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年级 化学 学科 教学设计
课 题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树立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难点: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教法 学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提前录制好的本班同学做热门游戏“撕名牌”的改良版“喷名牌”的游戏视频,名牌浸泡过酚酞,学生手里拿着呈装碱液的喷壶,谁的名牌先被喷成红色,谁就先淘汰出局。观看视频后询问大家想不想复活淘汰的同学?名牌中的酚酞溶液之所以变成红色是因为遇到了碱性物质,如果使碱性消失,红色就会消失,哪种物质好像和“碱”是对立的相反的?学生自然回答出是“酸”,今天我们不妨来探究“酸”与“碱”之间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导入本节新课。 二.进行新课 既然要探究酸与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就要找到酸与碱通过科学探究观察实验现在来证明。我们就用最常见最熟悉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来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实验操作: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溶液相混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发现此实验并无明显现象发生。 教师提出疑问:此时我们观察到这个实验并无明显的实验现象,那么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溶液到底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我们无法确定,要想证明是否反应,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现象来确定。此时教师可适当给出提示。(1.氢氧化钠与加入的盐酸如果发生化学反应,溶液的酸碱性会不会改变呢?2.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呢? )并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即: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操作 5.得出实验结论 6.反思与评价 7表达与交流)为学生准备实验报告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方案后填写实验报告单,并通过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方案确定后学生依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提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观察并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之间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 (二)中和反应的实质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盐酸与氢氧化钠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那么问题又来了?盐酸与氢氧化钠之间是怎么发生化学反应的呢?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其他酸碱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反应?学生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得出结论酸与碱之间都是能够发生反应的。并根据实质书写如下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铜和硫酸 盐酸与氢氧化钾 硫酸与氢氧化钡 学生观察书写的方程式,发现反应物都是酸和碱,生成物都是盐和水,进而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三)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那么酸碱中和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观察根据酸碱混合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而绘制出的图像,体会中和反应在改变溶液酸碱性方面的应用。 1.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2.应用于医药卫生: 中和过多的胃酸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3.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4.理工厂的废水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5.生活:在被蚊虫叮咬处涂一些含有碱性的物质以减轻痛痒 教师升华本课主题:化学学科与生活联系密切,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面都离不开化学,我们学习化学不仅仅是由于应付考试完成学业,更是为了服务于的生活,建设我们的祖国,希望大家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努力学习,期待你们长大后,我们的生活会因为你们零零后而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也因为零零后而更加繁荣强大! 三.课后习题 1、某同学不小心被黄蜂蛰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为了减轻疼痛,可以涂抹下列哪种物质( ) A.浓硫酸 B.食醋 C.食盐水 D.苏打水或肥皂水(呈碱性) 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量 B.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Ca(OH)2溶液处理废水中的残留硫酸 3.下列各组物质通常借助指示剂才能证明是否反应的是( ) A.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B.石灰石和稀盐酸 C.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D.烧碱和稀硫酸 4.下列反应中,肯定能生成水的是 ( ) A.化合反应 B.中和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呢?比如知识上增长了什么?技能上有何进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什么感想?等等。 学生们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以本班同学亲自玩耍当下热门游戏的方式导入本节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渲染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游戏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了学习化学的欲望。 通过观察此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溶液相遇并无明显实验现象使学生形成悬念: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头脑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下面的科学探究做好准备。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同时使学生学习对不同实验方案的分析和评价。 此时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交流、总结。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特点。 通过具体的微观模拟动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宏观的化学反应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重新组合的结果。 通过具体的图像证实了中和反应可以调节溶液的酸碱性,有理有据,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学生通过学习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加能体会到化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够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更是为了服务于的生活! 在新课学习完后,练习典型性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来解题,使其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加深印象,减轻遗忘。 学生畅谈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体现了课程设计的三维目标,更体现了“教育”与“教学”并存的课堂理念。
版书设计 课题二 酸和碱中和反应 HCl + NaOH = H2O + NaCl H2SO4 + Cu(OH)2 = CuSO4 + H2O 2HCl + Ba(OH)2 = BaCl2 + 2H2O H2SO4 + Ba(OH)2 = BaSO4↓ + 2H2O 定义: 酸 + 碱 = 盐 + 水 实质: H+ + OH- =H2O 应用: 1.调节溶液酸碱性 2.医药: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3.农业: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4.工业: 硫酸厂污水: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5.生活: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中和反应为学习中心,以探究实验展开教与学,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操作,更让他们通过真实可见的实验现象证明了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完成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课的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非常抽象难理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演示的方法,播放微观模拟动画,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真实可感的动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本节课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