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五单元 危机与救亡: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鸦片战争后,边疆不断出现危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乘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面临三千年未见的危局,不得不起而挽救。首先是太平天国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继而,清政府发动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时空分析
二、主干梳理
(一) 探索篇:农民阶级
(二)探索篇:地主阶级
(三)危机接踵而至
三、延伸思考......
鸦片战争之后,中外关系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然而,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列强用侵略战争损害中国独立、平等主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内容明显地、大量地体现为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中国的管辖权,以及限制中国的自保权,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以列强在华特权制度为核心的中外条约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在将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文明,刺激和促使中国通过各种方式走向近代、走向世界。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海战景象
一、探索篇: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1)“拜上帝会”组织民众
①洪秀全吸收了在广州得到的天主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②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国内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各阶级之间,尤其是官民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级官府首先是州、县的所谓“亲民之官”,只知变本加厉的敲诈、勒索,把战费与赔款的负担转嫁到广大纳税者,尤其是贫苦农民头上,致使他们的生活陷入绝望的境地。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鼎盛
(1)太平军一路北上,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湖北省城武昌。
(2)1853年,太平军,经九江、军庆,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加捐加税。“昔日卖米一斗输三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不足。”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五口通商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农民与手工业者大批破产。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既是对中国的侵略,也被中国农民所利用。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
金田起义(1851)
长沙之战
攻克武昌
定都天京
全州之战
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政权。
冯云山牺牲
萧朝贵牺牲
永安建制
1848 年……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又回广东,拜上帝会一时失去了主持人,会众发生混乱。在这紧要关头,杨秀清假托“天父上帝”下凡附体,传言群众,安定人心……杨秀清代“天父”传言,虽然对维系拜上帝会组织起了一定作用,但他却从此在宗教地位上取得了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最高权威,给日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埋下了一重危机。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2)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3)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天朝田亩制度》
一、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则上下情通……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或暗柜也……
一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自专其利……
一、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
一、兴银行。……
一、兴器皿技艺。……
一、兴宝藏。凡金、银、铜、铁、锡……准其招民采取。
——洪仁玕《资政新篇》
4.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资政新篇》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于是,理想或设想,包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所提方案,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约在1854年,杨秀清等联名奏请在新占皖赣地盘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以充军储而裕国课”,获洪秀全首肯。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理想:《天朝田亩制度》均分社会财富(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变革社会制度(资本主义);
现实:战争的环境;
实质:《天朝田亩制度》承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经济主张 发展小农经济(落后性) (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进步性)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相同点 都有鲜明的革命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5.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发起了以学习外国制造机器技术仿造武器为主要内容、以自强雪耻为基本宗旨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
阅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影响?
练习巩固: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民族工业兴起 C.新思想的萌发 D.维新变法运动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由于外国的侵略加剧,引发了失业问题,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推动了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林则徐等人新思想的萌发是受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直接刺激,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开展,故D项错误。
练习巩固:右边图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为地主阶级武装联合镇压
B.导致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C.沉重打击清王朝腐朽统治
D.促使清朝内政外交全面改革
【解析】据图表内容从1860;晚清政治1865年,汉族总督、巡抚比例逐渐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和曾国藩等淮湘系汉族地主实力大增,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项;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排除A项;满汉官员比例的变化不能体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外交,并且结合所学,清朝没有实施全面改革,排除D项。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年代)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1860 6:9
1861 5:5 1861 4:11
1862 4:6 1862 2:13
1863 3:7 1863 1:14
1864 2:8 1864 0:15
1865 1:9 1865 0:15
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在挽救清朝的同时,改变了内满外汉、封疆大吏多由满族权贵出任的传统政治格局,导致清廷军权、财权等大权旁落,形成内轻外重的趋势。这使得清政府统治潜伏着巨大变数,对随后历史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二、探索篇:地主阶级
1.洋务新政
(1)“洋务派”:
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发动了“求强”“求富”洋务新政。
(2)洋务新政:
主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外需和戎,内需变法”。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从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入手,推行一系列新政举措即为“洋务运动”,提倡洋务新政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这些都是官办企业。
(2)“求富”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建成新式海军:洋务派还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地址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李鸿章 上海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左宗棠 福州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67年 崇厚 天津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地址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李鸿章 上海
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李鸿章 唐山开平
湖北织布局 1893年 张之洞 湖北武昌
汉阳铁厂 1890年 张之洞 湖北汉阳
洋务派官僚举办的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除了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外,资本主义的成分很少,基本上是属于封建性的官办工业。它们的企业经费由官款拨充,制造出来的产品如枪炮、弹药、轮船等,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并不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企业经营的目的,也不是着眼于赚取利润,而是为了镇压人民和维护统治。在经营管理方面,仍沿用封建衙门的那套方式,官场腐败的种种陋习,被照旧移用到企业内部。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洋务派官僚在开办军事工业后,逐渐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是军事工业的开办需要大量的燃料和原材料供应,长期依赖进口终非长久之计,也不是清朝政府的财力所能维持的。其次是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需要有近代运输工具相配合,传统的牛马车船已不能适应。再次是经费问题,举办和维持军事工业,需要大量的经费,财政已十分困难的清朝政府日感捉襟见肘,短绌不支。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信心满满地奏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证之1895年甲午战争的结局,这番大话如同梦呓。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自强运动虽然有其种种缺点,但却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子,它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富国强兵)
内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教育、新式海军;
评价:近代化起点(技术);
未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未能达到自强的目的。
4.洋务运动的影响
(1)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知识拓展]正确区分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
(1)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2)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概念阐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工厂制工业。
(3)近代民族工业: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
原因:第一,腐朽的政治制度。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派中体西用。
进步性: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动摇了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对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转变。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性:(指导思想),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练习巩固:1877年6月,李鸿章在天津机器东局到直隶总督衙署之间搭设了一条电报线路。这条电报线路长约16里,是有记录可查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可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为怪事一桩,《申报》更是批评为“奇技淫巧”。由于通信速度极快,效果神奇,成为全国各地争先效仿的榜样。从中可以得出( )
A.中国电报事业走在世界前列 B.洋务企业在中国具有垄断性
C.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 D.官督商办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特点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所搭设的电报线路由于通信速度极快,成为全国各地争先效仿的榜样,说明洋务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选C项;“世界前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电报线路属于交通设施,并非企业,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洋务派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未涉及中国近代企业的经营方式,排除D项。
练习巩固:洋务运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自强”“求富”运动,只是少数比较开明官员的实践,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材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B.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C.遭到士人集体反对 D.依赖外国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说明洋务运动是少数开明官员的个体实践,即缺乏中央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故选A项。
区域 侵略 抗争 结果
新疆 1864年英国支持浩罕国阿古柏入侵;俄国占领伊犁 1875左宗棠赴疆平叛 1878收复新疆;1884设省
西南东南 1883中法战争;1884偷袭马尾,炮毁福州造船厂;进攻台湾; 刘铭传守台;1885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885《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台湾设省
台湾 1894牙山偷袭;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平壤失守;黄海海战;1895.2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
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形势示意图
1858,
《瑷珲条约》
1860,
《北京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40《南京条约》
1860《北京条约》
三、侵略危机接踵而至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中央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
(1)爆发:
1883年,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中法战争年底打响。法军进攻台湾没有得逞,在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2)镇南关大捷:
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因此倒台,清廷下达停战令。
(3)中法《越南条款》:
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3.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进攻中国大陆。
②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③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且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于是中日相互宣战。
……朝鲜……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1870年日本外交官佐田白茅《征朝论》
尽管中国海军吹嘘有65艘军舰,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2艘;尽管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排名第8,而日本只排名第11位,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则保持『中立』,以图自保。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
从1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击败北洋舰队,攻占北京,擒获清帝,迫其结城下之盟;然后将中国分割为6块,或直接划入日本版图,或为日本的属国和保护国,或建立由日本“监视”的傀儡政权。——戚其章《甲午战争新讲》
(2)经过:
①清军在平壤大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
②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③1895年,日军占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主要战役 爱国将领 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丰岛海战 标志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 左宝贵 日军占领平壤,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互有得失,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威海战役 丁汝昌 日军战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内容: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在日清两国战事持续时间,任何人也不难预测,招致欧洲强国干涉是迟早的事情。清国政府一味乞求强国,寻求怜悯,毫不顾及本国体面,这如同引狼入室,真是愚蠢至极。
——陆奥宗光(日)《蹇蹇录》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事件。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遭受更严重的侵略和奴役的开端;另一方面,随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紧张和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掀起的改革和革命也在快速酝酿之中。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898年1月16日,法国《Le Petit Journal》刊登的漫画,标题为《在中国(国王和……皇帝们的蛋糕)》
1903年,上海出版的《俄事警闻》刊登的漫画《时局图》,把列强瓜分中国的态势描绘得赤裸裸又活脱脱。
中国的近代化仅由边陲的权力推动,而日本则以中枢的权力推进。中国近代化仅从军事方面着手,而日本则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全面地展开;中国近代化不知建立法规制度,从根本处做起,而日本则反之。……是知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国家的强弱,决非偶然。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洋务运动由少数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较多的旧式官僚和绅商发起、领导和实施,并未成为真正的国策,未能成为上下一致的全国性运动; 在实际举措中也是单纯而有限地引进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开办新式企业,且吏治腐败,效率低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本原因:
洋务派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破产是必然的。
②影响: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漫画:列强瓜分中国
(4)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占领的斗争
①日本侵占台湾,台湾人民进行了长期抗争。从1895年,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②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2.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
(1)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香港新界,法国租广州湾。
(2)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形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英、法、日、俄等国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权利,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1)《马关条约》签订,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学习聚焦]
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国军民的每一次反侵略斗争不论其结局如何,都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蓄意侵略中国。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最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显示了强大力量,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企图。
练习巩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并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根据材料和所学推断,左宗棠( )
A.主张先驱逐阿古柏政权再解决伊犁问题
B.后来在乌鲁木齐建立了抗俄的军事基地
C.据新疆地形特征制定“先南后北”策略
D.“尺寸不可让人”在谈判桌上得以实现
【解析】从材料“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可知左宗棠认为驱逐沙俄应该先安定新疆回部,解决回部和乌鲁木齐的问题,结合史实可知左宗棠的措施是先解决沙俄扶植的势力,再清除沙俄危害,故选A项。
黄仁宇说:在西方与中国针锋相对前夕,清朝已未战先衰。史学家戴逸认为:“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四、延伸与思考......
练习巩固: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
战争示意图,与这次战争相关史实是( )
A.列强开始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内地
C.苏州、杭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侵略军天津登陆、进入北京、清帝西逃可以判断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列强开始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是《天津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苏州、杭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
练习巩固: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 )
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才有了后来义和团运动的反抗,故选B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在甲午战争后,排除A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由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引发,排除C项;鸦片战争割让南京后,中国已经开始丧失领主主权,排除D项。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