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慈母情深》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6 18:38: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陷”等3个生字新词和“疲惫”等3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龟”及词语“龟裂”,并在课文里理解意思。
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课文条理,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
能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有关语句,通过品读,体会这些语句是怎样表现母亲深深的慈母情怀,感悟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场景和细节的描写,感受慈母情深。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读篇章页,明单元目标
1.出示篇章页,自由读内容。
2.悟“舐犊之情”——指导“舐犊”的读音并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意思,明确单元人文主题。
3.读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是体会蕴含在场景、细节中的情感。过渡语: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篇章页,体悟单元人文主题、明确单元阅读任务,为具体课文的学习明要求、把方向。】
紧扣“深”字,引入文本
出示课题,情感朗读(1)思读课题,想一想,我们能从课题中读出什么?主人公:母亲 情深:母子情深(2)深情的齐读课题。
出示简介,了解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课件出示作者图片和成就)过渡语: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写下了一篇情感细腻,赞颂自己母亲那浓浓的爱子之情的文章,那么作者到底是通过一件怎样的事来表现这份情、这份爱的呢?
【设计意图:由读好课题入手,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通过图片和成就简介了解一位著名的作家却写下了一篇情感细腻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出示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根据提示,填写文章脉络图,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 )→( )→ “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2.阅读反馈,课堂交流:反馈1:根据提示,完成填空,梳理文章脉络。“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到工厂找母亲要钱)→(母亲给买书钱 )→ “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反馈2:根据文章脉络图,自由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说,同桌说)。过渡语:文章内容大家都说清楚,讲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晓声的脚步去工厂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
【设计意图:以填写文章脉络图的方式,给予学生一个支架,了解故事主要情节,降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
关注场景,体悟“情深”
默读课文,深入感知(1)阅读提示: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用笔圈画出关键词。(2)阅读反馈,课堂交流过渡语: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呢?谁能通过朗读来向我们介绍介绍?反馈: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呢?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预设:低矮压抑、四壁潮湿颓败、光线阴暗、身在蒸笼、噪声震耳欲聋)
合作读文,引发情感师读旁白,生读关键词。
再次读文,交流发现同学们,在这样低矮压抑、四壁潮湿颓败、光线阴暗、身在蒸笼闷热、噪声震耳欲聋的空间里面,再仔细地看看片段,你还看到了什么?(预设: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不算年轻的女人、七八十只灯泡)
4.师生合作,对比读文师读场景,生接“七八十......”5.课堂小结,情感提升这就是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多么令人心酸的场景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场景描写。第一遍读指向读正确,接着交流圈画的关键词,从工作场所及场所内部环境,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体悟“我”内心的心酸。】
关注细节,感知形象
过渡语: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令人心酸的场景中,“我”寻找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研读读文,深入感知(1)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10—19自然段,划出表现母亲形象的句子。(2)交流反馈,感悟形象①指名学生读片段,关注生字的读音。②品读句段,抓住关键词感知母亲形象。(预设:极其瘦弱、眼神疲惫)③尝试理解这两个短语的意思,也可借助图片感悟,指导朗读句子。过渡语:我深爱的,敬爱的,亲爱的,慈爱的母亲竟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怎么就变得如此的瘦弱,如此的疲惫呀?
资料补充,丰满形象(1)补充资料: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 ——梁晓声《母亲》(2)配乐朗读,概括原因。(3)想象补白,情感升华同学们,面对这样极其瘦弱、眼神疲惫而又坚持辛苦工作的母亲,假如你就是梁晓声,你此时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评价:老师听出了你的心疼,老师听出了你的心酸,老师听出了你的矛盾)
【设计意图:从感知母亲形象这一问题展开,通过请生读片段,践行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圈画关键词,感知母亲的形象,并借助课外辅助资料,丰满母亲形象,给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冲击。】
对比细节,关注表达
过渡:是的,就是这样的心疼、心酸、矛盾,这种复杂的情感纠结在梁晓声的心中,他用笔写下了内心的情感。请你用心地读一读第19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表述他内心的情感的,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奥秘?
精读片段,自主发现(1)课件出示第19自然段,精读片段。(预设:三个句子反复用了三个“我的母亲”;三个“我的母亲”都在句子的末尾。)(2)出示对比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说一说这样改可不可以?预设1:不行,用了反复更强调了这是我的母亲。评价1:说的多好啊,孩子,在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背,这样疲惫的身子,竟然是我的母亲,用这样的倒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震撼之情。这样的反复,这样的倒装,这样的细节,就需要我们好好去品味。预设2:三个反复强调了母亲的辛苦。评价2:是啊,如此的辛苦,儿子怎能不心疼,不心酸。
聚焦语段,情感朗读同学们,透过这三个“我的母亲”,作者的感情越来越心疼,越来越心酸,怎么把它读好呢?(请生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句子的研读,让学生感受到“反复”“主语后置”的好处及作用。】(七)方法回顾,总结课文
师:今天的这堂课孩子们读得真好。今天我们抓住了母亲工作的场景,工作时的背影、眼睛,在这些细小的地方感受到了作为儿子的那份心疼、心酸。如果这篇课文也让你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就仿照课文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吧。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起孟郊的《游子吟》送给全天下可亲可敬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