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1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运动
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三、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S
开
普
勒
第
一
定
律
:
所
有
行
星
的
运
动
轨
道
都
是
椭
圆
,
太
阳
位
于
椭
圆
的
一
个
焦
点
上
。
近日点
1月初
远日点
7月初
1、公转的轨道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公转的轨道
2、公转的方向
2、公转的方向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公转的周期:
1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1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近日点
1月初
速度最快
远日点
7月初
速度最慢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4.公转的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约1°/天,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平均30千米/秒;近日点30.3千米/秒, 远日点29.3千米/秒。
开普勒三定律。 其中第二定律指出,同一 行星的面积速度保持不变, 即不因对于太阳的距离的 变化而变化。地球的公转速度.swf
思考:地球公转速度为什么
在远日点最慢,近日点最快?
公转中心:太阳
公转方向:___________
(在北极上空向下看是逆时针)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___月初为近
日点,___月初为远日点
公转周期:1个恒星年,
时间为356日6时9分10秒,
转过角度为360°
公转
速度
角速度: 大约为1o /天
线速度: 大约为30千米/秒
__日点较快,
__日点较慢
地
球
公
转
自西向东
近
远
1
7
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形式的比较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一个
恒星年
自西
向东
太阳
公
转
由赤道向
两极递减
除两极外,其他
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一个
恒星日
自西
向东
地轴
自
转
线速度
角速度
速度
周期
方向
旋转
中心
运
动
形
式
公
转
自
转
线速度
角速度
周期
方向
旋转
中心
运
动
形
式
【体验】你能和老师一起来运用肢体语言
模仿地球运动吗?
【备考训练】下列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
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判断近日点、远日点
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
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23°26′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90°-23°26′
=66°34′
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
A
B
C
D
E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23°26′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90°-23°26′
=66°34′
黄赤交角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66o 34′
赤道与公转轨道的夹角:23o 26′
二者之和是90o
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66o 34′
赤道与公转轨道的夹角:23o 26′
南北极圈的度数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二者之和是90o
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播放flash: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swf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3月21日
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9月23日
3月21日
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12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12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12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6月22日
春分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12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6月22日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12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6月22日
365日5时48分46秒
(1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规律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思考:1、下面节日,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思考:1、下面节日,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
今天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思考:1、下面节日,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
今天
元旦
今天
元旦
儿童节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思考:1、下面节日,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
春分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思考:2、一年当中,赤道上、南北回归线
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分别有几次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
一个回归年——365日5h48′46″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
23°26′N~23°26′S
赤道一年有2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1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直射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夜弧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昼弧
夜弧
播放flash:昼夜长短.swf
判断昼长
N
S
A
B
C
A:日出4:00,日落20:00,
昼长16小时;
B:日出8:00,日落16:00,
昼长8小时;
C:日出6:00,日落18:00,
昼长12小时。
赤道上任何地方都是6:00
日出,18:00日落,昼长
12小时,即昼夜平分。
昼长排序:A>C>B
(即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__夜__
南半球昼__夜__
北极圈内是____
南极圈内是____
赤道上昼夜____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__,夜渐__
北半球昼最__
南半球昼最__
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最短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__夜__
南半球昼__夜__
北极圈内是____
南极圈内是____
赤道上昼夜____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__,夜渐__
北半球昼最__
南半球昼最__
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北半球昼最短
南半球昼最长
全球各地的
昼夜均等长,为
12个小时。
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P22活动T3:绘出二至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P22活动T3:绘出二至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要点:
1)平分赤道;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
要垂直;
3)与极圈相切;
4)夏至日直射点在北
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
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
5)冬至日直射点在南
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
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
一、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二、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
1、昼夜长短的变化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夏天正午
冬天正午
南
北
北半球中纬某地正午的杆影
O
A
B
1
2
【观察杆影】长度、方向变化
南
南
北
北
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照进室内的阳光
【观察杆影】长度、方向变化
南
南
北
北
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照进室内的阳光
【观察杆影】长度、方向变化
冬天正午
夏天正午
南
南
北
北
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照进室内的阳光
冬天正午
夏天正午
以上两事例表明: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夏大冬小。
【观察杆影】长度、方向变化
(1)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
太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
N
S
A
B
C
D
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序:
昼长从大到小排序:
此时太阳高度为0的点是:
此时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B C A D
A B C D
C
B C
正午太阳高度(H)排序方法:
与直射点的纬度差越小,H越大。
冬天正午
春秋分日出
正东方
正南方
春秋分正午
春秋分日落
正西方
太阳视运动轨迹使之存在日变化
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之存在年变化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 :太阳光
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
同一地区、不同节气、不同时刻的太阳
高度大小(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1)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同一地区、不同节气、不同时刻的太阳
高度大小(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1)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正午太阳方位:“北方”天空(与北半球相反)
(南半球的温带地区)
冬至H最小值
夏至H最大值
1.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夏
至
日
︵
6
月
22
日
︶
1.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夏
至
日
︵
6
月
22
日
︶
1.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夏
至
日
︵
6
月
22
日
︶
1.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夏
至
日
︵
6
月
22
日
︶
冬
至
日
︵
12
月
22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冬
至
日
︵
12
月
22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冬
至
日
︵
12
月
22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冬
至
日
︵
12
月
22
日
︶
播放flash:正午太阳高度.swf
(4)太阳高度的计算
探究活动:居民家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正面一般朝哪个方向?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夏天与冬天比应怎
样调整?试通过下图说明自己的观点?
北
南
地面
株洲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夏天应该是几度?冬天应该是几度?实际会这样去操作吗?
课后思考题:
1
2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2)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3)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
(4)太阳高度的计算
3、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2)气候四季(北半球温带国家使用)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背下来罢!二十四节气歌
4、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每年有2次直射机会
回归线上每年各有1次直射机会
温带
四季变化
最明显
(正午太
阳高度
年变化
最大)
黄赤交角变小时,
热带变小,寒带变小,温带增大
黄赤交角变大时,
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思考:
五带的划分取决于黄赤交角的大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呢?
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半球夏至俯视图
6月22日前后
N
S
注意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冬至日俯视图
12月22日前后
N
S
北半球春、秋分日俯视图
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
N
S
俯视图
B
C
D
A
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序:
昼长从大到小排序:
正在日出的点是:
正在日落的点是:
A点的时刻是:
B点的时刻是:
C点的时刻是:
A的昼长:
B的昼长:
C的昼长
D A C B
B C D A
C
D
12:00
6:00
3:00
12小时
24小时
18小时
600
12:00
0:00
6:00
18:00
3:00
21:00
15:00
9:00
习题
1、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至夏至 B、秋分到冬至
C、夏至到秋分 D、冬至到春分
2、北半球某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
为了保证建筑物底层居室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南北两幢楼间距与楼高关系至少应是
A、楼高的2倍 B、楼高的3 倍
C、与楼高相等 D、楼高的4倍
C
A
3、从春分至秋分日
A、北京白昼的变化:短→长→短
B、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高→低→高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小→大→小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慢→快→慢
C
A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确的是 ( )
A. 昼夜的更替 B. 昼和夜的形成
C. 四季的更替 D. 五带的形成
5.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 不可能重合 B. 只有在春秋分日才能重合
C. 每天都重合一次 D. 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才能重合
A
B
读“地球绕日公转图”(甲图)和“某日的太阳光照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c
D
南半球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春分日
1)当地球位于A地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
(2)乙图可能位于甲图中的( )
A.AB之间 B.BC之间 C.DC之间 D.AD之间
(3)地球运行于弧ADC和弧ABC之间所花的时间是否相等?为什么?
(4)地球位地D点时,全球各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地方是 ,昼长达到最小值的地是 。
(1)此图是 (填日期)
前后的太阳光照图。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3)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是 。
(4)此时地球正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选填:近日点或远日点)
(5)此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
(6)在图中注出各经线的度数,并要使北京时间为8点钟。
(7)图中D点为当日 时,当天日落时刻约为 时。
(8)在图中标注M点,其太阳高度为零, 地方时为10点。
6月22日
23°5′N、180°
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
远日点
冬季
4
20
120°E
M
0o
(1)从南北半球看,此图所示的是 半球;图中E点的纬度是 。 (2)图中AEC表示 线,图中所示地区是 季。 (3)此刻,图中A、B、C、D四处的地方时是:A 时,B 时,C 时,D 时。 (4)这一天,A地昼长 小时,E地昼长 小时。 (5)此时 半球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一天,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北
66.5°N
晨昏
夏
6
12
18
0
12
24
南
23.5°N 90°E
(1)A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向,A点正值__________季,A点夜长__________小时,日出时刻:_______A点的太阳高度_______。 (2)B点的经度是________,B点地方时是__________点,B点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___________。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 (4)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__________附近(近日点或远日点)
(1)请在粗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图中阴影部分是夜间,那么晨昏线ABC属于昏线的是 。 (3)D点的地方是 时,D点白昼长 小时。 (4)A、B、C三点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昼夜平分的是 。 (5)假若B点的纬度为70°N,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 (6)A点在B点的 方向。
春、秋分的变形
在图上标出直射点位置
直射点的坐标:
00,300W
600E
这一天日期为:
3月21日前后或
9月23日前后
春分、秋分的重要特点(判断依据):
晨昏线和某一经线圈重合
N
S
图中N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并回答:
(1)NA的经度为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____日____时。
60°E
180°
22
4
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0:00(0时)经线(随时变化中)
和1800经线(固定)。
昨天→今天
今天→昨天
今天
昨天(共76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
经 纬 网
0o
10o
20o
30o
90o
10o
20o
30o
90o
(南纬)
(北纬)
赤道
越向北度数越大
越向南度数越大
纬度的变化规律
500
700
S
S
哪个半球?
纬度的空间意义
S
00
30oN
30o
某点纬度度数即:某点与地心连线和赤道面的夹角。
90oN
0o
10oE
10oW
20oW
20oE
30oW
30oE
180o
180o
(西经)
本初子午线
(西经)
(东经)
越往东度数越大
越往西度数越大
经度的变化规律
180o
160oE
150oE
0o
0o
(东经)
(西经)
从左边接近180o
从右边接近180o
经度的变化规律
170oE
160oW
170oW
150oW
N
S
B
A
0°
问:A在B的什么方向
答案:正西方向
450
900
E
E
00
B
A
标出经度符号
A在B的什么方向
西南
1300E
N
S
地球自转的表示方法
400E
1400W
判断A、B经度
A
B
有何规律?
经线圈的2条相对经线的度数和为180°,符号相反。
A、B两点的地理坐标为:
A:30°W,70°S
B:125°E,30°N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90oS
0o
30oN
30oS
60oS
60oN
90oN
低纬度
热 带
南 温 带
北 温 带
北寒带
南寒带
0o
90oN
90oS
23.50N
23.50S
66.50N
66.50S
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叠加
绕地球和月球的质点中心旋转
绕太阳公转
绕地轴自转
随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随银河系在宇宙中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 自转的方向
● 自转的周期
● 自转的速度
N
S
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1、地球自转的方向
B
N
C
S
D
A
下列图形中,哪些正确表示地球的自转?
选定参照物
太阳、或者其他遥远的恒星
2、地球自转的周期
1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1个太阳日 24时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是因为选取的参照物不同;
(2)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完成P16活动
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恒星日
T1是地球自转的真正
周期:23时56分4秒
太阳日
T2是地球自转360o59′
的时长:为24时
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角度 长 度 应 用 价 值
太阳日
恒星日
360°59′
360°
24小时
23小时56分
昼夜交替的周期,
影响人类起居作息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3、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计算】
=
360°
恒星日
=
360°
24时
15°
小时
1°
4分钟
旋转一周的角度
自转的周期
=
=
=
全球相等,皆为15o / 每小时,极点为零
360°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N
S
为什么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呢?
因为地轴是不旋转的
极点在地轴上,
所以极点不自转
想一想:
单位时间内
扫过的弧长
是否相同?
赤道与任一
纬度周长是
否相同?
旋转半径大
线速度大
旋转半径小
线速度小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
小时
南北纬60o 处 ,为赤道
的一半
极点为零
计算地表任一纬线的线速度的公式:
1670千米/小时×cos纬度数
【活动】
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完成P17表格的计算。
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总结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运动
自转中心
自转
速度
自转方向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周期
自 转
地 轴
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转动,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转动
极点无,其他各地都相等。约为15o /小时,1o /4分钟,1′/4秒。
极点零,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为23时56分4秒,即1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地转偏向
● 地方时
1、昼夜交替现象
【思考】
地球如果不运动,会有昼夜现
象、会有昼夜交替吗?如果地球只
是公转呢?
(一)昼夜现象的产生
由于地球是一
个既不发光、也不
透明的球体,所以
在同一时间里,太
阳只能照亮地球表
面的一半。向着太
阳的半球是白天,
背着太阳的半球是
黑夜。
(二)昼夜交替的地理意义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
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
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
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三)晨昏线
1、晨昏线的概念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
分界线(圈)。
晨线:晨线是指地球上某些地方结
束黑夜进入白昼状态的界线。
昏线:昏线是指地球上某些地方结
束白昼进入黑夜状态的界线。
昏线
2、晨昏线的判读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图
中
的
红
线
是
晨
线
还
是
昏
线
?
g0100048.avi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昏线
晨昏线
晨线、昏线的判别应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
经过的晨昏线部份为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
经过的晨昏线部份为昏线。
晨线
晨线
昏线
晨线
晨线
昏线
晨线
昏线
3、晨昏线的画法
与光线垂直
平分赤道
二分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时,与极圈相切
3、晨昏线的画法
S
北极上空图
南极上空图
2、地球自转偏向力
纬度越高,速度越快,偏向越明显
面向物体的原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以及静止的物体,
则不偏向
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
偏离原经纬方向的现象
1
2
3
N
1
2
3
S
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
气流的原方向
实际运动轨迹
A
C
B
D
√
√
◆火车运行,铁轨的受磨损程度
◆港口码头选址
◆河岸边建房,最佳位置
◆发射导弹
◆河流沙中淘金
例题
某军舰在西经20°、南纬28°的海面上,沿经线方向向赤道发射导弹,射程1000千米,导弹可能落在: ( )
A. 东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B. 东半球的低纬度地区
C. 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D. 西半球的低纬度地区
28°S
20°W
D
东半球
西半球
0°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例 题
下列2个地点哪个最有可能和岸边连成一片?
200
210
①
②
S
S
侵蚀
堆积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
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
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
为地方时。
3、地方时E:\地方时的演示.swf
a、概念:
①地方时:
b、特点: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
c、形成:
地球自转,太阳东升西落,
东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日落
d、计算:
经度差对应时间差
【课堂演练】计算地方时的方法
1. 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113o
的长沙地方时
( )
A. 10月1日12点28分 B. 10月1日11点32分
C. 10月1日13点28分 D. 10月1日12点32分
B
如果已知A地的时间,求B地时间。
B地的时间=A地时间±4分钟×经度差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
地方时空间概念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
线的地方时为6:00
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
线的地方时为18:00
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
时为12:00
与直射点经线相对的经线
的地方时为0:00或24:00
N
S
6:00
12:00
0:00
2:00
4:00
8:00
10:00
A
B
C
B
A、C
直射点
(24:00)
说出A、B的地方时
N
S
18:00
12:00
24:00
14:00
16:00
20:00
22:00
A
B
A:16:00
B:20:00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各地都使
用当地的地方时,或都使用同一地
方时行不行?为什么?
3、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a、时区:24个
中时区+东、西11区+东西12区
3、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180o
180o
0o
7.5oW
7.5oE
3、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180o
180o
0o
中
时
区
7.5oW
7.5oE
3、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180o
180o
0o
中
时
区
7.5oW
7.5oE
15oE
3、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180o
180o
0o
中
时
区
7.5oW
7.5oE
22.5oE
15oE
3、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180o
180o
0o
东
一
区
中
时
区
7.5oW
7.5oE
22.5oE
120oE
15oE
3、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东早西迟
东加西减
180o
180o
0o
东
八
区
东
一
区
中
时
区
7.5oW
7.5oE
22.5oE
120oE
15oE
时区的划分
3、地方时
a、时区:24个
中时区+东、西11区+东西12区
b、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中央经线 上的地方时即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计算原理:时区差=区时差
【课堂演练】计算区时的方法
2. 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48o
的某地的区时是
A. 10月1日17点 B. 9月30日22点
C. 10月1日7点 D. 10月2日4点
( )
C
如果已知A地的时间,求B地时间。
B地的时间=A地钟点±1小时×时区差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时区差
1、已知某地经度求时区方法:某地
时区=某地经度/15。若结果为整数,则为
时区数;若所得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
2、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
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
差。
4、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如果
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时,日期
加一天,即为所求时刻。若运算结果数值
是负数,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
所求时刻。
5、在移动的情况下(如乘海轮或飞
机)计算时间和日期,按公式计算后,要
加上行程时间。
7、区分区时计算中的“东西”和方
向上的“东西”。区时计算中的“东西”
是:东经在东,西经在西;东经大者为东,
小者为西;西经大者为西,小者为东。
6、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
小月、平年、闰年,即大小平润要搞清。
(月份大小:7月前单大,8月后双大;
平年2月份28天,闰年2月份29天;平年
是不能被4整除和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
400整除的年份)
③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例题: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
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
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时间可能是:
(多选题) ( )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A C D
拓展:
日界线中的另1条——0时所在的经线
对比180°经线和0时经线的区别?
阅读P18实践型活动的图文内
容,设计自己完成活动的方案,测
量、推算出本地的经度约数。
【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转偏向
3、地方时
①地方时
②时区和区时
③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