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物质转化的规律(1)
一、知识要点
1.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S+ O2 SO2 C+ O2CO2
C+2S CS2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如:CO2+H2O=H2CO3
O2 H2O
(3)规律:非金属单质 非金属氧化物 酸
2.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非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如:
Fe+S FeS
2Fe+3C122FeCl3
3Fe+2O2Fe3O4
(2)金属氧化物+水→碱。如:
CaO+H2O=Ca(OH) 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BaO+H2O=Ba(OH) 2
O2 H2O
(3)规律: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
二、重要提示
1.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可溶于水,生成对应的酸;可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少数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硅)不能跟水反应;也有少数非金属氧化物不跟碱反应,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
2.一般情况下,仅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氢氧化钡、氢氧化钙)可由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化合生成。
科学广场
为什么铜器时代要比铁器时代早
在宇宙大爆炸中,元素诞生了。迄今为止,科学家在地球上找到了93种元素,其中金属元素占五分之四。然而,除金(Au)等极少数金属元素能以单质存在于自然界外,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逃脱不了被氧化的命运,从而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使用铜器、铁器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冶炼铜、铁的技术,即运用还原剂(如碳等)还原金属化合物获取单质铜、铁。由于铁比铜的金属活泼性强,决定了冶炼铁比冶炼铜更难,生产技术要求更高。因此,我们的祖先获取铜比铁的年代要早,尽管自然界中铁的含量比铜丰富。
同理,自然界中铝的含量居金属元素之首,由于其活泼性很强,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利用。目前,人类能得到几乎所有的金属单质,使其在多种领域中大显身手。
解题指导
【例题】下列物质间转化,不可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
A.CaCO3→CaO B.K2CO3→KCl
C.CuO→Cu(OH)2 D.C→CO2
【解析】CaCO3高温煅烧即可得到CaO,K2CO3可与盐酸反应生成KCl,C在O2中燃烧就可以得到CO2。可溶性碱可由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化合生成,不溶性的碱可以分解产生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Cu(OH)2是不溶性的碱,可以分解产生CuO和H2O,而不能由CuO和H2O化合生成。
【答案】C
同步训练 A组
1.非金属单质转化为氧化物的常用方法是 ( )
A.与氧气反应
B.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与酸反应
D.与碱反应
2.《美国化学会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和钠在一定条件下制得金刚石,其化学
470℃
方程式为3CO2+4Na 2X+C(金刚石)。则X的化学式为 ( )
80 MPa
A.Na2O2 B.Na2CO3 C.Na2O D.Na4C2O6
3.多数食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得潮湿,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腐败。以前多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CaO粉末,使食品保持干燥。现在则改为在食品中放人一小包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中),铁粉吸收水分和氧气变成铁锈,从而保存食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两种干燥剂袋上都要有明显的“勿食”字样
B.CaO干燥剂保存食品的效果比铁粉干燥剂好
C.铁粉干燥剂能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D.生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4.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伴随颜色变化。下列现象中,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引起颜色变化的是 ( )
A.切开的苹果变成咖啡色
B.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银白色的铁钉变成红棕色
D.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
5.把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的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全部 混合物呈红热状态,冷却后得到黑色的固体化合物——硫化亚铁。
(1)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怎样可以证实反应中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
6.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问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
(2)在物质的分类中,CO属于 。(填字母)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从图中任选一种物质,说出它的一种用途。 。
(4)写出图中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7.已知A、B、C、D、E、F六种物质是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A、B是单质,C、D、E都是氧化物。A、B、C转化为F的过程较为复杂,F的成分也较复杂,其主要成分是一种红色的固体。请根据如图所示各物质问的转化关系完成下列各题。(题中除反应条件未给出外,反廊物和产物均已给出。
(1)写出F中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
(2)写出下列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E→B+C: ;
A+B→D: 。
同步训练 B组
8.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
A.CO2→CaCO3 B.C→H2CO3
C.ZnSO4→CuSO4 D.Ca(OH)2→CaO
9.氯气和氧气一样,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甲烷和充足的氯气反应,预测其产物是 ( )
A.C和HCl B.CCl4和HCl
C.CCl3和HCl D.CCl4和H2
10.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仅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水八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例:①C+O 2CO2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1)
1.A 2.B 3.B 4.B 5.(1)Fe+SFeS (2)反应后的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6.(1)CO2 (2)D (3)CO可作燃料(合理均可) (4)C+O2CO2 (合理均可)
7.(1)Fe2O3 (2)2H2O2 MnO2 2H2O+O2↑3Fe+2O2Fe3O4 8.A 9.B[解析:类比甲烷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是CO2和H2O,则甲烷与氯气反应的产物是CCl4和HCl。] 10.②CO2+H2O=H2CO2 ③Fe+2HCl=FeCl2+H2↑ ④CaO+2HCl=CaCl2+H2O ⑤Ca(OH) 2+2HCl=CaCl2+2H2O ⑥CaO+H2O=Ca(OH) 2 ⑦3Fe+2O2Fe3O4
2.2物质转化的规律(2)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金属单质。
2.用作还原剂的物质:碳(C)、一氧化碳(CO)和氢气(H 2)。
(1)木炭还原氧化铜
C+2CuOCO 2↑+2Cu
现象: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色,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氢气还原氧化铜
H 2+CuOH 2O+Cu
现象: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操作注意事项:H2在通入之前要先检验纯度。实验开始时需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目的是赶走试管中残留的空气,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导致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操作顺口溜:先通氢,再点灯;先撤灯,再停氢)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CO+Fe2O33CO2+2Fe
现象:红色的铁锈变黑,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时应该先通一会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污染大气,应对着火焰烧掉。
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作还原剂。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可作氧化剂。如CuO、Fe2O3等。
4.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
(1)根据混合物的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刨的质量:
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纯度
(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出其中某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组成元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
(3)求工业产品中含杂质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纯净物质量/纯度
二、重要提示
1.自然界中仅有少量金属以单质形式存在,大多数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金属冶炼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元素。
2.碳、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常见的还原剂,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遇到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一氧化碳还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进行尾气处理。
科学广场
我国古代的炼铜技术
我国古代的炼铜技术有火法和水法(又称湿法)两种。火法炼铜显然更早,在最早的火法炼铜中,用来炼铜的矿石为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CO 3·Cu(OH) 2]之类的氧化矿,以木炭为燃料和还原剂。其原理是CuCO3·Cu(OH)2 2CuO+CO2↑+H2O,CuO+C Cu+CO↑,C+2CuO2Cu+CO2↑,CuO+COCu+CO2。主要工艺是煅烧冶炼。
湿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其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浸铜,就是把铁放在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二是收集,即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铸造。宋代对该法中浸铜时间的控制,已有比较明确的了解,知道胆水越浓,浸铜时间越短。可以说在宋代已经有了从浸铜方式、取铜方法到浸铜时间的控制等一套比较完善的工艺。
古代的湿法炼铜与火法炼铜相比具有如下优越性:一是选用的铜矿更广泛;二是所制得铜的纯度和品质有所提高;三是生产环境得到改善,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在常温下就可提取铜,只要有胆水的地方,都可应用这种方法生产铜。此后,火法炼铜与湿法炼铜并存直至现在。
同步训练 A组
【例题】某校科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究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 2O 3)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他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时,在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图2—1中,设计第②个酒精灯的目的是 。实验时应先点燃第 个酒精灯。
(4)图2—2与图2—1相比,它的主要优点是 。
【解析】由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所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过程中的尾气含有未反应完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所以设计第②个酒精灯,实验时也应先点燃第②个酒精灯;两图比较,图2—2省去了第②个酒精灯,既节约了酒精,又巧妙利用了未反应的CO燃烧放出的热量。
【答案】(1)Fe2O3+3CO2Fe+3CO2 (2)变浑浊、有气泡 (3)除去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空气② (4)节省能源(或充分利用未反应的CO燃烧放出的热量)
同步训练 A组
1.氢气、一氧化碳、炭粉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属于置换反应 B.都有红色物质(铜)生成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 D.反应中三者都作还原剂
2.下列反应中一氧化碳不是还原剂的是 ( )
A.CuO+COCu+CO2
B.CO2+C2CO
C.Fe3O4+4CO 3Fe+4CO2
D.Fe2O3+3CO 2Fe+3CO2
3.在如图所示装置中通入X气体,并在管口P处点燃,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可能是( )
A.H 2 B.CO C.CO 2 D.O 2
4.某铁矿石中铁元素均以Fe2O3的形式存在,若该铁矿石中含铁元素35%,则该铁矿石中含Fe2O3的质量分数为 ( )
A.35% B.70% C.50% D.100%
5.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N2、CO2和水蒸气,把该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烧碱溶液、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6.在实验室里,可以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得铁。
(1)A处玻璃管内所发生高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
(3)待四氧化三铁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A处,在断开A、B之前应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A处玻璃管冷却。若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则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
7.如图甲是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木炭和氧化铁反应的实验装置。
(1)上述两个实验中,氢气和木炭表现出的相同化学性质是 性。
(2)实验步骤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例如甲实验中,反应前必须先通氢气后点燃酒精灯,否则易发生 ;反应结束后必须先后 ,否则生成的红色的铜会变成黑色。
(3)某同学正确操作完成乙实验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粉末全部变为黑色。取少量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振荡,但她惊讶地发现黑色粉末没有溶解,试管中也未产生预期的气泡,这说明该反应并没有生成 。
(4)该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信息
如下表所示。
铁的氧化
物化学式
Fe2O3
Fe3O4
FeO
颜色
红
黑
黑
化学性质
可溶于酸
常温下不溶于稀酸
可溶于酸
根据以上信息,试写出乙实验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分析后,该同学试着提高反应温度,实验出现了预期的现象。
同步训练 B组
8.画上的白色含铅颜料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为黑色的硫化铅(PbS),使其恢复白色的方法是蘸涂双氧水(H2O2)。已知发生了如下反应:PbS+4H2O2=PbSO4+4H2O,其中作为还原剂的是( )
A.PbS B.H2O2 C PbSO4 D.H2O
9.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提出了以下猜想:
a.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
b.气体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
c.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1)如果猜想a成立,写出气体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果猜想b成立,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装置(铁架台已略去),通过实验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气体产物的成分为 。
(4)有同学提出:从简约装置、节约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甲图装置可进行改进,去掉A、B、C装置,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同样可以探究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
请你写出其实验操作过程(写出操作步骤,不需要写出现象和结论)
。
10.为了测定某些磁铁矿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同学根据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原理,分别利用两种方法测定了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已知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假设磁铁矿中的杂质不参加Fe3O4+4CO3Fe+4CO2。请计算回答(最终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甲组同学取该磁铁矿样品10克,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5.5克。根据甲组同学的实验数据,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乙组同学取该磁铁矿样品10克,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为8克。根据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2)
1.A 2.B 3.B 4.C 5.N2 6.(1) Fe3O4+4CO3Fe+4CO2 (2)石灰水变浑浊点燃多余的一氧化碳,避免污染空气 (3)石灰水回流至A处玻璃管中,导致玻璃管炸裂 7.(1)还原 (2)爆炸撤酒精灯停止通氢气 (3)Fe (4)C+6Fe2O34Fe3O4+CO2↑ 8.A 9.(1)CO2+Ca(OH) 2=CaCO3↓+H2O (2)C+CuOCu+CO↑ (3)CO2和CO (4)先通入气体产物,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然后加热,再观察黑色粉末是否变成红色[解析: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中含有CO2气体,C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产物中的CO2都已经被NaOH溶液吸收,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还原CuO生成CO2气体,故气体产物的成分为CO2和CO。若只用D、E装置检验产物成分,可根据加热前后通入气体产物的不同现象来判断。] 10. (1)72.5% (2)72.5%
2.2物质转化的规律(3)
学习指要
知识要点
1.鸡蛋外壳与稀盐酸的反应
CaCO 3+2HCl=CaCl 2+CO2↑+H 2O
现象:一会儿下沉,一会儿又上浮,不断地上下沉浮。
2.物质转化的规律(如图2—3)
(1)两条纵线
①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如Ca→CaO→Ca(OH) 2→CaCO3
②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如C→CO2→H2CO3→Na2CO3
(2)四条横线
①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如2Na+C122NaCl
②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如Na2O+CO2=Na2CO3
③酸+碱→盐+水,如HCl+NaOH=NaCl+H2O
④盐+盐→新盐+新盐,如NaCl+AgNO3=AgCl↓+NaNO3
(3)四条交叉线
①金属氧化物+酸→盐+水,如Fe2O3+6HCl=2FeCl3+3H2O
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如SO2+2NaOH=Na 2SO3+H2O
③酸+盐→新酸+新盐,如H 2SO 4+BaCl 2=2HCl+BaSO4↓
④碱+盐一新碱+新盐,如3NaOH+FeCl 3=Fe(OH)3↓+3NaCl
(4)两条弯线
①金属+盐→新金属+新盐,如Fe+CuSO4=FeSO4+Cu
②金属+酸→盐+氢气,如Fe+2HCl=FeCl 2+H2↑
(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才可以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二、重要提示
1.从物质转化的规律图可以得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制取某类物质的可能方法。
2.盐跟金属的反应,要求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的,反应的金属比所生成的金属要活泼,由于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泼能够跟水发生反应的金属(如钾、钙、钠等)不符合要求。
3.盐与盐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除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或沉淀)外,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
科学广场
松花蛋的制作原理
松花蛋又称皮蛋,它不仅味道可口、营养丰富,而且其表面的朵朵“松花”特别诱人。据说,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发明出将鲜蛋加工成松花蛋的方法了。
制作松花蛋的关键是配制包在鲜蛋外面的料灰。如果按100只鸭蛋(或鸡蛋)计算,所需的配料是:纯碱(即苏打)115克,食盐l50克,生石灰400克,柴草灰1350克,开水2100克。具体配制与制作方法是先将纯碱和食盐放人小瓷缸中,冲人开水,待两者充分溶解后,再分批加入生石灰和柴草灰,当生石灰全部“化”开时,料灰就配制好了。最后,把料灰(适当加入一些稻壳或麦糠)均匀地涂在鲜蛋上,经过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一个个变成茶色胶冻状而又有一朵朵美丽“松花”的松花蛋即可供人享用了。
在鲜蛋变成松花蛋的过程中,包含着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它遇水后就会转化成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 2O=Ca(OH) 2;然后,氢氧化钙与纯碱在溶液中相互反应:Ca(OH) 2+Na2CO3=CaCO3↓+2NaOH,同时,草木灰里的可溶性成分(主要是碳酸钾)也与氢氧化钙相互反应:Ca(OH) 2+K2CO3=CaCO3↓+2KOH。
上述两个反应都生成了具有强烈腐蚀性的苛性碱——NaOH和KOH,这两种强碱渐渐地透过蛋竟使蛋白质凝固,并杀死会导致鲜蛋腐败的各种细菌,同时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一部分蛋白质发生分解,这些分解物从蛋白质中结晶出来,就形成了一朵朵“松花”。
解题指导
【例l】 图2—4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可表示铁、稀硫酸、烧碱溶液、硫酸铜溶液间的反应关系,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反应类型是 。
(2)B处发生反应的类型是 。
(3)D处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与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铁与硫酸铜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烧碱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现象是出现蓝色沉淀。
【答案】(1)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2)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 (3)产生蓝色沉淀
【例2】设计用铜泥(含杂质的铜)来制取氧化铜的实验方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铜泥中的主要成分是铜屑,还含有其他杂质。用铜泥制取氧化铜,必须用化学方法将杂质分离除去。
第一步:灼烧铜泥,使杂质(有机物)分解除去,Cu转化为CuO,经洗涤、过滤分离出CuO(其他少量金属被氧化)。2Cu+O22CuO
第二步:用稀硫酸溶解CuO,结晶分离出CuSO4·5H2O(其他少量金属氧化物溶解后,不会结晶出来)。CuO+H2SO4=CuSO4+H2O
第三步:把CuSO4·5H2O溶于水,用NaOH与CuSO4反应,得到Cu(OH)2。
CuSO4+2NaOH=Cu(OH) 2↓+Na2SO4
第四步:灼烧Cu(OH) 2得到CuO。Cu((OH) 2CuO+H2O
【答案】见解析
同步训练 A组
1.如图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HCl +NaOH △
2.有如下化学反应过程:X Y Z X。其中X代表的物质是 ( )
A.Cu B.AgNO3 C.Na2O D.Fe2O3
3.在稀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是 ( )
A.CaCO3固体 B.AgNO3溶液
C.KOH溶液 D.生石灰
4.如图表示了初中科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反应①可制得烧碱
B.圈I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C.利用反应②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5.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四种制备物质的实验方案,其中不能实现的是 ( )
A .Fe2O3 Fe2(SO4)3 Fe(OH)3
B.CuO CuCl2溶液 Cu
C.Fe Fe2O3 Fe2(SO4) 3溶液
D.CaCO3 CO2 Na2CO3溶液
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经实验得到下表,请完成相关内容。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①将少许白色粉末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A
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
②在A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过滤得滤液C
③在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④在滤液C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
7.查阅资料可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 同学为了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 。
(2)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完整,还需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属于钙盐,方法是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 。
A.Na2CO3溶液 B.AgNO3溶液
C.NaCl溶液 D.Ca(OH) 2溶液
(3)鸡蛋壳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8.如果以碳酸钙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可设计如下反应过程:碳酸钙 氧化钙 氢氧化钙 氧化钠。
如果以锌、稀硫酸和氧化铜为原料制取单质铜,可有两种设计方案,请你按照上面的设计格式,完成以下设计方案。
方案一: ;
方案二: 。
在以上两个设计方案中,方案 操作更合理、更简便。
同步训练 B组
9.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3NaOH+A1C13=Al(OH)3↓+3NaCl,Al(OH) 3+NaOH=NaAlO2+2H2O,NaAlO2易溶于水。下列图象不正确的是( )
10.在经济建设中,我们要走发展与环保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某化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它们可能是K+、Ba2+、Cu2+、OH一、NO3一、CO一中的三种。已知甲车间废水明显显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肯定含有的阴离子是 ;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可以使废水中的Ba2+、Cu2+、OH一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则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 (填化学式)。
11.某气体可能由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氯化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气体通过有关装置时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装置编号
A
B
C
D
E
现象
无明显变化
变浑浊
变红色
无明显变化
变蓝色
请回答问题:
(1)该气体中一定含有 。
(2)该气体中一定没有 ,理由是 。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3)
1.C 2.D 3.B 4.D 5.C 6.CuSO4沉淀部分溶解 7.(1)固体减少,有气泡放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A (3)CaCO3+2HCl=CaCl 2+H 2O+CO2↑ 8.Zn
H2 Cu Cuo CuSO4 Cu 二 9.A 10.NO3一
加热
KNO3 [解析:甲车间废水显碱性,说明甲中一定有OH一,则乙车间一定有Ba2+、Cu2+。因为溶液中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故乙车间含有的阴离子是NO3一。两者反应后,则生成BaCO3 沉淀、Cu(OH) 2沉淀,所以溶质为KNO3。] 11.(1)CO 2和H 2 (2)HCl和CO HCl遇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A中现象不符;CO还原氧化铜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与D中现象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