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作业
2021—2022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填空题
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__, ____末年 ___家、___家、________人。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_____ ,是 ______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______》,作者是___代著名诗人 ____(姓名),字________,号 _________ 。
(4)《天净沙 秋思》中的“天净沙”是 _____,“秋思”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__代著名 _______作家。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 临:(______)
(2)潮平两岸阔 阔:(_____)
(3)海日生残夜 生:(_____)
(4)乡书何处达 书:(_____)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_____)
二、句子默写
3.根据提示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三、综合性学习
班里组织开展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面小题。
(猜成语)
5.请根据后面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成语。
___________: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出自《列子 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赏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这首诗题目中的“左迁”是什么意思?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对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体现汉字魅力和传统文化意蕴,体会下面的故事,选择下联。
北宋欧阳修生活贫苦,生活的艰辛令他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一年,来了一位老者,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老者有意开导他,于是提出和他对对子,老者的上联是:“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7.欧阳修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他,他看了看老者的皓眉长须,思考了一下,答出了下联( )
A.眉前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B.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C.眉前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者居之。
D.眉先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之。
8.学校为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拟开展“诗词大会”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1)“诗词大会”计划设置“火眼金睛”环节,请你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个诗句。
衡 雁 阳
归 去 留
边 意 洛
(2)明阳同学参加此次活动的热情很高,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王老师发现后,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委婉地说:“明阳,看来你已经沉醉在古诗词的意境中了。”假如你是明阳,你该怎么说?
(3)请你借助下面的图片,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下面文字材料中得到的信息。
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两个节目用不同的方式带观众领略经典之美,想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9.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了“遨游诗词海洋,领略诗词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某校针对学生的课外诗词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选项 经常读 从不读 很少读 抽空读
人数 21 28 52 49
百分比 14% 18.66% 34.67% 32.67%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从图表中的发现:
(2)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优秀的诗词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期待已久的“夏之风”古诗朗诵会即将开始。请你为主持人拟写出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11.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运用了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来抒怀,请任选一种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题目“秋思”中的“思”的意思是__________。
15.对这首小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悲凉的感觉。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优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的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诗人的疲惫、困乏。
D.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16.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18.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曲,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9.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20.请说说你对曲中“断肠”二字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①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 慷慨悲壮 ②王湾; 唐 ③李太白全集; 唐;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④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 元; 戏曲
2.登上,到达 开阔 升起 信 形容悲伤到极点
3.(1)山岛竦峙 (2)乡书何处达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4.(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杞人忧天
6.降职(贬职)蕴含着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关切。(答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也可以。)
7.B
8.(1)归雁洛阳边
(2)(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3)《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9.(1)《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某校调查发现能够在课外经常阅读诗词的学生占的比例较低。(或:课外经常阅读诗词的学生较少) (2)示例:她如清澈的甘泉 滋润干涸的心田 (3)示例:烈日炎炎,人们盼望凉风习习。春诗浩繁,似乎为夏而作者甚少。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这朵绚丽的奇葩中,不乏夏韵。今天就让古诗词这阵阵夏之风来濡染我们的心灵吧!让我们一起见证大家精彩的诵读!
10.A
11.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应乐观、积极向上。
12.示例: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诗,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13.示例一: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示例二:情景交融,通过写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14.思乡之情
15.B
16.《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
17.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意思对即可)
18.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19.点明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描绘出一派宁静、安适的乡间景象,引发游子的思乡情绪;与游子漂泊天涯的处境形成对比。
20.“断肠”二字是全曲之眼,写出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深秋时节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