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们身边的数据
授课题目:我们身边的数据
授课章节:第一章 第1节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数据、信息、知识的含义
②了解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③理解数据、信息、知识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恰当的方法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字化的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数据、信息、知识的含义
②理解数据、信息、知识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信息、知识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它们是数据吗?) 思考: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数据,如手表上显示的日期和时间、教科书封底下的书号ISBN、期中考试各科的成绩等都是数据。那么,我们的名字、诗人创作的诗句、奥运会主题曲、电视上播放的视频,它们是数据吗? 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什么是数据) 什么是数据?数据是对象的表述。即事实、概念或指令按照适合于通信、解释和处理的方式所形成的表示。拓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的定义是指所有输入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合和模拟量的统称。数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数字以外,还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 展示幻灯片、讲解数据的定义 认真听讲、记笔记
三、讲授新课(数据的特征) 数据的特征?有些数据是固定不变的。比如:不管圆多大,它的周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固定的数,即圆周率π。有些数据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每天的温度。这体现处数据具有时效性。有些数据是随机出现的。比如抛一枚硬币,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是随机的。但是抛上千次上万次,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在50%左右,这时候数据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概率。 展示幻灯片、讲解数据的特征 认真听讲、记笔记
四、创设问题(数据有意义吗 ) 思考:给你一个数据,比如37.5,你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意义吗?结论:数据是原始材料,不能表达具体的含义。它不提供判断、解释和行动的可靠基础。 抛出问题、引起思考、总结结论 认真思考、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五、创设情境(信息是数据的具体涵义) 给出更多信息:原来是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在早上玩耍后测量的体温,在这样的背景下,37.5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数据。结论:数据是形成信息的重要原料! 展示幻灯片、给出结论 认真听讲、记笔记
六、讲授新课(信息的概念) 什么是信息?单纯的数据不能表达具体的含义。对数据进行处理或者赋予其具体的情景后,这些数据就成了有意义的信息。比如:28和90%分别可以用来表示今天的最高温度和空气湿度。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的语意解释。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数据处理就是把原始数据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包括采集、加工、传输、存储、检索和输出六个环节。
七、讲授新课(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哪些特征?思考:以天气预报信息为例,你能够总结出信息具有哪些特征?1.天气预报信息不能单独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可以显示在网页上,也可以显示在报纸上,体现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2.人们可以利用天气预报作为穿衣和出行的参考。这体现了信息的价值性。3.天气预报只是预报了未来某一时段的天气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实效性。4.作为一种资源,天气预报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使用,并且可以多次使用。这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此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特征,请同学们自己总结。 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小组讨论汇总小组讨论结果,总结信息的特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八、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随堂练习:下面分别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1.“口说无凭”指的是说过的话无据可查,在进行重大交易时,往往需要签订书面协议。2,。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安座在家中观看伦敦奥运会的精彩比赛3.小明通过看天气预报决定穿什么衣服4.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找同学回答、巩固所学知识点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九、创设情境(什么是知识?) 思考: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识?幻灯片展示:年轻的妈妈着急了!孩子是不是发烧该去医院?小组讨论一下,该不该去医院。结论:信息给出了数据中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但它往往和当时事件没有关联,还不能作为判断或决策行动的依据。信息的目的在于调整接收者对事情的看法,并影响其判断行为。 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信息能否作为行动决策的依据 小组讨论、汇总结果
十、创设情境(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幻灯片:关于体温的知识正常儿童的基础体温为36.9-37.5度,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度以上时,可以认为是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度左右,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直肠温度,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度,腋下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5度。若37.5度是从口腔测得,则直肠温度在37.8-38度之间。结论:知识是通过许多病例实验总结出来并被公认的事实。 展示幻灯片、给出结论 认真听讲、记笔记
任务驱动:判断37.5度的体温是不是发烧?是高烧还是低烧?分析:以信息作为基础,用以上的知识进行判断,腋下温度37.5度,那么体内温度应该在38.1度-38.5度之间,超过正常幼儿基础体温1度,可以确认为低烧。结论: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并深入分析和总结,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 找同学回答 认真思考
十一、讲授新课(知识的概念)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后形成的抽象产物。它表述的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它是人类求知活动的结晶。比如:经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水的化学元素是有H氢原子和O氧原子构成的。水=H2O 这是我们化学课中学到的知识。 展示幻灯片、讲授什么是知识 听讲并记录
十二、小组讨论(数据、信息、知识三者的关系) 讨论:数据、信息、知识三者的关系?结论:数据、信息、知识可以看做人类对客观事物感知的三个不同阶段。1.数据:单纯的数据不能表达具体的意思。2.信息:赋予了数据具体的涵义。3.知识:经过实践证明的,可用来决策和指导行动的办法。 给出结论 认真听讲、记笔记
十三、巩固练习(数据、信息、知识三者的关系练习题) 巩固练习:1.物体自由落体的时间计算方法是( ),是经过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科学方法。A:数据B:知识C:信息D:信息技术2.( )是( )经过加工提炼后形成的相应的抽象产物,它表述的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A:信息、数据B:知识、信息C:知识、数据D:信息、知识3.下列()属于知识范畴。A:36 B:36厘米 C:3.14*r D: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4.下列()属于知识范畴。A:18B:长方形面积=长×宽C:长方形面积18平米D:3*65.数据、信息和知识可以看作是对客观事物感知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是对事物属性的客观记录,是( )的载体和具体的表现形式。A:信息、数据B:数据、知识C:数据、信息D:信息、知识 找学生回答问题 认真答题
十四、讲授新课(数据的获取) 思考:如何获取数据?数据的来源,分为两类: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比如:统计调查或者科学实验通常是数据的直接来源。而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阅读文献获得的数据是经过他人处理过的,是间接数据。数据的收集方法,直接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间接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关注媒体资源、浏览权威网站、利用搜索引擎检索、从相关数据公司购买等。数据分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的过程。 展示幻灯片、讲授数据的获取方法 认真听讲、记笔记
十五、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随堂练习:1.下列关于信息与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A:信息就是知识B:知识与信息互不相关C:知识是信息加工后的产物D:信息是知识提炼后的产物2、李明五一要外出旅游,他在报纸上看到未来十天是阴雨天气,于是就带了雨具,可是直到他回到家也没有下过雨。当他又拿起那张报纸才发现是去年的报纸。就信息的特征来说,李明忽略了信息特征的()(A)载体依附性(B)时效性(C)价值性(D)共享性3、一张光盘被毁坏了,存储的信息就无法读取;一卷录像带被烧毁了,影像信息就不复存在。这主要体现信息的()(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传递性 (D)时效性4.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经历了几十个朝代,我们可以通过史书了解每个朝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主要反映了信息的()①载体依附性 ②价值性 ③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保存和传播 ④共享性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5.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将发生过的事件通过适当的方式全部记录或保存下来,使得我们对某些事件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清楚。这件事情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共享性B.时效性C.可压缩性D.载体依附性6.下列属于数据的间接收集方法的是( )A.小明利用电子显微镜掌握了细胞分裂的几个过程;B.小王通过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得出学生不爱选物理作为高考科目的结论;C.小李通过实验得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的特征。D.小张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明朝总共有过16个皇帝。 找同学回答问题、纠正错误答案 认真答题
十六、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