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第24课 司马光
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瓮救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看见这幅画,大家会想起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
生:司马光砸缸。
2.过渡: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作司马光救友。(课件)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看看司马光的故事。(板书:司马光)
4.认识“司”,学习复姓。
(1)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简介司马光的相关资料。(课件)
司马光,字君实,号迁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姓氏歌》中提到的复姓。
生: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学生了解并简单介绍,如,公孙、独孤。
设计意图:小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此外,课题以人名为题,让学生在了解复姓的同时回顾《姓氏歌》,既复习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读生字。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课件)
3.教师范读课文。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生1:“跌”让我想到“跌倒”这个词语,我用联系生活或者演一演的方法识记。
生2: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皆”,我还会组词:皆大欢喜、草木皆兵。
教师补充:司,甲骨文 = (卜,权杖)+ (口,问审),表示问审、判案。(课件)
5.指名读古文。
6.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各组练习。
7.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8.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呢?(课件)
区别
文言文 语言精练,简短。概括能力强,但不好懂。
现代文 长篇大论才能写出文章,一听就懂。
9.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设计意图: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读停顿,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因此,让学生在初读时,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降低断句难度,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大胆发挥。之后,在交流评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正确的断句读法,并根据初读感受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生字书写。
1.生字认读:(课件:我会写)
2.归类指导:
半包围结构:司、庭
上下结构:登、众、弃
左右结构:跌、持
3.易错字指导:(课件:书写指导)
“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
“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
“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跌、持”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3.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孩子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字能力。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要像做人一样有谦让、有配合。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就体现在每一笔每一画中。引导学生弄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将字写得美观、匀称的方法。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诵,引入新课。
1.朗读古文。(课件: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2.师小结: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感情。下面我们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言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充满韵味。这种表达上的特色,是需要学生体会感悟的。因此,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约美和韵律美。
二、看注释,自主理解句意。
1.自读自悟。每读一句,就看看这句话的相关注释,把注释的每个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就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还可以将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将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思考。
(1)课文第一句话。(课件)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默读第一句话,从“群儿戏于庭”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
②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先把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③“群儿、戏”,这几个字词可以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由教师进行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知道是“庭院”。(课件)
群儿:一群小伙伴。
戏:玩耍。
于:在。
④指导朗读: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⑤“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是爬的意思,“足”是失足的意思,“没”是沉没的意思。(课件:瓮的图片)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指名回答。(课件)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⑦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赛读。
⑧指导朗读:自己的小伙伴掉进了水缸,真让人着急啊!读出着急、紧迫的语气。
课文第二句话。(课件)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一儿“足跌没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这句话。(课件)
“众”指的是谁?
“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
“去”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弃”是抛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走、离开的意思。想象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情和动作。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小孩子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
③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请学生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是用手拿的意思,所以是提手旁。(课件)(板书:持石击瓮)
④结果怎样?(课件)
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插图,理解“迸”的意思。(迸: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⑤齐读。
⑥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求主要意思没有错误。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教师应予以点拨。
(4)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概述全文大意。
4.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5.齐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因此,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重在运用指导上下文注释、结合生活积累的方法和自学、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言文含义,教师抓住动词“戏、登、跌、持、击、破、迸”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突破重点,这样的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
三、感悟人物,讲讲故事。
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课文里的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
思考:司马光做了什么事?(课件)
1.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情况。)
(3)情景感悟: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动作。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起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课件)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学习思考: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3.学习感悟: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话?(课件)
生1: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生2:我想对司马光说:“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3:司马光,我真为你骄傲。
……
4.交流总结:刚才,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既生动又形象呢?(课件)
(1)学生交流经验。
(2)教师提出建议。
①补充想象的内容。(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融入故事中。)
②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
③讲故事的时候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3)学生在小组内试讲故事。
(4)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
5.指导背诵。同学们故事讲得真精彩!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记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熟读成诵,背一背这篇文言文吧!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活动,引导学生演示司马光砸缸救人时的动作,在演示中理解词语。学生将凝练的文言还原成画面,辅以想象,再将画面转换成具体生动的故事,不但认识了一个机智的司马光,也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为背诵文言文做好了铺垫。
四、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所以他后来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2.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司马光,感受司马光善良、机智勇敢和热心助人的品质。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语文
部编版 三年级上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
阅读时,带着问题默读,并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语文要素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难点)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作司马光救友。
司马光砸缸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司马光
“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
资料袋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迁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 跌落 皆大欢喜
丢弃 持刀
sī
diē
jiē
qì
chí
我会认
说一说,你会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记住这些字?
我会记
跌
跌倒
皆
查字典可知,“皆”是“全,都”的意思。
可以组词:皆大欢喜、草木皆兵。
我会记
司
甲骨文
卜,权杖
口,审问
表示问审、判案。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初读课文
司马光
初读课文
思考: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呢?
区 别
文言文
现代文
语言精练,简短。概括能力强,但不好懂。
长篇大论才能写出文章,一听就懂。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sī tíng dēng diē zhòng qì chí
跌
众
弃
持
登
司
庭
我会写
半包围结构:
司
庭
上下结构:
登
众
弃
左右结构:
跌
持
书写指导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乛
组词:司机 司法
书写指导:右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外后内,“口”
要写得略扁一点。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广
组词:庭院 家庭
书写指导:左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外后内,“广”
的撇为竖撇,稍长,“廴”捺宜平一些。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癶
组词:登山 登记
书写指导:上部分撇捺要舒展,下部“豆”上横短,
下横长。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人
组词:观众 大众
书写指导:上部分“人”居中,撇捺要舒展,宜扁。
书写指导
随堂练习
用“ ”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司
shī( )
sī( )
跌
dēi( )
diē( )
皆
xié( )
jiē( )
弃
qì( )
qǐ( )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思考:从“群儿戏于庭”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品读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译文】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缸上,失足掉入缸中淹到水里。
一群小伙伴
玩耍
在
爬
瓮
失足
沉没
朗读时,要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朗读时,要读出读出着急、紧迫的语气。
群儿
戏
于
登
足
没
课文品读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思考:一儿“足跌没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众
司马光以外其他孩子
皆
全,都
弃
抛弃,丢下
去
离开,逃走
想象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情和动作。
课文品读
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请同学用动作演示一下。
小组讨论
持石击瓮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思考:结果怎样?
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迸
【译文】别的孩子都离开了,司马光拿起石头将水缸打破,水涌了出来,落水的小孩便得救了。
朗读时,要读出沉着、敬佩的语气。
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课文品读
你能说说课文里的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
小组讨论
光持石击瓮破之
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
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小组讨论
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思考感悟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我想对司马光说:“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真为你骄傲!”
语言积累
刚才,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既生动又形象呢?
补充想象的内容。(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融入故事中。)
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
讲故事的时候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所以他后来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结构梳理
司马光
起因
一儿没水中
经过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
结果
水迸,儿得活
聪明睿智
沉着冷静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写了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睿智、遇事冷静的儿童形象。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课文主旨
随堂练习
看图完成练习。
1.按课文内容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事情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对应的是图_______。
②①④③
儿得活
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