 向 NaHCO 向 NaOH 溶液中滴入少量3溶液中滴入少 HC OH H2O C
NaHCO
量 NaOH溶液 3
D 向 NaOH 溶液中通入过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
SO2 OH
HS
量SO2 气体 SO2 气体
13.某离子反应中涉及H2O、ClO 、N、H
、N2 、Cl 六种微粒。其中 N2 、ClO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lO
B.消耗1 mol 还原剂,转移3 mol 电子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3
D.反应后溶液的酸性明显增强
14.某氯化钾样品中含有少量K2CO3 、K2SO4 和不溶于水的杂质。为了提纯KCl,先将样品溶于适量水中,
充分搅拌后过滤,再将滤液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操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剂Ⅰ是Ba NO3 溶液,试剂Ⅲ是HCl溶液 2
B.①②③的操作均为过滤
C.步骤②中加入试剂Ⅱ的目的是除去Ba2
D.Y 和 Z 中都含有BaSO4
15.将 SO2 气体与足量 Fe2 SO4 溶液完全反应后,再加入 K2Cr2O7 溶液,发生如下两个化学反应:3
SO 2Fe3 2H O S 2Fe2 2 2 4H
、Cr2 6Fe
2 14H 2Cr3 6Fe3 7H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 )
2 3
A.还原性SO2>Fe >Cr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4 / 7
B.氧化性Cr2>SO2>Fe
3
C.两个反应中Fe2 SO4 均做还原剂 3
D.Cr2 能将 Na2SO3 氧化成 Na2SO4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60分)
16.(20 分)Ⅰ.对于数以万计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无可替代。
(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CaO、CO2 、MgO、Fe2O3 、CuO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中有一种物质
与其他四种物质有明显的不同,指出这种物质,并写出依据(写出两条依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的食醋和豆浆分别属于分散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Ⅱ.下图为五个椭圆交叉构成的图案,椭圆内分别写了C2H5OH 、CO2 、Fe2O3 、FeCl3 和 Na2SO4 五种物质,
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为一类,相交的部分 A、B、C、D 为其相应的分类标准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类标准代号 A 表示________(填选项)。
a.两物质都是氧化物
b.两物质的水溶液都可以导电
c.两物质都是含碳化合物
d.两物质都是非电解质
(2)上述五种物质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 分)(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只能表示一种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 Fe Cu2 Fe2 Cu
②Ba2 2OH H S BaSO4 2H2O
③Cl2 H2O H
Cl HClO
④C 2H CO2 H2O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5 / 7
⑤Ag Cl AgCl
(2)在下列反应中,HCl做还原剂的是________,HCl做氧化剂的是________。
①CaCO3 2HCl CaCl2 CO2 H2O
② Fe 2HCl FeCl2 H2
△
③ PbO2 4HCl 浓 PbCl2 Cl2 2H2O
△
④KClO3 6HCl 浓 KCl 3Cl2 3H2O
⑤CuO 2HCl CuCl2 H2O
(3)在横线上补充所需的离子或分子,并配平方程式。
高温
① ________ P ________ FeO ________ CaO ________ Ca PO4 ________ Fe 2
② ________ Mn2 ________ Cl ________ H2O ________ MnO2 ________ Cl2 ________
(4)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
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是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乙 同 学 在 实 验 中 没 有 使 用 蒸 馏 水 , 而 是 用 自 来 水 , 结 果 会 ________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 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 分)某固体物质可能由K2SO 、KI4 、NaCl、CuCl2 、CaCl2 、Na2CO3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依
次进行下列五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①混合物加水得无色透明溶液;
②向上述溶液中滴加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将该沉淀滤出,并将滤液分成两份;
③上述白色沉淀可完全溶于稀盐酸;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6 / 7
④往一份滤液中滴加氯水并加入CCl4 ,振荡后静置,CCl4 层呈无色(已知氯水能将 I
氧化为 I2 ,I2 易溶于
CCl4 );
⑤往另一份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由此可推断出:
(1)写出③中白色沉淀可完全溶于稀盐酸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⑤中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一定含有________;无法确定是否含有________。
(4)②中所得沉淀的洗涤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