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时评两篇 课件(2份)(粤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时评两篇 课件(2份)(粤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12 19:46:23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十九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波茨坦市近郊盖了一座豪华的行宫。但他发现行宫不远处的一间磨坊十分碍眼。威廉一世皇帝命令下属拿金币去买下这座磨坊,然后将它拆掉。可是磨坊主说祖宗留下的产业绝不能卖。
威廉一世生气了,派出自己的宫廷卫队把房子强行给拆了。磨坊主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整个欧洲都惊动了。不久,法院作出判决,皇帝败诉,而且必须“恢复原状”。于是,威廉一世只得派人把已拆毁的磨坊重新建了起来。
几十年后,磨坊主去世了。他的儿子因为经济拮据,准备将磨坊出售给即位的威廉二世。但威廉二世却给磨坊主的儿子六千马克,并亲笔写了信,嘱咐他这磨坊是德意志国家的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纪念,要求把这磨坊世世代代传下去。
后来这个地方成了德国的一处旅游胜地,世界各地来此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皇帝与磨坊主
哲理小品文
一、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列提纲:
1、作者针对什么社会现象,发现了 什么话题?
2、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分析的?用了哪些事例?
3、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一、初步阅读,理清思路
一.概述时事,引出话题
二.分析论证
分析“不”的原因
揭示反面现象的本质与思想根源
阐述法律原则
三.归结论点,揭示本质意义:
国奥委员事例
英王的事例
车队与红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精读揣摩
1、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写得很深刻独到,
震撼人心?品析一下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从分析问题、讲道理和运用事例来看:
哪些分析很深刻?为什么?
论证手法上有什么有无精彩之处?
如果不用这两则事例,或改成“小学生最
守交通规则”之类的事例好不好?
2、请总结:写好时评有哪些 要诀?
三、写好时评的 要诀:
深入分析其原因
分析揭示其本质
分析揭示其根源或心理
用精当的事例佐证
--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要诀
四、对照要诀,找一找下面的文章是 否具备这些特征?请具体指出来。
1、下一篇时评《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2、张老师发表过的时评----
公园
--《武汉晚报》(头版)
五、学习并运用此方法
1、你能从别的角度再作一点分析吗?
--比如,从代表们主动拒绝特权,你
还可以洞察出点什么?……
2.你能够用另外的同样精当的事例来替换
或增补两文中的事例吗?〔或插进一个反
面事例〕
立法先要守法
人民代表的政治素养出现可喜的提升
平民风范更现代表们的人民性
民主意识是现代中国人必备素养
……
◆你能从别的角度再作一点分析吗?
--比如,从代表们主动拒绝特权,你
还可以洞察出点什么?……
分析示范:
1、2001年10月31日,宁夏吴忠市副市长王明忠带领35人下乡检查工作。检查组分乘8辆小车,警车开道,浩浩荡荡。经过一座桥时,一个骑车回家的初一女生王萍为躲避车队不慎落水,因在场人员无一下水救助,王萍溺水死亡 。
参考事例
1、 英国的、荷兰的女王车队出行都没警车开道,遇到公交车一样避让,和普通人没两样。英国女王到澳大利亚访问,还主动避让小学生队伍。
2、 培根曾担任过英国的首席大法官, 但最终因涉嫌徇情枉法而受到英国议会的审问,他却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可以毫不愧疚地讲,我可以算是本世纪以来最为清正廉洁的一名法官,但议会对我的此次审判也是本世纪最为公正的一次审判。
参考事例
1、到风景区拍电影,能给观众以精美的
视觉享受,也能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但
《英雄》《无极》的拍摄都给风景区带来
了很大环境破坏。 《无极》剧组还砍伐
移植珍稀花木来造景,风景毁容,垃圾遍地…… 对此,你有何评论?
想一想,试一试 :
深入分析其原因
分析揭示其本质
分析揭示其根源或心理
用精当的事例佐证
注意:
深入分析示范:
原因:重利益,轻责任。法制监管不力。
本质:公德意识淡薄;道德文化法律素质低下;只有商业目的,只求利益最大化,背离艺术宗旨,亵渎艺术……
根源:艺术商业化带来的道德沦丧……
景区管理不作为,唯利是图……
事例:
1、英特尔公司成都开厂,首先进行环境
影响评估,要求“小鸟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2、美摄影记者拍了“鹰眼注视下的濒死非洲难童”,摄而救助不力,受到全球谴责
网评示范:
而作为名导演,以及背后具有国企背景的投资方,根本没有把环境的保护当回事,甚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一切都是可以用钱来摆平,这点可以从他们事后“我们给了钱的”说法上得到验证;更令人可悲的是,管辖天池的当地政府不仅没有对剧组的肆意破坏给予任何阻拦,反而是笑脸相迎、乐见其成,给剧组豁然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甚至事后还为剧组诡辩。
最终效应就是一个真实无比的“大片恶习+大腕失德+大门洞开”模式。
一个对大自然如此冷漠摧残的群体,他们的内心是一幅怎样的世界?
网评示范:
们不禁倍感惊讶:原本是高尚美好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踏者、环境的破坏者。电影屡屡破坏环境,是由电影生产、市场开发、电影人素质以及社会倾向等综合作用而成的,最核心的三条就是盲目追求大场面的大片恶习,名导、名制片等电影界少数所谓大腕的素质低下,成了糟蹋环境的‘黑手’,更是一些电影成为‘垃圾生产线’的背后推动力。”
拿下了奥斯卡,那对我们民族也未见得是件好事,因为银幕上的灿烂并没有代表中国电影、民众本身的绿色、文明和美丽。
的哥送产妇闯红灯面临处罚
12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北京出租车司机高海军开着空车在陶然亭桥附近,当路过东庄小区时,看见一名年轻男子很着急地向他招手。男子身边的女子穿紫色睡衣,肚子挺得很高。原来,该男子的妻子马上要生产了,急着去医院。
  高海军载着两人直奔附近的右安门医院,到了却得知没有产房。高海军又载着两人迅速赶往友谊医院。孕妇在车上不停喊疼,越喊声越大。高海军非常着急。一路上,他连闯了几次红灯。目前,他面临着交通处罚。
这则新闻引起你哪些思考?请选一个角度谈一谈。
想一想,试一试〔自选作业1〕

人民网:的哥送产妇闯红灯不该罚
对的哥照章处罚,交通队的确是有权这样做,但既体现不了法的人性一面和人文关怀,又违背了人们公认的“公”情(理),还将造成这样一个后果。这就是,无论你是什么紧急情况,的哥等都得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你有生命之虞,也不关我的事。这就少了些和谐,多了些冷漠。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窃以为,对这类事情的最好处理办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只要的哥有充分证据证明他是送产妇才闯红灯的,可酌情从轻或不予处罚,但要对其批评教育,把理说透。这样,既不会助长闯红灯的风气,也会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爱心。“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为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和谐与温暖贡献一份力量。
京华时报:闯红灯应受罚 制度须被尊重
有人可能会担心,对为救人而闯红灯的的哥进行处罚,会不会导致以后没有司机愿意救人?笔者认为不会。只要司机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相信在遇到类似情况后照样会去闯红灯救人,但只要他(她)是一个有法治观念的人,就应该认同交通部门的处罚。只有人人都保持一份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因此,我们不该为救人的哥被罚而耿耿于怀。当然,对的哥的义举也不能漠然置之,相关部门应对他进行奖励。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依然可能遇上诸如的哥为救人闯红灯之类的制度与人性的冲突,我们仍然要对法律的制度保持尊重和敬畏,这是法治社会走向健全的基础。
六 〔作业2〕、学习并运用此方法
1、请帮老师修改文章:
● 增加精当的事例
● 进一步深入分析
● 增加分析角度……(共17张PPT)
时评是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
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
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 风气,则包括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
时评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社会的舆论生态。人们通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民间的声音日益壮大。
语文网中网 www.
车队

红灯
思考:
消息2:根新华社3月1日的消息: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
消息1:据《北京娱乐信报》7月29日报道:近日,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该项研究在分析社会地位变迁时,十分注重家族影响,称:“1978年后,国家干部录用过程中对‘学历’的强调使干部直接将自己的子女安排进国家机关的概率得以降低 ……”
小组讨论,对此发表评论。
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阅读文章,说说文章关注的是什么社会现象,理出作者的思路。
摆现象:“两会”车队不再一路绿灯。(1)
分析论证
惯例现象:车队扰民(2—3)
挖掘根源:特权思想(4)
摆事实:用詹姆士一世的例子说明法律高于一切(5)
结尾亮出观点:
法规面前无特权(6)
车队与红灯
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子。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提示:1、题目为“车队与红灯”——车队指什么车队,它与红灯怎样联系在一 起?
2、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
观点一:
本来,“两会”召开是国家大事,为保障“两会”的顺利进行,“两会”车辆由警车开道赴会,这没什么不对的。以前的那种处理方式,保障会议的顺利进行,应该说是很有效率的。
观点二:
警车开道闯红灯之类的特权,人为地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误解和隔阂,代表有超出代表之外的特权享受,人民则有理由怀疑代表的忠实。代表是代表人民开会,人民并没有给代表可以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之类的特权。
结合文章论述,你更加倾向于认同哪一种观点?并说说你自己的理由。
中秋节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们吃的月饼一般是自己花钱去商店买的吗?
吃月饼的时候,同学们最在乎的是什么?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小小的月饼承载了人们的向往,寄托了人们深深的祝福!
自读文章,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针对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
中心论点:
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现象: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味儿变了
月饼由“简单、纯朴”——“眼花缭乱”“匪夷所思”
如月饼包装花样繁多——形式大于内容
月饼“大旅行”
礼品化、高档化
分析论证:
月饼变味儿
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引出一个问题: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
不符合国情,不符合民意
消费要讲文明:
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反面)
要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正面)
回应文章开头,并根据前面的现象和论证提出号召:
两个务必: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文章结尾:
讨论: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写时评?
1、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行原发性的生活思考,敏锐地捕捉话题;
2、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要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要准备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3、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读者读的时候能够理出一个明确的框架。
生活时评:月饼包装该"瘦身"了
据报道,广东某月饼生产商生产的月饼,其包装成本高达1000多元,超过了总成本的一半。
  无论从科学发展观还是从买月饼顾客本身得到的实惠来看,月饼包装都该“瘦身”了。其实,无论月饼生产商把包装做得如何精美,但若只做“面子”,不做“里子”的工作,恐怕最终还是要丧失市场、丢掉顾客的。毕竟,月饼是用来吃的。古人有个“买椟还珠”的
故事,说的是买珠的人愚蠢,不识珠宝比包装精美的盒子名贵。然而,放到今天,“买椟还珠”这种蠢事倒显得不那么可笑了,不知月饼厂家和看包装买月饼的顾客对此有何感想?(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