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6 07: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
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中外史纲要(上)》
新教材探究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2、难点: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失败原因
时空坐标
导入新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为什么刻上了这样一幅浮雕?
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
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 10 年后爆发,
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金田起义浮雕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爆发原因
材料1: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2: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①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带来灾难;加重负担)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响
鸦片战争回响
军费、赔款 农民的经济负担
鸦片持续输入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通商口岸开辟 洋货涌入,农业、小 手工业破产
鸦片战争
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3: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②直接原因:自然灾害的发生
材料4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1843- 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由70余起。
③根本原因:
封建主义的压迫(阶级矛盾尖锐)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④理论
洪秀全将基督教教义、农民的平均思想及中国儒家大同思想相结合而创立拜上帝教
拜上帝教吸收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并根据农民的理想加以改造。拜上帝教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理论指导。洪秀全用宗教理论表达反清思想,对于没有文化的农民来说,更容易接受。但同时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同于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它只是农民起义的工具,这也说明农民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提不出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只能利用宗教达到目的。
起义经过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自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起义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农民政权。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这场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震惊中外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历时14 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对腐败的封建统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农民阶级的探索
《天朝田亩制度》
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各项政权建设活动,其中之一是这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田亩制度”(即土地制度)为中心,涉及地方政权建设、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多项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内容反映了广大中国农民要求温饱、平等、平均的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纲领,加上军事斗争激烈,《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平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内容亦未能施行,以此为基础的关于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定自然也无从实现。
评价:
A.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
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严重脱离实际,未能实施
C、落后性:没有超越封建经济范畴
《资政新篇》
洪仁玕,广东花县人,洪秀全之族弟。太平天国期间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在主政后几月,即于当年提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依“因时制宜,宜势而行”的施政原则,针对太平天国实情及当时世界潮流,提出各项施政主张。《资政新篇》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这正顺应当时中国历史方向和世界进步的潮流。但超越农民阶级觉悟,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而行不通。
评价: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试图探索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局阻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条件
“理想天国”的不同设想
材料一 凡分田, 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材料二 洪仁汗早年长期居住在香港, 1859年返回内地,任太平天总理,全权处理大小事务。在《资政新篇》中,他为建设“理想天国”提出一系列建议,如:①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机构,管理地方财政、乡兵、教育、医院以及社会教济事业等。②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准许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遗,保护专利等。③与外国通商,平等往来等。
分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理想天国”的不同描述,结合所学简述产生此不同的原因。
同:《天朝田亩制度》 描述了一个平均主义的天国,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剥削和贫困;《资政新篇》 描绘的是一个以资本主义为模式的天国。
原因: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受平均主义影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 无法实施,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 基于在香港目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历,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进行一些制度改革。
【合作探究】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究
材料一 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材料三 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得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私、不思进取,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宗教等形式;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重大决策的失误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目的:“自强”、“求富”。
②代表人物:奕 、曾国落、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③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捻, 可以勤远略”。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
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
抵御外敌侵略,后来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镇压农民起义), 可以勤远略(抵御外来侵略)。”
--曾国藩
洋务运动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3.筹划海防,建立三只海军
4、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者洋务运动破产!
【课堂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农民起义的方式,意图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希望通过社会改革维护清王朝。
看左图说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什么?
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课堂探究】 以下关于太平天国与近代化的问题,
你支持哪个观点?说出原因
【正方】“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 ,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近代化】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道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不利于近代化】政治上以宗教迷信的方式发动,建立了一个旧式的封建王权政府;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发展小农经济。(其他表述, 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4分)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 西北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西南 1883,法国控制越南, 中法战争, 1885,镇南关大捷 越南独立 1885,台湾建省
东南 1879,,日本吞并琉球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材料一 “日本乃万国之本”,“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材材料二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2)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
(3)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懦弱,不认真备战。(可乘之机)
战争进程
“材料1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包括诸多方面,如战略战术层面上的失误、制度政策上的落后、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上的落后等
----周育生《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2 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命运,并对其后的中日关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日本受这场战争胜利的刺激,-路狂飙走上了疯狂扩军备战的军国主义道路,最终在二战结束时遭遇惨败。中国虽然自此陷入任由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命运,然而却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觉醒和反思,走上了探索寻求“救亡”与“启蒙”之路。
---田庆立、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学生活动]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影响深远。
对内,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
对外,直接刺激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合作探究】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2.瓜分中国的表现: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1.三国干涉还辽:
(2)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争做中国的债主;
②抢夺修筑铁路;
③开采矿山;
④建立工厂。
法强租广州湾
英强租新界
俄强租旅大
英强租威海卫
德强租胶州湾
瓜分狂潮
小结:近代中国的出路在何处?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取得独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那么,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富强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课堂检测
1. (2021全国甲卷高考.28)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A
课堂检测
2. (2021山东高考.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B
3. (2020全国II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 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D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