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 年 9 月 25 日世界最大的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典射电望
远镜的基本原理是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在我国贵州省平塘的喀斯特
洼坑中顺利“睁眼”。该望远镜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河外星系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
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下图为建设中和建成后
照片,据此回答 1—2 题。
1.选择在贵州边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太阳辐射非常强 B.太阳活动干扰小 C.天气变化影响小 D.电磁环境比较好
2.下面四幅地貌图中与该天文台所在地貌的成因一致的是( )
A B C D
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完成 3—5 题。
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B.②层因氢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平稳利于大型飞机飞行 D.②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4.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和气压均越来越低
C.距地面 20 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 60~20℃
5.我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B.最高气温约为 40℃
C.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D.有时会发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据人民日报 2016 年 8 月 12 日报道,我国预计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即 2020 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
探测卫星。读地球和火星资料对照表,回答 6—7 题。
与日距离(百 大气主要 表面均温
质量 体积 大气密度 自传周期 公转周期
万千米) 成分 (℃)
地球 149.6 1.00 1.00 1.00 N 、O 13 h56' 2 2 22 1 年
火星 227.9 0.11 0.150 0.01 CO 24 h37 ' 2 23 1.9 年
6.火星表面的均温为-23℃,低于地球表面均温,主要原因是( )
A.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比地球远 B.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
C.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D.公转周期比地球长
7.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其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
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完成 8—9 题。
8.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A.寒武纪 B.二叠纪 C.石炭纪 D.泥盆纪
9.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湖泊 B.高山 C.高原 D.盆地
读图比较图中河流 a、b、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完成 10—11 题。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2 / 7
10.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11.若该河流发源于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则在河源所在地区最可能看到的是( )
A.冰斗地貌 B.孤峰地貌 C.雅丹地貌 D.丹霞地貌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 39 044 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并
成功落地。阅读材料,完成 12—13 题。
12.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13.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谚语“瑞雪兆丰年”是指适时、适量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对春耕播种以及冬小麦返青都很有
利。降雪是固态降水,常出现在气温低于0℃的地区,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据此完成 14—15 题。
14.“瑞雪兆丰年”谚语最有可能创作于( )
A.东北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华北地区 D.珠江三角洲
15.“瑞雪”覆盖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原理是,“瑞雪”(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阻挡了地面辐射
C.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下图是某水库一年中流入量、流出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 16—17 题。
16.该水库一年中储水量逐渐减少的时段是( )
A.从 1 月到 3 月 B.从 1 月到 6 月 C.从 4 月到 9 月 D.从 6 月到 12 月
17.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可使下游径流量变得平稳 B.可以减少河流的径流量
C.可以增加河流的径流量 D.可以减少支流的汇水量
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某城市局部微规划示意图。图中砂层和砾石层由上部砂层和下部砂石层两层
组成。该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土层含水量一般未达到饱和。入渗率是指一次降水过程中从地表渗入土层的
水量占本次降水总量的百分比。据此完成 18—19 题。
18.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坡地>浅凹绿地>停车场 B.停车场>浅凹绿地>坡地
C.浅凹绿地>停车场>坡地 D.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
19.若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关于图中坡地入渗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B.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
C.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D.土壤粘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进入大气。读图,完成 20—21 题。
20.据图( )
A.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 B.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
C.绿水主要指地表和地下径流 D.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绿水
21.绿水( )
A.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 B.对海陆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
C.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D.对湿润地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大西洋表层洋流中,有一支被称为“暖输送带”。它将海洋在热带获得的热量经北美墨西哥地区向格
陵兰岛、西欧和北欧地区输送,并一路向大气释放热量,不断蒸发的海水变得更咸,北上过程它逐渐冷却,
抵达挪威和格陵兰海时,表层海水密度变高,变重的表层海水开始下沉,转向南流动,成为“冷输送带”。
下图为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 22—23 题。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4 / 7
22.图中表层洋流为( )
A.暖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下降 B.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降低
C.寒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上升 D.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
23.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会使北大西洋海域( )
A.表层海水盐度增加 B.表层海水下沉加快
C.表层海水密度降低 D.深层海水流速加快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
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图)。据此完成 24—25 题。
24.关于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
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
25.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 C.地势高低差异 D.农业类型差异
第Ⅱ卷(综合题)
本卷共 3 题,共 50 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
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2 分)
A B C D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____。(2 分)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________。(6 分)
(4)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2 分)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5)要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2 分)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 2017 年 10 月 27 日至 28 日上午,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东
北地区中南部等地扩散条件较差,有轻度到中度霾,京津冀部分地区有重度霾。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其方向与③相反。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
(6 分)
(2)图中⑤表示________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白天气温________(高、低)一些。(4 分)
(3)京津冀地区十月“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6 分)
(4)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
2017 年 10 月,华北多地处于雾霾笼罩之下,结合所学知识,雾霾笼罩时大气能见度变差,下列说法正确的
有________。(双选,4 分)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6 / 7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D.昼夜温差变小
E.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8.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 A、B 二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 分)
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 A、B 二点间冲积扇剖面图
(1)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10 分)
(2)分析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6 分)期中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射电望远镜的原理可知,其安装位置的选择对电磁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注意题干中关键
词“贵州边远闭塞山区”,说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电磁环境比较好,从而能收到来自宇宙微弱的无线信
号,D 正确;该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弱,天气变化影响大,AC 错误;太阳活动的干扰并没有减少,B
错。故选 D。
2.【答案】D
【解析】A 为海蚀地貌,受海浪侵蚀形成;B 为风蚀地貌;C 为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D 为天坑,主要受流
水溶蚀形成,该天文台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受流水溶蚀形成,D 正确。故选 D。
3.【答案】A
【解析】图中①层是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A 对;②层是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B 错;②层大气平稳,利于大型飞机飞行,C 错;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D
错。故选 A。
4.【答案】D
【解析】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气压的变化不是划分依据,A 错;在对流
层,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和气压均越来越低,平流层随着高度增加,气温升高,B 错;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
气柱产生的压强,结合图示纵轴数值,距地面 20 km处空气稀薄,气压不到地面的十分之一,C 错;对流层
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 60~20℃,D 对。故选 D。
5.【答案】A
【解析】我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属于高层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
小,A 对;根据图示曲线判断,最高气温约为0℃,B 错;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的是平流层,C 错;该层缺
少形成多变天气的条件,不会发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D 错。故选 A。
6.【答案】A
【解析】行星温度主要由于太阳距离决定的。由表格数据火星距日比地球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所以
气温较低,A 正确。故选 A。
7.【答案】B
【解析】地球上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
球周围,形成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其中氧适宜生物的呼吸,
B 正确。故选 B。
8.【答案】A
【解析】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
硬壳化石,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展示的鱼类化石,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
能的是寒武纪。故选 A。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1 / 5
9.【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图展示的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应该多水的环境。故选 A。
10.【答案】D
【解析】10.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判断,结合图可以看出 a 处于河流上游地区,地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
强烈,形成 V 形河谷,结合右图可以看出②为 V 形谷,因此,②—a;c 处于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水流慢,泥沙沉积,形成河床浅而宽,①处河床最浅,因此①—c;b 处于中游地区,河流以测蚀作用为主,
河床相对上游变宽,对应的为③。故选 D。
11.【答案】A
【解析】结合题干进行分析,若该河流发源于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则该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上由
于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因此在河流的源头最可能看到冰川地貌——冰斗,A 正确;孤峰为喀斯特地
貌,雅丹为风力侵蚀地貌;丹霞为流水侵蚀地貌,三者均不位于高山地区,BCD 错误,故选 A。
12.【答案】B
【解析】平流层的高度大约为自对流层顶(平均约 12 千米)到 50—55 千米;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为距
地面 39 044 米,故在平流层内,B 对。故选 B。
13.【答案】D
【解析】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向高空温度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
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先在平流层是逐渐降低,后在对流层是逐渐升高。故选 D。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判断。题中四个地区中,华北平原为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C 正确。东
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主要种植春小麦;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A、B、D 错。故选 C。
15.【答案】B
【解析】覆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不传热的,因此可以有效阻
挡了地面辐射,故 B 正确。积雪与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无关;增强地面对
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会造成土壤温度过低,不能体现“瑞雪”的价值。故 A、C、D 错误。故选 B。
16.【答案】C
【解析】水库储水量逐渐减少,即水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读图可知,该水库储水量逐渐减少的时段是 4 月
到 9 月。故选 C。
17.【答案】A
【解析】水库通过“削峰补枯”作用,调节水库以下河段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使得下游径流量变得平稳,A
正确;水库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既不会使其增加,也不会使其减少,也不会影响支流的汇水量,BCD 错。
故选 A。
18.【答案】D
【解析】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与土壤入渗率有关,绿地的入渗率最高,可蒸发水
分充足。坡地其次,停车场是水泥地,入渗率最低,可蒸发水分最少。所以实际蒸发量是浅凹绿地>坡地
>停车场。故选 D。
19.【答案】B
【解析】若其他条件相同,图中坡地入渗率状况应是降水强度越大,径流流速快,入渗率越小;降水时间越
长,下渗越多,入渗率越大;土壤湿度越大,土壤水饱和,入渗率越小;土壤粘度越大,水不易下渗,入渗
率越小。故选 B。
20.【答案】A
【解析】20.根据材料,结合图中箭头分析,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都是来自降水,A 对。蓝水数量与
绿水数量一般不相同,B 错;蓝水主要指地表和地下径流,C 错;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蓝水,D 错。故选
A。
21.【答案】C
【解析】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地表径流,属于蓝水,A 错;对海陆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是蓝水,地
表径流、地下径流,B 错;绿水渗到土壤中,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C 对;湿润地区地表水丰
富,大气降水多,土壤中不缺乏水分,所以对湿润地区农业发展影响不大,D 错。故选 C。
22.【答案】B
【解析】结合图和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表层洋流为北上洋流,主要为“暖输送带”,性质主要是暖流,其在
北上的过程中,自身不断释放热量,海水温度不断降低,海水不断蒸发,海水的盐度不断升高,密度不断加
大。故选 B。
23.【答案】C
【解析】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会使淡水增加,北大西洋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降低、密度下降,海水变轻,
下沉速度减慢,深层洋流南下回流速度会减弱,进而会对整个环流系统的水热输送产生重大影响。故选 C。
24.【答案】C
【解析】在我国根据地域环境不同,土壤一般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
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草甸土及漠土。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
五个区域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不一致,A 错;土壤之间有过渡地带,边界不确定,B 错;区域内部有自己的
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C 对;区域内部也有差异,差异是绝对的,D 错。故选 C。
25.【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有青到黄再到白,体现的是土壤由我国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根据我国降水特点可知,东中西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故选 B。
第Ⅱ卷(综合题)
26.【答案】(1)D
(2)A
(3)由北向南(北风) 流入区气温低、气压高,流出区气温高、气压低
(4)C
(5)C
【解析】(1)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白天气温较高,晚上晴天,大气逆辐射比较弱,
气温较低,昼夜温差最大。ABCD 四图中,白天晴朗,晚上也晴朗的只有 D,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3 / 5
(2)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石质地面升温快,山林升温慢,石质地面空气受热多膨胀上升,山林
受热少收缩下沉,从而在石质地面和山林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高空相反。所
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3)根据上题的分析,近地面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根据指向标,可知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
是由北向南。其中山林即流入区:气温低、气压高;石质地面即流出区:气温高,气压低。
(4)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不能起增强穿堂风的作用,A 错误;增加湿度会减小和山林之间的温差,会减小
穿堂风的作用,B 错误;影响风力大小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气压差的是温差,石质地面增加房屋前后
温差,可以起到增强穿堂风的作用,C 正确;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无法对增强穿堂风起作用。故
D 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 C。
(5)我国西南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27.【答案】(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或地面辐射)
(2)反射(削弱) 低
(3)京津冀地区秋天多晴朗天气,云层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
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故昼夜温差大。
(4)CD
【解析】(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①来自太阳,应表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来自大
气,其方向与③地面辐射相反,表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或地面辐射)。
(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说
明反射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传给大气的能量少,因此白天气温低一些。
(3)“天高气爽”说明天气晴朗。晴朗的白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增强,气温高;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较快,气温低,所以昼夜温
差较大。
(4)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低,气温低,大气垂
直对流作用较弱,A 错误;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
低,造成地面辐射较弱,B 错误;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C 正确;雾霾天气,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气温低,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夜晚气温
下降慢,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小,D 正确;太阳辐射的波长是由太阳自身条件决定的,雾霾不会影响太阳辐
射的波长,E 错误。故选 CD。
28.【答案】(1)分布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原因是:黄河冲出山口后进入地壳下沉的冲积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
力减弱,促使从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物质以山口为顶点向外沿程逐渐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
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2)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洼灌,只
灌不排等。
【解析】(1)读右图的剖面图,可以看到,冲积扇沉积颗粒物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沉积物厚度自西向东
逐渐变小。因为黄河冲出山口后,地形变得比较平坦,流速逐渐降低,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颗粒大的
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所以颗粒魇沉积在西部、在下面,颗粒小的沉积在东部、
在上面。
(2)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地区位于黄河冲积扇,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该地区春季气温高,
蒸发量大,地下水位较高,不合理灌溉容易导致地下水上升,盐分被带到地表,造成土壤盐碱化。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