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06 22: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同步巩固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多选)下面关于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只要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B.超过50dB以上的声音才是噪声
C.物体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声音属于噪声
D.悦耳的轻音乐不会成为噪声
2.(2020 淮安中考)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道路两旁载行道树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
C.机场员工佩戴耳罩 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
3.(2020 黄冈模拟)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大一些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 居住楼房的人们通常选用塑料原料制造的洗脸盆或洗菜盆;有的在搪瓷盆底部的外面敷上一层较厚的软橡胶垫,这样做可以( )
A.使盆更加美观
B.有效增大盆的容积
C.减少因与地面撞击而产生的噪声,以减少对家庭和邻居的影响
D.增强其散热性能
5. 甲、乙两个发声体,第一次由甲发声,仪器测得分贝数是65db;第二次由乙单独发声,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仪器测得分贝数为50d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远 B.乙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远
C.乙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近 D.甲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近
6. 以下事例中,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 D.用超声波倒车报警器探测车后是否有障碍物
7. 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收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画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二、填空题
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噪声。
2.(2020 东台市模拟)学校最近举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地震会产生 (次/超)声波。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 大。有些同学感觉警报声刺耳,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3.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唱腔;③教室里老师的讲课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________。(填序号)人们用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
4.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________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在这里,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的功能。
5.(2020秋 泗洪县期中)张师傅在修理桌子时有敲击声,为了使邻居少受干扰,张师傅想出了三种办法:第一,在敲击的地方垫一块抹布;第二,把自家的门窗关得很严实;第三,嘱咐邻居暂时塞住自己的耳朵.张师傅的办法中,第一种是在 ________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________中减弱噪声,第三种是在 ________减弱噪声。
三、简答
1. 想一想,阻断噪声的传播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从声源处控制噪声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2. 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为什么?
3. 请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共鸣
小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把空热水瓶、空瓶子或空水杯等的口挨近耳朵,会听到“嗡嗡”声。小羽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可是,这些空容器里并没有发声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羽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声学上的一种共鸣现象。可是小羽又有了新的疑问: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共鸣呢?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羽进行了下列实验:
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如图放置,用小锤敲击音叉A,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B在发声。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表明这个音叉在振动。
在音叉A的叉股上套上一个铁架子,改变它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另一个音叉不再振动发声。
可见,当两个发声频率 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 ,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小羽把文中的填空填完整。
(2)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看到,登山队员们在翻越一座座雪山时,总是默默无言地前进,绝对禁止他们大声呼喊,这是为什么呢?
答:原来,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高山上的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的 。如果有一种喊叫声的频率恰好与积雪层的固有频率 ,就会形成 ,积雪层就可能因强烈的振动而崩塌下来.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禁止高声呼喊,就成了登山队员的一条戒律。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D
【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的学习、休息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噪声并不是按照强弱等级分贝来划分的,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从环保的角度悦耳的轻音乐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成为噪声,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A、道路两旁载行道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可以在噪声的接受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限制建筑工地的工作时间是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B
【解析】:A、老师讲话声音大并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B、在周围植树会在噪声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C、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后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到,无法进行学习,不符合题意;D、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不会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C
5.【答案】D
【解析】由于甲的分贝数值比乙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甲距仪器近,二是甲的振幅大;也可能是由于乙离仪器远,或乙的振幅小。
6.【答案】C
【解析】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例子很多:渔民通过向鱼群发出声波探测,可以了解鱼群的大小、利用声纳探测海洋、回声定位,用超声波倒车报警器探测车后是否有障碍物都是超声波传递信息的例子。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是声波传递能量的应用,故ABD不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风暴发出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风暴不会导致电磁波和地磁场的变化,所以B、D不符合题意,风暴不会引起温度突然变化,C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答案】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答案】次;响度;人耳
【解析】(1)许多自然灾害,例如风暴、飓风、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都会发出次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不能感知到;
(2)声音的大小用响度表示,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响度大的原因;
(3)减小噪音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三个渠道进行,用手捂住耳朵当然是在人耳处减小噪音。
3.【答案】①④;分贝(dB)
【解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对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所以①④属于噪声。噪声强弱的等级是分贝(dB)。
4.【答案】声音;信息
【解析】工人敲击铁轨,如果声音异常,则从中获取部件故障的信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5. 【答案】声源;传播途径;人耳
三、简答
1.【答案与解析】阻断噪声的传播可以采取的办法:大量植树、建筑隔音板或隔音墙;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可以采取的办法:对振动物体做减振处理、将噪声声源封闭、在噪声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或装消声器。
2.【答案与解析】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将会发生反射,由于松软积雪中的缝隙很多,声音进入后,很难再反射出来,因此刚下的雪,能很好地吸收声音,所以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周围特别宁静。
3.【答案】(1)相同;振动;(2)振动;相同;共鸣
【解析】实验中“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就说明了要发生共振就要采用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另一个音叉也是振动发出声音的。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若其中有一种频率的声波和积雪层的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鸣,引起雪崩。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