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并把握其说明方法。
2.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法指导
1. 课前搜集资料,以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2. 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并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峰峦( ):
一霎( ):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2.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A、卷云和积云都很高,那里的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
B、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
C、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 )
3.指出下列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天上的云,-------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
B、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C、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
4.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A、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
B、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月有阴晴圆缺
蔡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与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充满了幻想。“月有阴晴圆缺”既巧妙地比喻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说明古人对月相早就引起了重视。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月有阴晴圆缺”呢?
这个道理很简单,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请你带个朋友进入暗室,打开一只手电筒固定在台上,你对准手电筒站好,让你的朋友手里拿一只皮球,按照固定地方向绕着你旋转。你自己必须在原地慢慢旋转。当手电筒的光把皮球对着它的部分全照亮时,照不到地方全是黑影。这时由于你在自转,因此,有时皮球照亮的部分整个面向你,有时只能看见一条亮亮的细弯线。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和这个实验一样,手电筒旧像太阳,你好比地球,你的朋友好比月亮。你看到的皮球上被照亮部分的变化,就是月亮的变化。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一个同学在观察日记中这样写道:农历初一前后,月亮躲起来了,怎么看也看不见月亮。过了两天,月亮开始露面了,但弯弯的像个挂帐子的钩子。初五的月亮,变得亮多了,但仍然弯弯的,像把割麦子的镰刀。初七、初八这两天,月亮露出了半个脸儿。十一、十二日,月亮越来越亮,成了大半个圆了。月半时,月亮最圆,好像一个银盘子。第二天晚上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到了十八、十九日,月亮又成了大半圆。二十二、二十三日月亮又像初三那样,只剩下一个细钩了。二十八日以后,月亮又逐渐不见了-----
关于月相的变化,民间很早就有许多有趣的传说。人们说,从前有个裁缝,给月亮做衣服,初二给它量了尺寸,初八做完了,给月亮一试穿,太小了,在重量。这次做的更好了,等到半月时给月亮一试穿,把它吓呆了,月亮变得又大又圆。最后他无可奈何地走了。其实,这里讲的一个月的月相:月底,月亮隐而不见,叫晦;每月初一,地球也看不到月亮,叫朔(这里的月亮叫新月);初七、初八或廿三、廿四日月亮呈半圆球,叫弦;十五的月亮叫望;十六的月亮叫既望。
现在,科学在发展,人们发现月相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它不但影响地球上的潮汐变化,还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总之,随着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月相变化中更深的奥秘一定会在不很久的时间里被人们彻底解开。
(选自《新思路作文突破丛书——新思路说明文突破》)
1. 文章开头引用了苏轼的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第二段中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 第四段中作者引裁缝为月亮做衣服的传说,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有两种,一是公历,一是农历。你知道公历为什么又称阳历,农历为什么又称阴历吗?
5.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赋予了月亮许多好听的名字,你能写出几个来吗?
学后记:
执笔:巴德香 李晓芬
审核:单振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