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1) 第4单元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必修1) 第4单元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30 07:57:00

文档简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横亘(ɡèn)  着陆(zhuó)   角落(jiǎo)21世纪教育网
B.前沿(yán) 国度(dù) 翌年(lì)
C.落伍(luò) 开辟(pì) 为期不远(wéi)
D.借鉴(jiàn) 耸入云天(sǒnɡ) 扭转乾坤(qián)
【解析】 B项“翌”应为yì。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辉煌  嬉戏  耸入云天  眉目传情
B.枯竭 忌讳 转瞬即失 活灵活现
C.横亘 伶俐 扭转乾坤 洗耳躬听
D.翌日 引擎 不可逾越 谈笑风声
【解析】 “失”“躬”“声”这几个字形有误的词都是音近词的错误。虽然音近,但意义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的短语(包括成语)里面的词,是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更改。B.失—逝;C.躬—恭;D.声—生。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______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____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④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______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解析】 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的辨析,最关键的是弄明白其意义,然后把它放入上下文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这几个词都是从课文中抽出来的,又换上了相近的词,看同学们能否理解。当然,近义词的区别,有些在字典上是查不到了,需要我们通过运用,通过读优秀作品来揣摩其区别。经常这样做,才能有更深的认识。
【答案】 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选出下文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  )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________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________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________是从零开始。
A.虽然 但是 才    B.即使 然而 几乎
C.尽管 但 几乎 D.即使 但 才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第二句前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排除B、D两项,第三空用“几乎”表述更确切。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D.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解析】 本题考查了引号、分号、书名号、逗号的用法。两个并列的分句,如果分句内部无逗号,分句之间,用逗号即可,如果中间有逗号,则必须用分号隔开。“863计划”是一项计划,不是书籍、报刊名,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B.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C.“神舟”一号实验飞船的准确着陆,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D.搞好党群关系是共产党的一大政策,可是有人等闲视之。
【解析】 “等闲视之”一般情况下用于否定的语境中,D项为肯定句,用错了。
【答案】 D
一、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7.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表面的,真正的研制技术我们一无所知。
8.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再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9.文中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以此衬托中国的航天成就引人注目;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10.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这句话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类文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把“神舟”五号飞船送上太空的是“神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它是为载人飞船量身定做的,是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历时8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假如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转到另一个系统;同时,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其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中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他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布袋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做的,航天员跳进去后用四肢的阻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
另一个就是逃逸系统。为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长征二号F型火箭配备了逃逸系统,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随时启动。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飞后一段时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的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
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故障数据传输到地面,采用地面诊断。俄罗斯的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而没有地面诊断技术。在发射阶段,美国的航天飞船也没有逃逸系统。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美国是在发射30多次,前苏联是在发射100多次以后,经故障诊断才研制成功的。我国在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发中,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严格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除了进行正常的专项考核之外,还对一些结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火箭强度有影响的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然后重新生产,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火箭的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我们却要求产品达到600小时的水平,以确保万无一失。
11.下列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措施的一项是(  )
A.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
B.在发射塔上设计安装了逃逸布袋。
C.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D.配备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词语的理解能力。从全文看,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B项说的“逃逸布袋”是安装在发射塔上的逃逸装置,它既不属于文中说的“双保险”设计,也不属于独有的“两个系统”,因此,它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的措施。
【答案】 B
12.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故障检测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系统可以让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的航天员安然脱险。
B.此系统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监测和报警。
C.此系统由火箭上的自动诊断系统和地面诊断系统两个系统构成。
D.此系统中的地面诊断技术是俄罗斯火箭所没有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项将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误说成是两个系统。
【答案】 C
13.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逃逸系统并不是安装在火箭上的。
B.此系统不能自始至终地发挥功能,其作用时间是有限的。
C.比较前苏联和美国的研制过程而言,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研制还算是顺利的。
D.此系统完全是为航天员的安全配备的,一旦出现意外,它只能挽救航天员的生命。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文句的理解能力。D项说“它只能挽救航天员的生命”,这一说法不符合原文。
【答案】 D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论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二号F型火箭适用于载人飞船,它的研制比长二捆火箭要复杂得多。
B.质量越大,长度越长,系统越复杂,火箭的功能就越强。
C.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安全性系数达到0.997,就是说该火箭发射1 000次,保证有997次成功。
D.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目前可靠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能力。B项文中并没有说越是这样的火箭功能就越强;C项原文只是说安全性能高,并不是说绝对的有多少次;D项少 “国内”,表述不严密。
【答案】 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8题。
回家:闯过死亡关口
①飞上207公里的飞船就进入轨道了。浩淼的太空离地球很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一个可能是飞船失去控制,飞向更远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个可能是飞船的航天员座舱被流星或太空垃圾击穿;第三个可能是飞船上的某个阀门泄漏。1960年5月15日,前苏联首次发射了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1号,飞船姿态控制系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了更高的轨道,1962年9月5日飞船才返回大气层并烧毁。回家和上天,一样充满风险。返回是载人飞船的事故多发段,不少航天员在回家途中死去。
②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的四个摞起来有30厘米厚的大本子上写满了计算公式。他要给飞船安上“眼睛”和“大脑”。他习惯了人们这样和他见面打招呼:“飞船能不能回来?”2001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飞船发生震荡,返回姿态不稳,轨道舱泄压,此时距离飞船的返回只有一个半钟头了。指挥大厅的空气几乎凝固了。陈祖贵拿出可信的数据,说明飞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发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神舟”飞船的落点范围精确到了正负10公里左右,这相当于打靶十环的水平,而俄罗斯的水平是30多公里。
③据说,为了让摄影师拍摄到飞船在火红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导导航专家们特意设计了偏航机动技术。按推算,“神舟”一号的最佳发射窗口时间是上午,那么飞船就会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机动技术,就无需考虑发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当“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时,没有人想到,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
④假如返回座舱发生泄漏,“神舟”五号的控制面板会发出压力报警信号,航天员必须在10分钟内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气管。航天服可连续6个小时保证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在这6个小时内,飞船可以在10个应急着陆场中选择着陆。假如险情十分紧急,飞船可以启动立即返回功能,设计师保证飞船有2个小时的时间,瞧准第一个来得及着陆的地区着陆。假如两台变轨发动机发生故障,另两台会立即补上;假如4台发动机停火,另有8台小发动机,足以让飞船完成自动调姿,顺利返回。假如着陆缓冲发动机不工作,返回舱底部安装的Y高度仪会使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足以让航天员安然着陆。万一发动机不点火,航天员的座椅下部胀环式缓冲器,能够起到“弹簧”的作用。
⑤返回舱里为航天员准备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救生物品:远距离呼救电台、信号枪、闪光标位器、太阳反光镜、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急救药包、蛇伤自救盒、蚊虫驱避剂、食品、饮水、指南针、抗风火柴、防尘太阳镜、引火物、救生船、渔具、驱鲨鱼剂、抗浸防寒飘浮装备、救生手枪、生存刀、救生手册等。
⑥飞船落地后其顶端的闪光灯以每分钟闪动55下的频率发出白色的闪亮,可以连续闪光25小时;假如落在海里,飞船上配备的染色剂会把飞船周围的海域染成绿色荧光区,便于飞机搜索。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舟五号返回技术安全可靠。
16.第②段中写飞船专家陈祖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最权威的最关键的人物,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
17.选出第②段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中的一处,并说明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眼睛”、“大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神舟五号”飞船运行的返回技术的极其精确。
18.“科学知识与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这里的“科学”是指什么?“浪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科学”是“偏航机动技术”;“浪漫”是指“‘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
19.从下面这则关于神七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概括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下午4点59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
下午1点33分,神舟七号返回舱门关闭,航天员出舱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开始。
4点34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
4点39分,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4点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了。
4点59分,翟志刚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39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今天,翟志刚同样在太空中迈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字)
【答案】 (示例)论点:翟志刚一小步,中华民族一大步
论据:2008年9月27日下午,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行走20分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
20.神七飞天,太空揽月。从嫦娥奔月的遐想,到今日的神七飞天,中国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如果你是神七的一名宇航员,升上太空后,你出舱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嫦娥,我来了!”浪漫、唯美、欣喜。古老的传说变为现实,梦想得以实现。
(2)“感觉真好”。道出亿万人民的心里话。朴实,低调,有人情味。
21.为下面的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40字)
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大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运行。但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行,亮度仅为后者的1/100。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该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欧洲科学家最近表示,他们相信自己第一次拍到了另一个“太阳系”的行星照片。
22.当“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面图像,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面对中国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读后感。
课件44张PPT。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放飞中国心,梦圆九天外。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终于亲眼目睹了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飞天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篇新闻来了解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橘红(  ) 苛刻(  )  轨道(  )
借鉴(  ) 催化剂(  ) 配置(  )
2.多音字
(  )横亘 (  )蛮横 
(  )运载 (  )记载  
(  )提供 (  )供职
(  )场院 (  )场地  
解(  )解决 (  )押解 (  )解数二、字形辨认
 九xiāo(  ) 元xiāo(  )  
yì(  )年 cuì(  )绿   
边jiānɡ(  ) jiānɡ(  )绳
开pì(  ) 偏pì(  )
dàn(  )生 xián(  )水
bō(  )打 bá(  )高三、词语辨析
1.树立·竖立
辨析:“树立”多用于褒义,对象多是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侧重指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物体直立起来。“竖立”是中性词,对象都是具体的。
例句:在大灾大难面前,英勇的武警战士为我们________了榜样,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在人民群众心理________起一块不倒的丰碑。 2.制定·制订
辨析:“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制订”指创制拟定,多强调行为的过程。
例句:2009年3月7日,在新华网上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日本政府在2004年________了航天开发基本战略,但是近日又决定改变暂时不________独立载人航天计划的现行战略。 3.披露·透露
辨析:“披露”指发表、公布。“透露”指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
例句:上周,搜狐体育率先________了王宝山遭元老团否决的消息,并追踪报道了殷铁生成为新任主帅的消息,据知情人士________:“在主帅的问题上,足协反复的可能性并不大了,如果顺利的话,周三就该批复了。”四、熟语积累
1.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扭转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期不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校对】
一、1.jú kē ɡuǐ jiàn jì zhì 2.hénɡ/hènɡ zài/zǎi ɡōnɡ/ɡònɡ chánɡ/chǎnɡ jiě/jiè/xiè
二、霄/宵 翌/翠 疆/缰 辟/僻 诞/涎 拨/拔
三、1.树立 竖立 2.制定 制订 3.披露 透露
四、1.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2.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3.比喻彻底改变原有的状况或局面。4.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5.离预定的期限不会很久,指不要很长时间。 一、作者简介
贾永,曹智,白瑞雪,__________记者。继通讯《________________》之后,三人又合写了通讯《托举神舟飞天的无形助推器》。二、典句品悟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解析: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扭转乾坤的誓言。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是中华民族最困难、最黑暗的50年,国内物资严重贫乏,战争已经让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在建国不足九年的时间提出搞人造卫星,这是令人惊叹的胆识,也是自信心的充分体现。有自信心,有目标,再经过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果然在1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任何困难面前,只要有目标,有决心,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三、背景寻踪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寻常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本文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着重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航程。
【自主校对】
新华社 飞向太空的航程 , 一、文脉梳理飞向太空的航程(一)导语:“神舟”五号顺利升空(1~3自然段)
(二)主体:
载人历史航
程(4~26自
然段)1.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人造卫星的探索研究二、意旨探微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2.20世纪70年代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3.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对载人航天的催化
4.“神舟”一至四号顺利升空
(三)结尾:“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民族飞天梦圆(27~30自然段)一、难点探究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思路指引】 抓住“航程”一词,剖析隐含意义。
【探究参考】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2.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什么独到之处?
【思路指引】 需要把握新闻的结构知识。
【探究参考】 一般新闻包括导语和主体两部分,而这篇新闻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这正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将发射活动作为重点来写,文中“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自出机杼,富有创意。3.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刻板,让人感到乏味。而这篇新闻则摆脱了俗套,很有特色。本文有哪些特色?
【思路指引】 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参考】 ①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揽月”等名句。使文章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轻松,让读者多了一份遐思。②文中有许多诗化的语言,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面对天疆的呼唤……”“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些句子洋溢着散文与诗的美好气息,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如“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读了这些句子,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彷佛置身于发射现场,唤起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二、细节揣摩
1.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第5段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怎能“落伍”?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细读18~21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答: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艰辛。尽管飞天路上困难重重,但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样作者就委婉地赞扬了那些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们。3.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请你找出几例,分析其作用。
答:(1)深化主旨,揭示本质。“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
(2)激发读者的感情。“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唤起大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三、观点争鸣
欧阳老师: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凌宇: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文章主要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返回等内容就行了,没有必要叙述中国的航天史。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苏雯: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碧莲: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飞船的征程: 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飞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代的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2.文学色彩浓郁,描写生动,整散结合,富有韵味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潮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也有类似的充满感情的句子,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沧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起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 通讯文体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像”,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科学名言辑录
1.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
2.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法布尔)
3.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4.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巴甫洛夫)
5.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6.如果你具有专注的热情,你一定能在科学领域中孕育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
7.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8.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时,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 (富兰克林)
9.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10.“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教材视点
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多达数十次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5次飞行中。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成功冲出了大气层,这个代表着我国载人飞天梦想成真的时刻,牵动着亿万人心,随后杨利伟在人们的牵挂中踏着晨光平安归来。这一航天计划的成功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声望,中国探索宇宙空间的航天能力引起世界航天大国的关注,同时宣告中国正式加入航天俱乐部。【适用话题】 “现实”“成功与代价”“信心与成功”等相关的话题。
【精彩运用】 (1)2003年10月16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返航了。航天员杨利伟绕行地球14周,圆了华夏子孙千年的飞天梦。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之旅”,杨利伟迈出返回舱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不错,这是杨利伟“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他和全部的科研人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曙光,看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2)古往今来,这意气一直出现在我们身边,从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二人升空,中国的意气让世界为之叹服。平凡者的生命中,也有太多人太多事因意气洋溢而让我们感动:从生命的谷底登上艺术高峰的邰丽华,一个人、一匹马送信的邮递员王顺友,用瘦弱的肩膀担起家庭重担、抚养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的洪战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时时体现着伟大的意气。圆梦奔月
□ 李 莉
千百年以前,敦煌莫高窟里精美绝伦的壁画告诉我们,飞天之梦,自古有之。
衣襟飘曳,翔于凌霄,风姿绰约,灵动俊秀,给了我们那个时代的梦境。是追逐,是向往,是渴望,是对不预期的梦想的期待,是对不可知的目标的构想。今天,这个梦想如愿以偿。嫦娥奔月,那个鲜活了几千年的美丽传说,在今天新一代航天专家的努力下,终于变成现实。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11月5日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月点200公里的椭圆环月轨道,正式投入月球环抱,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至此,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梦想与牵挂的“嫦娥”一号卫星,已经在太空中飞行了约280个小时,飞行的路程累计已近200万公里。千万里的追寻只为圆梦这一刻!我们与神秘的广寒宫竟离得如此之近,月球上留下了中国的印记。中国国家航天局发言人裴照宇说:从发射到实现绕月,“嫦娥”一号卫星的表现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实现绕月飞行,标志着绕月探测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正式开始了深空探测新时代。为了一个飞天梦想,中国人世世代代,不舍追求。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中国进入航天时代,到“863计划”,载人飞船起步;从“长征”系列,激流勇进,再到“神舟”系列,最后一步步向载人飞船靠拢,这条探月之路,跋涉得辛苦,却也值得。 因为探测月球之奥秘,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苏联、美国开展了大量的月球探测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欧空局也都实施了月球探测计划。 中国的月球探测活动虽然起步较晚,可是事实证明,我们并不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定能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活动的顺利进行。
打开月亮之门,共同利用月球资源,共同地探索宇宙,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与所有国家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是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之举。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之间已经三十多年了。 回首历史,重温经典,我们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我们一起期待。
当月朗星稀,天高气爽,你把酒对酌、玩风咏月的时候;当你在梨花院落、柳絮池塘花前月下的时候,是否会有种感觉,那个曾经不可接近的当空朗照的月亮,突然就变得更温柔、更熟悉了。打开月亮之门,共同利用月球资源,共同地探索宇宙,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与所有国家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是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之举。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