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世界
2021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本专辑以单元为线索,对2021年全国各省市112套中考真题解析整理、归类,提供详尽解析,是备战2022年中考的绝佳复习资料,中考真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因此研究中考真题,把握其规律,在复习备课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以下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变化统计。(单位:万人)此表说明( )
1900年 1910年 1914年
俄国 116.2 128.5 135.2
法国 71.5 76.9 91.0
德国 52.4 69.4 89.1
奥匈帝国 38.5 42.5 44.4
A.法德两国矛盾严重激化 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大国积极扩军备战 D.俄国已经成为欧洲霸主
【答案】C
【详解】
由表格信息看出,1880﹣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都在扩军备战,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C项正确;仅仅从法德两国的陆海军人数数据无法得出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英德竞争是主要矛盾,排除A项;表格无法体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排除B项;从表格数据看,俄国、法国及英国的陆海军人数一直超过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下图描绘了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展开的一场历时10个月的异常惨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 )
A.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B.使英法俄最终结成了三国同盟
C.直接导致了德国战败一战结束
D.被称之“绞肉机、地狱或屠场”
【答案】D
【详解】
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战役历时10个月,伤亡超过7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有“绞肉机、地狱或屠场”之称。D项正确;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排除A项;三国同盟是在一战爆发之前形成,排除B项;1918年一战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观察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选出其中较为恰当的一组解释
A.“一枝独秀”---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成为政治大国
B.“两败俱伤”——交战双方都损失严重,新兴的民族国家代之而起
C.“三头六臂”--英法美三巨头操纵巴黎和会,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D.“四大皆空”---四大帝国崩溃,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四大帝国崩溃了,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D项正确;一战后,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受到西方大国的孤立和敌视,二战后苏联才真正成为政治大国,排除A项;一战交战双方虽都损失严重,但是英法等国在国际舞台上仍有重要影响力,“新兴的民族国家代之而起”夸大了,排除B项;英法美三巨头操纵巴黎和会,但并没有“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1·四川绵阳·中考真题)一战期间,大量青年参战导致劳动力短缺,于是法国在华招募15万华工。在此背景下,蔡和森、邓小平等青年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这一行动( )
A.提升了法国的技术水平 B.扩大了中国青年的视野
C.改变了欧洲战场的走势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蔡和森、邓小平等青年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的行为,对于开拓中国青年的视野,接受国外新思想起着重大作用,B项正确;材料与提高法国的技术水平无关,排除A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并未改变欧洲战场走势,排除C项;这一行为并未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B。
5.(2021·山东枣庄·中考真题)战争大约900万人战死(相当于过去1000年同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战争的残酷 B.战争的规模 C.战争的性质 D.战争的经过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战死、受伤、终身残疾”可知,这体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和非人性,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6.(2021·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德国普鲁士邦的内政大臣贝特曼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英国首相在上院宣称:“我们必须把任何国家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设防港口的行为看做对英国利益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威胁,而我们必须毫无疑问地使用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过程 B.规模 C.性质 D.影响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因此材料“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我们必须把任何国家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设防港口的行为看做对英国利益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威胁”是对一战的性质的描述,C正确;材料与一战的过程、规模及影响无关,ABD排除。故选C。
7.(2021·湖北鄂州·中考真题)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战全面爆发 B.凡尔登战役,一.战绞肉机
C.莫斯科保卫战,二战转折点 D.苏军攻克柏林,二战结束
【答案】B
【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空前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中1916年德法之间进行的凡尔登战役中造成双方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B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A排除;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C排除;日本投降标志着二战结束,D排除。故选择B。
8.(2021·辽宁营口·中考真题)“普林西普的左轮手枪在决定性的一天——1914年6月28日——发出的枪声传遍了全世界,枪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故D符合题意;三国同盟的形成、三国协约的形成,反映了帝国主义争夺的激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9.(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1914年9月,协约国的生铁、钢、煤等重要军需品产量均落后于同盟国,到1917年却都大幅超过同盟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意大利背弃同盟国集团 B.协约国突破工业技术
C.十月革命爆发俄国退战 D.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表在1917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协约国优势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综合实力,故D正确;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但是这不是导致变化主要原因,故A错误;B不符合史实,故错误;俄罗斯帝国在一战中属于协约国一方,俄国退战不能增强其协约国的实力,故C错误。综上故选D。
10.(2021·广东·中考真题)下表可知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表格“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可知,从1890—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呈现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各国之间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竞相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表格反映了各国竞相扩充军备,无法说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也就无法说明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2021·福建仓山·中考真题)下列对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军事对抗 B.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
C.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D.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
【答案】C
【详解】
依据表中信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欧洲两大军事对抗组织的出现、德国的崛起、巴尔干危机埋下战争祸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C符合题意;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军事对抗解读不全面,排除A;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最终引发一战,B理解不全面,排除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排除D。故选C。
12.(2021·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是某一战役的部分信息,该战役的作战双方是
A.法国军队与德国军队 B.德国军队与俄国军队
C.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 D.英法联军与德奥联军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双方伤亡超过七十万人,是一战中时间最长,最残酷的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13.(2021·安徽·中考真题)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答案】D
【详解】
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一战导致欧洲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即一战使欧洲的殖民统治地位下降,从而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故选D;材料反映了一战对欧洲的打击,说明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14.(2021·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是19世纪后半期“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它生动的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根源 B.进程 C.结果 D.导火线
【答案】A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帝国主义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幅漫画是德国想要重新瓜分世界,获得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它生动的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故选A。
15.(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宣言:“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宣言的通过是基于( )
A.沙皇专制统治正式结束 B.俄国不愿退出世界大战
C.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结束 D.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答案】D
【详解】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的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因此材料“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基于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D项正确;沙皇专制统治正式结束是二月革命,排除A项;俄国不愿退出世界大战是临时政府执政时期,排除B项;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结束并不能说明代表大会已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1·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下列对十月革命历史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俄国废除了农奴制 B.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A项是1861年,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的转折及结束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7.(2021·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四月份(1917年)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材料中提到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A.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可知,1917年4月份之后的半年是10月份,所以“第二次革命”是指十月革命,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所以D项正确;光荣革命、巴黎公社分别发生在英国、法国,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B项;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发生在1917年4月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1·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关于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有误的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B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9.(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二月革命胜利 C.巴黎公社政权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十月革命发生并最终取得胜利,故D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917年3月爆发二月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建立,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2021·四川甘孜·中考真题)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的革命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国大革命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故B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错误;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不久就失败了,故C错误;法国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故D错误。综上答案B。
21.(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1917年俄国的一场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这场革命是( )
A.二月革命 B.四月革命 C.七月革命 D.十月革命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故选A。
22.(2021·海南·中考真题)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之路,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所以C符合题意;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是指反动统治力量脆弱,与题干内容不符,所以A不符合题意;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表述错误,且与题干内容不符,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B不符合题意;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所以D不符合题意。
23.(2021·湖南湖南·中考真题)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推动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它的指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法国巴黎公社 B.俄国二月革命
C.古巴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D
【详解】
1917年,列宁亲自领导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D符合题意;巴黎公社失败了,A排除;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B排除;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符,C排除。故选择D。
24.(2021·浙江湖州·中考真题)船,承载着故事,见证着历史。下列船和对应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有
①宝船一一郑和下西洋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一十月革命
③致远舰一一鸦片战争④“密苏里号”军舰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
明初,郑和下西洋,乘坐的是宝船,故①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②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驾驭致远舰以身殉国,排除③;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排除④。故选①②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5.(2021·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这次革命被称为
A.“光荣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俄国。选项C符合题意,“光荣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二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3月;巴黎公社革命是1871年;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2021·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陈独秀在1919年5月4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他的话是针对( )
A.《九国公约》的签署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D.北洋政府时期尊孔复古逆流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可知,十四条宣言出自巴黎和会。由此可知,这段话针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故B正确;《九国公约》签署的时间是1922年,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凡尔赛和约》签署的时间是1919年6月,故C错误;材料论述与北洋政府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B。
27.(2021·四川甘孜·中考真题)下列四个选项中,从史实到结论的推断,合理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同等国瓜分 巴黎和会具有分赃性质
B 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北洋政府没有进行外交努力
C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 英国、法国和美国操纵了巴黎和会,美国主导了华盛顿会议 美国是两次会议的最大受益者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会议通过了《凡尔赛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菜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古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来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赌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因此说巴黎和会具有分赃性质,故A正确;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故B错误;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C错误;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故D错误。综上答案A。
28.(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观察图,下列主题最适合 ▲ 处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的出现
B.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C.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D.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巴黎和会,会上签订的对德的《凡尔赛条约》,还有此后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为调解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国倡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等一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一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正确;AB表述不全面,排除;二战后形成的是美苏两极格局,D排除;故选C。
29.(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一战后,美、英等国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该转变反映了( )
A.美英尊重维护中国主权 B.日本的国力走向衰落
C.美英不愿日本独霸中国 D.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日本在亚洲积极地进行扩张,这威胁到了英、美等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因此它们才会在华盛顿会议上想要去削弱日本,进而转向去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故C正确;如果A项成立,那么它们就不会在巴黎和会上把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了,故排除;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后国力强盛,故B错误;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故D错误。综上故选C。
30.(2021·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氛围中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德国法西斯上台
C.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苏联模式形成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和约的制定者……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就是战胜国用来瓜分压榨战败国的,战胜国要求分割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甚至分割战败国的领土,并要求战败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他们又惧怕新生的布尔什维主义。因此,该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为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会议,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据此可知,“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故A项符合题意;此时法西斯主义还未出现,排除B项;1938年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上顶峰,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均与题干“和约”(1919年)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31.(2021·江苏宿迁·中考真题)“1921年7月,美国国务卿休斯向英、法、日、意、中五国提议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的正式议程有两项,即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下列选项与材料有关的是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两极格局 D.多极化趋势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1921年7月,美国国务卿休斯向英、法、日、意、中五国提议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的正式议程有两项,即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可知,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五国海军条约》、远东和太平洋问题的《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B正确;1919年6月召开的巴黎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故A排除;二战结束后建立了美苏两极格局,C错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D与题意无关。
32.(2021·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这两次会议”
A.被英、法、美等大国所操纵
B.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C.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
D.为世界持久和平奠定基础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一战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召开的国际会议,被英,法,美等大国所操纵,确定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A正确;两次会议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如巴黎和会上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B排除;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是指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此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瓦解,C排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体系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注定其不能维持世界长久和平,20年后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D排除。故选A。
33.(2021·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凡尔赛条约》的缔结者之一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说:“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下列对《凡尔赛条约》的理解与劳合.乔治表达的观点不符合的是
A.调整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B.条约带有明显的分赃性质
C.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D.条约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A
【详解】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召开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同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共同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些条约构成的世界秩序被称为“凡尔赛体系”。这一体系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是调整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故A符合题意;B、C和D都是关于《凡尔赛条约》性质和影响的正确表述,排除。故选A。
34.(2021·云南昆明·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和相互妥协,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A
【详解】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主要是处理战败国——德国问题。会议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同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共同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些条约构成的世界秩序被称为“凡尔赛体系”。故A符合题意;《九国公约》是华盛顿会议上签署条约,排除B;《开罗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开罗会议发表的宣言,排除C;《北大西洋公约》是冷战时期北约组织宣言,排除D。故选A。
35.(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1921年春,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苏维埃政府作出了政策调整,由此( )
A.苏维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B.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在列宁领导下举行十月革命 D.苏联开展了农业集体化建设
【答案】A
【详解】
1921年,为解决国内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A项正确;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7年,排除B项;在列宁领导下举行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排除C项;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建设是在192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6.(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1921年春天,列宁决定实行与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的政策,暂时恢复了市场经济和一些私人企业。列宁决定实行的这一政策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赎买政策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两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斯大林的政策,排除C项;赎买政策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的创举,排除D项。故选B项。
37.(2021·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斯大林体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1921年苏俄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1921年没有斯大林模式和农业集体化,排除A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8.(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期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3730万头……材料说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 B.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农业集体化后,苏联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畜牧业缩减得更多,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没有促进农业发展,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总产值是否大幅度提高,故排除A项;材料在说农业情况不好的一面,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B项;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积极性受到挫伤,故排除D项。
39.(2021·四川雅安·中考真题)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电站、铁路等大型工程、新的工业区”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电站的发展更为迅速,全国电气化事业大大朝前跨进了一步,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指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涉及商业发展的内容,而且过度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排除A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0.(2021·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中的“它”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工资制”等措施,提高了广大农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故材料中的“它”指的是新经济政策,B符合题意;1921年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排除;苏联模式在1936年形成,排除C;在斯大林执政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故选B。
41.(2021·广西河池·中考真题)“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材料中的“它”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可知,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B正确;据材料1921年可知,俄共布十大以“固定的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代替“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错误;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C排除;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D错误。
42.(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苏联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故C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排除AB;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造成农轻重产业比重失调,排除D。故选C。
43.(2021·湖北湖北·中考真题)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可知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增强,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故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结束,A错误;1921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新经济政策结束,B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农业高速发展,D错误。
44.(2021·四川眉山·中考真题)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市场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苏联的这些成就都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这些成就,故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故A错误;1954-1961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故B错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故C错误。综上故选D。
45.(2021·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显著 B.强化计划经济体制
C.适应了苏维埃俄国的国情 D.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实行自由贸易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重工业成效显著,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等,不是强化计划经济体制,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不符合史实,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46.(2021·广东·中考真题)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答案】B
【详解】
根据“如果不……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可知,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选B;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排除A;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工业化,排除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47.(2021·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列宁说:“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这是不是一种错误呢 当然是一种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苏俄(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详解】
依据“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可知列宁是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实行国有化等举措,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后来证明,这一政策超越了俄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为此列宁领导下的苏俄政权又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B正确,A排除;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采取的措施,CD排除。故选B。
48.(2021·广西百色·中考真题)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答案】B
【详解】
表格中的时间信息是1920-1925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农奴制度的废除是1861年,故A错误;斯大林模式推动是1928年以后,故C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1918-1920年,故D错误。故选B。
49.(2021·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在1923--1924年度,国家共收工业税5800万卢布,其中私人企业就缴纳了4110万卢布。在1924-1925年度,从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包括:工厂主、金融家、投机商、店主、工匠等)的工业企业共收直接税2.9亿元卢布(包括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占当年度全国共收直接税6亿卢布的一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形成 B.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答案】C
【详解】
据题意可知,1923—1925年,苏联的私人企业和工业企业等上缴大量赋税,说明这一时期苏俄允许私人工商业的发展,由此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的原因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史实,故选C;苏联模式下、赫鲁晓夫时期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都不允许大规模的发展私营工商业,排除ABD。
50.(2021·山东临沂·中考真题)苏维埃俄国于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表明
A.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
D.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可知,材料反映了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措施的调整,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择D。
51.(2021·湖北湖北·中考真题)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
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答案】A
【详解】
由题干中的“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内容,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52.(2021·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的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利益收到损害,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相对滞缓。C正确;题干主题是农业生产,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无关。A错误;经济大危机仅仅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B错误;材料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931-1940年,不属于二战后。D错误。综上故选C。
53.(2021·湖北随州·中考真题)“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苏联模式侧重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幸福。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苏联农业生产落后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54.(2021·湖南湘潭·中考真题)1921年,苏很政府以根食税代普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正在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A正确;BCD项时间不符合,排除。
55.(2021·江苏扬州·中考真题)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中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先后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7%,这表明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已经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A排除;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政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但是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B排除;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始于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
56.(2021·四川凉山·中考真题)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
A.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工农兵社会主义国家
C.工兵代表社会主义国家 D.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故D正确;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工农兵社会主义国家、工兵代表社会主义国家都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
57.(2021·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编制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现农业集体化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20—1924年间,苏俄(联)农民的平均税款不断减少,这主要是粮食税实施的结果,故A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在1921年,不是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在1921年已经被取消,故C错误;苏联1927年开始实行农业逐步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错误。
58.(2021·湖南常德·中考真题)1933年,一位著名记者先后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发表了以下四篇报道。你认为报道错误的是
A.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C.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上台
D.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答案】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进入“黄金时期”。D项符合题意;1928——1937年,苏联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933年苏联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阶段,工业化建设应是进行得如火如荼。排除A项;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台就宣布实施新政。排除B项;1933年德国面临经济危机的考验,希特勒等法西斯势力趁乱上台。排除C项;故选择D。
【点睛】
“错误的”是限制词。“1933年”“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是解题的信息提示,据所学,知道1933年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情况,正在发生的,已经发生,存在的现象可确定答案。
59.(2021·湖南岳阳·中考真题)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材料中的“退却”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详解】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曾经设想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失败,因此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D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排除。所以答案选B。
60.(2021·吉林长春·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奏响了“民族曲”,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其中的代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美国南北战争 D.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D
【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奏响了“民族曲”,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其中的著名代表,故选D;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186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排除A;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是在19世纪,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排除B;美国南北战争是在1861—186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排除C。
61.(2021·山东枣庄·中考真题)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种教益。为此,印度人民永远牢记着他。”文中的“他”是
A.玻利瓦尔 B.扎格鲁尔 C.甘地 D.卡德纳斯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主要领导的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印度民族独立作出巨大贡献,C正确;玻利瓦尔是美洲独立运动的领袖,A排除;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的领袖,B排除;卡德纳斯领导的是墨西哥改革,D排除。故选C。
62.(2021·湖南湘西·中考真题)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运动的发起者是( )
A.章西女王 B.甘地 C.玻利瓦尔 D.圣马丁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甘地发起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故B符合题意;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起义的杰出代表,排除A;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拉美独立运动,排除CD。故选B。
63.(2021·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是
A.章西女王 B.圣马丁 C.甘地 D.纳赛尔
【答案】C
【详解】
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饥荒印度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C符合题意;章西女王领导了印度民族大起义,排除A;圣马丁是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排除B;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排除D。故选C。
64.(2021·云南·中考真题)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早期的殖民掠夺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D.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玻利瓦尔是南美解放运动的领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领导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阿尔及利亚人民庆祝独立体现了反抗殖民统治的胜利,所以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应该是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而非殖民掠夺,故选D,排除A;图片内容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及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无关,排除B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65.(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思想引波涛,历史掀巨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积极投身到商品经济中,……他们的人身都是自由的。……因而,市民在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中,强烈地感受到独立个人的价值,感到自由、平等的可贵,感到占有财富的愉快。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材料二 由于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他们从自然法则出发,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宣言》是极具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宣言》奠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
——郝立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市民的感受”是受到了当时什么思想的影响?指出该思想最早兴起的国家及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及其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宣言”发表的意义。据材料三,指出该纲领性文献的特点及在俄国的革命实践活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1)思想:人文主义。国家:意大利。 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原因: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关系:启蒙思想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理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特点:科学与实践。俄国的革命实践活动:俄国十月革命。
(4)关系: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思想变革。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独立个人的价值,感到自由、平等的可贵,感到占有财富的愉快”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故问题一:“市民的感受”是受到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问题二: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的国家是意大利。问题三: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由于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可知,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的原因是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是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思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问题二:依据材料三信息“《宣言》奠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可知,《共产党宣言》特点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三:依据材料三信息“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思想变革。
66.(2021·湖南怀化·中考真题)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国策……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一是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下图是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里著名的四总统雕像。雕像始建于1927年,分别是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林肯。
材料四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清晨,包括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在内的约20万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铁路、银行、中央发电站、电话局等战略要地。7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进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
——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指谁?他主持的变法对秦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材料二表明日本新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什么?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华盛顿作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人物之一,领导的哪一次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后来,美国的哪位总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材料四中发生在彼得格勒并改变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事件是什么?为了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在外交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5)改革(革命)能推动历史的进步,促进社会的转型。请在世界史中另列举相关的一例。
【答案】(1)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3)美国;林肯。
(4)十月革命;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大化改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在秦国变法,故商君指的是商鞅。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并结合所学可知,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推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改革。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而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了国家独立。问题二: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了宣言》,解放了黑奴,广大黑人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被动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
(4)问题一:依据材料四信息“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清晨”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当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二:为了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依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
67.(2021·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意识处在一层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瑞士)布克哈特
(1)“在意大利,这层纱最先烟消云散”源自于哪一运动的兴起?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哪一科学理论的诞生?
(3)这一理论诞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新青年》杂志)
(4)材料一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案】(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马克思主义
(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民主、科学。
(5)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详解】
(1)第一问:根据“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最先在意大利兴起。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在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873年爆发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进行了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此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此后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4)根据材料出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便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便要反对愚昧。因此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赛先生指的是科学。
(5)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诞生、新文化运动都体现了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同时物质决定意识,这些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生又根基于社会的发展之中。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68.(2021·湖北十堰·中考真题)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二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三如图
图一 多国代表欢呼庆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图二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是哪一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的表现?这条约中哪项内容表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指什么?这次会议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哪些地区的关系?巴黎和会和这次会议重建的战后国际秩序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图一内容反映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图二展示的历史场景发生于哪一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公约:《九国公约》;关系: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时间:1972年;标志: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仓皇西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问题三: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最大影响是: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问题三:依据所学科可知,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可知,我国从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和压迫,到独立自主开展平等外交,反映了我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69.(2021·湖北鄂州·中考真题)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正确的道路引领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2)这次革命是什么?这次革命给中国历史带来巨大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3)材料三显示“斯大林模式”(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4)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分别是什么?
【答案】(1)《共产党宣言》。
(2)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3)B
(4)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
(1)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于宪章运动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最终失败,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说“这次革命”是指俄国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百年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次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通过材料“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斯大林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但是忽视民生的改善,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出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 ,故排除C项;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4)根据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时期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在中国建设时期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70.(2021·新疆·中考真题)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这两个远东国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不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为应对“被迫敞开国门”,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政府各采取了哪一举措?中国的举措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材料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当时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造成了怎样的结局?中国“改革"之后,探索的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什么?
【答案】(1)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力加强,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3)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被迫敞开国门”,19世纪中叶,中国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日本进行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据材料“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改善了旧工业不合理的布局,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力加强,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中国“改革"之后,探索的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