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语文
部编版 三年级上
第八单元 25.灰雀
阅读时,边默读边从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以及他们对灰雀的喜爱。
语文要素
1.认识“列、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
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重点)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
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难点)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重点)
教学目标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是谁吗?请同学们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列宁的了解。
第1课时
背景资料
列宁(1870---1924)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办了《火星报》,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
我会记
“雀”字的下边部分右边是四横。“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甲骨文 (雀)= (小)+ (隹,鸟)
表示体型小的鸟类。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在居民区活动的体型小巧的鸟,喜欢在地面连飞带跳。
列宁 胸脯 惹人喜爱 仰望
面包渣 或者 可惜 诚实
liè
xiōng pú
rě
yǎng
zhā
huò zhě
我会认
xī
chéng
zhě dòng lěng xī kěn chéng
冷
jiāo yǎng fěn gǔ lì nán huò
谷
粒
者
冻
惜
肯
粉
郊
养
我会写
男
诚
或
我会写
郊
者
冻
粉
粒
左宽右窄
左窄右宽
半包围结构
或
冷
惜
诚
书写指导
郊
jiāo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阝
组词:郊外 郊游
书写指导:左边“交”最后一笔由捺变成点,
左右部分可以写得紧凑些。
养
yǎng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丷
组词:营养 喂养
书写指导:羊字头的三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均
匀,下面撇为竖撇。
书写指导
男
nán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田
组词:男孩 男士
书写指导:“田”上宽下窄,中间的竖与“力”
的一撇要分开,“力”的撇起笔在
竖中线上。
书写指导
或
huò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戈
组词:或者 或许
书写指导: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斜钩要舒
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书写指导
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诚实
词语认读
词语解释
胸脯:指胸部。
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惹人喜爱: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爱护。
严寒:(气候)极冷。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交流讨论
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1.找一找,画一画
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谁能找出来?
交流讨论
2.填一填,梳理分段。
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想一想:在每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_________。
一天,那只_______的灰雀,列宁遇见了_______,并与他交流。
第二天,列宁又看到___________。
课文品读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来回跳动
婉转地歌唱
惹
人喜爱
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课文品读
你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抑扬顿挫、变换调子。这就叫“婉转”。
课文品读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列宁喜爱灰雀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现了列宁对这三只灰雀喜爱的程度很深。列宁不仅欣赏灰雀的歌唱,还给它们带来了食物,进一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朗读时,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每次
都要
望
仰
经常
课文品读
随堂练习
用“ ”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宁静(níng nìng) 胸脯(pǔ pú) 豆渣(zā zhā)
课堂小结
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读懂每个部分的意思,再把三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习导入
第2课时
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诚实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情境导入
1.自由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看看哪几段
话是列宁讲的?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
找出来。
2.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
什么呢?
思考交流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细读这一句话,列宁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焦急
课文品读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细细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列宁很担忧灰雀,不知道灰雀是生还是死。
课文品读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小组讨论交流:列宁的话是说给自己听的吗?
列宁的话一方面体现了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另一方面他是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引导男孩认识到错误。这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朗读时,要带着喜爱和惋惜的语气。
课文品读
列宁问:“会飞回来?”
体会这一句问话的含义。
列宁的问话中饱含着喜出望外的心情。
朗读时,要用惊讶、高兴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文品读
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
交流讨论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灰雀被男孩捉走了,后来男孩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小组交流,说一说。
……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课文品读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因为他很喜欢这只灰雀。
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
课文品读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会”“一定会”说明了什么?
表明男孩的内心已经受到震动和感染,他要改正自己的错误。
朗读时,语气要坚定,重读“会”“一定会”
坚 定
课文品读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男孩做了什么决定?
改正错误,把灰雀放回来了。
朗读时,“一定”“肯定”要重读,语气要比上一次更加肯定,更加强烈。
课文品读
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交流讨论
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列宁的话,一组读男孩的话,教师读叙述部分。
去掉叙述部分,直接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
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在列宁的感染下,小男孩主动把灰雀放回。看,灰雀又在枝头欢唱了!
列宁不问男孩,却问灰雀昨天去哪儿了,想想列宁为什么要这样说?
交流讨论
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他对孩子的爱。
课堂小结
因为有爱,小鸟是幸福的;因为有爱,男孩是幸福的;因为有爱,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只要我们都能学会去爱,那么我们都是幸福的。
结构梳理
灰雀
列宁
男孩
(诚实)
(惹人喜爱)
捉
放
循循善诱
更爱
爱
(善解人意)
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记叙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丢失的灰雀时,遇到将灰雀抓走的小男孩,并通过交谈促使小男孩将灰雀放生的故事。故事体现了列宁关爱小朋友,尊重小朋友,善解人意的优良品格。
课文主旨
随堂练习
照样子,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提示语。
例: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1.男孩________地说:“没……我没看见。”
2.列宁_________________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
吞吞吐吐
像明白了什么似的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第26课 灰雀
内容分析
《灰雀》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难点
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视频、音频
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请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列宁的了解。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2.简介列宁。(课件)
列宁(1870---1924)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办了《火星报》,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
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板书:课题)
3.理解“雀”字:“雀”字的下边部分右边是四横。“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课件)
雀:甲骨文 = (小)+ (隹,鸟),
表示体型小的鸟类。造字本义:名词,一种在居民区活动的体型小巧的鸟,喜欢在地面连飞带跳。
4.过渡:《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列宁的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而“雀”这个字是会写字,直接结合鸟的外形和象形字来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字形,理解字义。
二、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会认字的生字卡片,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认读词语。(课件:我会认)
①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②重点指导“宁、仰、诚”都是后鼻音。
③形近字区分:“仰”“或”在字形上分别容易和“迎、柳”“成”混淆,可让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形,如“仰望——欢迎——柳枝”“或者——成功”。
3.分类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课件:我会写)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左窄右宽:粉、粒、冻、冷、惜、诚
左宽右窄:郊
半包围结构:或、者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易错字。(课件: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郊”,上下结构的字“男”和半包围结构的字“或”。学生练习书写。
郊:“郊”中的“交”最后一笔由捺变成点,左右部分可以写得紧凑些。
男:“男”字中“田”中间的一竖与“力”的一撇要分开,是两笔。
或: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斜钩要舒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养:羊字头的三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均匀。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课件:词语认读)
5.理解词义,并说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记忆的。(课件)
胸脯:指胸部。
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惹人喜爱: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爱护。
严寒:(气候)极冷。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不虚假。
同桌讨论后回答。
生1:“婉转、诚实、自言自语”我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的,比如:“婉转”,公园的小树林里小鸟的叫声就可以用“婉转”来形容;“诚实”,生活中经常用到,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自言自语”,我的同桌就经常自言自语。
生2:我遇到不太理解的词语,经常请教字典这位老师。
6.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7.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找一找,画一画。(课件)
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谁能找出来?
(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填一填,梳理分段。
①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想一想,在每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②根据课文填空。(引导学生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课件)
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______________。
一天,那只_________的灰雀____________,列宁遇见了____________,并与他交流。
第二天,列宁又看到__________________。
(3)总结课文内容。
尝试把三个时间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指名说。
(4)小结: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读懂每个部分的意思,再把三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是一个难点。精心设计“画一画、填一填”的步骤,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学习首段,体会喜爱。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体会灰雀的“惹人喜爱”。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课件)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2)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3)借助动画,理解“来回跳动”。(课件: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的视频)
师: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4)感受“婉转地歌唱。”(播放鸟儿婉转的鸣叫声)
师:你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抑扬顿挫、变换调子。这就叫“婉转”。
这三只灰雀确实不一般,让人看了就喜欢,真是——(引导说)惹人喜爱。
3.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列宁喜爱灰雀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课件)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引导学生抓住“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现了列宁对这三只灰雀喜爱的程度很深。列宁不仅欣赏灰雀的歌唱,还给它们带来了食物,进一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4.引读感知:教师引读体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5.指导朗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6.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词语的学习要联系文本并结合实际生活,所以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还原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3.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听写词语:
2.教师相机订正书写错误的字词。
3.过渡: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课件: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设计意图: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灵活运用听写这一教学手段,既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能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构建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精读课文,感悟两种不同的“爱”。
1.按要求读课文。自由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看看哪几段话是列宁讲的?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理解感知: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出示列宁说的第一句话。(课件)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①细读这一句话,列宁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焦急)
②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③指导朗读:朗读时,读出列宁找不到灰雀时焦急、难过的语气。
(2)出示列宁说的第二句话。(课件)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①细细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列宁很担忧灰雀,不知道灰雀是生还是死。)
②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③指导朗读: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
(3)出示列宁说的第三句话。(课件)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可惜”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惋惜之情。
②师:如果现在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怎样读才能打动我呢?
③指名读。
④指导朗读:带着喜爱和惋惜的语气读。
⑤小组讨论交流:列宁的话是说给自己听的吗?
(列宁的话一方面体现了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另一方面他是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引导男孩认识到错误。这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4)出示列宁说的第四句话。(课件)
列宁问:“会飞回来?”
①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问话的含义。
(列宁的问话中饱含着喜出望外的心情。)
②齐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③指导朗读:朗读时,要用惊讶、高兴的语气,语调上扬。
④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爱)
3.理解感知:同学们,灰雀去哪儿了呢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1)出示男孩说的第一句话。(课件)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①小组交流汇报。(灰雀被男孩捉走了,后来男孩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②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可以推测出灰雀不见了和他有关。)
③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因为他很喜欢这只灰雀。)
(2)出示男孩说的第二句话。(课件)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会”“一定会”说明了什么?
(表明男孩的内心已经受到震动和感染,他要改正自己的错误。)
②此时男孩的内心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坚定。
③指名读。指导朗读:读男孩的话语时要坚定,重读“会”“一定会”。
(3)出示男孩说的第三句话。(课件)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①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男孩做了什么决定?
生:改正错误,把灰雀放回来了。
②是谁让男孩改变了想法?(列宁)
③指名读。
④指导朗读:“一定”“肯定”要重读,语气要比上一次更加肯定,更加强烈。
⑤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课件)
ɑ.小组交流汇报。
b.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圈养起来,这是小男孩表达自己爱的方式。)
⑥教师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4.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列宁的话,一组读男孩的话,教师读叙述部分。
(2)去掉叙述部分,直接读对话。
设计意图:纵览课文,明线表现的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暗线则表明了他对小男孩的关爱。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品读,让他们去跟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充分体会文本的含义。因此,在这个板块中,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为接下来的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朗读体会: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课件: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的图片)
2.过渡:在列宁的感染下,小男孩主动把灰雀放回。看,灰雀又在枝头欢唱了!
3.理解感知:列宁不问男孩,却问灰雀昨天去哪儿了,想想列宁为什么要这样说?
(1)小组讨论汇报。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他对孩子的爱。
4.过渡: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回归自然、为小男孩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师总结:
因为有爱,小鸟是幸福的;因为有爱,男孩是幸福的;因为有爱,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只要我们都能学会去爱,那么我们都是幸福的。(课件)
设计意图:倾注人文关怀,激发学生情感的渴望。利用文中的留白,让学生谈体会、说认识。这一环节通过“爱”这一主线,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由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此环节从例子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积累。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指导读第1自然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应将识字和课文穿插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
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喜爱灰雀、列宁喜爱灰雀更关爱男孩的情感,使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