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修4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能源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藏着大量的能量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C.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转为热能、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D.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
2.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乙醇 B.石油 C.天然气 D.煤炭
3.25℃、101kPa时,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H=Q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Q值一定小于零 B.Q就是甲烷的燃烧热
C.甲烷燃烧的△H是定值 D.△H永远大于零
4.反应2H2(g)+O2(g)=2H2O(l)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ΔH1=ΔH3-ΔH2 B.ΔH2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C.ΔH1<0 D.ΔH3为氢气的燃烧热
5.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用于杀菌、抗氧化
B.中国天眼传输信息用的光纤材料是硅
C.研发新能源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一致
D.氧化铝是冶炼金属铝的原料,也是较好的耐火材料
6.已知3.0g乙烷在常温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55.98kJ,则下列表示乙烷标准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C2H6(g)+7O2(g)=4CO2(g)+6H2O(l) ΔH=-3119.6kJ·mol-1
B.C2H6(g)+O2(g)=2CO(g)+3H2O(l) ΔH=-1559.8kJ·mol-1
C.C2H6(g)+O2(g)=2CO2(g)+3H2O(g) ΔH=-1559.8kJ·mol-1
D.C2H6(g)+O2(g)=2CO2(g)+3H2O(l) ΔH=-1559.8kJ·mol-1
7.当今世界面临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下列关于能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氢气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资源丰富
B.乙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可用作燃料
C.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方向
D.应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
8.在燃烧1.12L(标准状况)CO与O2的混合气体时,放出5.66kJ的热量,在相同的状况下,最后产物的密度为原来气体密度的1.25倍,则CO的燃烧热为( )
A.283kJ·mol-1 B.-283kJ·mol-1
C.-566kJ·mol-1 D.566kJ·mol-1
9.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潮汐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①②③④ B.①⑤⑥⑦ C.③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10.常温常压下,与发生反应时,生成CO或HCHO的能量变化图(反应物O2和生成物水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催化剂后,生成CO的热效应变大,生成HCHO的热效应变小
B.加入催化剂后,生成HCHO的速率变大,单位时间内生成HCHO量变多
C.CH3OH的燃烧热为
D.生成HCH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在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12.H2与O2发生反应的过程用模型图表示如下(“—”表示化学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Ⅰ是吸热过程
B.过程Ⅲ是放热过程
C.该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D.该反应只能以热能的形式进行能量转化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0℃、30MPa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H=-38.6kJ/mol
B.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H=-890.3kJ/mol
C.常温常压下,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ΔH=-57.3kJ/mol
D.已知SiO2(s)+3C(s)=SiC(s)+2CO(g)的ΔH>0,则该反应在高温能自发进行
14.下列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C(s) +CO2(g) = 2 CO(g) △H>0 反应的能量变化
B.乙图表示碳的燃烧热
C.丙图表示实验的环境温度20℃,将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体积分别为V1、V2的H2SO4、NaOH溶液混合,测量混合液温度,结果如图(已知Vl+V2=60mL)
D.由丁图可知A、B、C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B < A < C
15.25 ℃、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辛烷的燃烧热为5 518 kJ·mol-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aq)+(aq)+Ba2+(aq)+2OH-(aq)=BaSO4(s)+2H2O(l) ΔH=-57.3 kJ·mol-1
B.KOH(aq)+H2SO4(aq)=K2SO4(aq)+H2O(l) ΔH=-57.3 kJ·mol-1
C.C8H18(l)+O2(g)=8CO2(g)+9H2O(g) ΔH=-5 518 kJ·mol-1
D.2C8H18(g)+25O2(g)=16CO2(g)+18H2O(l) ΔH=-5 518 kJ·mol-1
16.下列与能量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生物质能是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品
C.寻找廉价方法开发氢能有助于环境保护
D.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不一定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17.“液态阳光”是二氧化碳和水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甲醇,有关“液态阳光”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态阳光”行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B.水煤气合成的甲醇也是“液态阳光”
C.“液态阳光”行动有利于减少CO2排放
D.“液态阳光”有利于缓解化石燃料消耗
18.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代表燃烧热的是( )
A.CH4(g)+O2(g)=2H2O(l)+CO(g)△H1
B.S(s)+O2(g)=SO3(g)△H2
C.CO(g)+O2(g)=CO2(l)△H4
D.C6H12O6(s)+6O2(g)=6CO2(g)+6H2O(l)△H3
19.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数值表示可燃物燃烧热的是( )
A.CO(g)+O2(g)=CO2(g) ΔH=-283 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 kJ·mol-1
C.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D.H2(g)+Cl2(g)=2HCl(g) ΔH=-184.6 kJ·mol-1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g)的燃烧热ΔH=-285.8kJ·mol-1,则2H2O(g)=2H2(g)+O2(g) ΔH=+571.6kJ·mol-1
B.已知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kJ·mol-1,则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
C.C(g)+O2(g)=CO(g) ΔH=-110.52kJ·mol-1,则碳的燃烧热ΔH=-110.52kJ·mol-1
D.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常规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新能源的合理开发是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下列关于煤作燃料的论点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燃料简单燃烧掉太可惜,应该综合利用
B.煤是发热很高的固体燃料,我国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开采成本低,用煤作燃料实惠
C.煤燃烧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对环境污染严重
D.通过洁净煤技术,如煤的气化和液化以及烟气脱硫,不仅减轻了燃煤污染,还能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
(2)乌克兰科学家将铜和铁混合熔化制成多孔金属,用于制作太空火箭上使用的煤油燃料雾化器,该雾化器的作用是_______。
(3)乙醇是未来内燃机的首选环保型液体燃料。2.0 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9.43 kJ的热量,表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2.Ⅰ.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①H2(g)+O2(g)=H2O(l) H=-285kJ·mol-1,
②H2(g)+O2(g)=H2O(g) H=-241.8kJ·mol-1,
③C(s)+O2(g)=CO(g) H=-110.5kJ·mol-1,
④C(s)+O2(g)=CO2(g)ΔH=-393.5kJ·mol-1,回答下列问题:
(1)C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填序号)
(2)燃烧1gH2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
Ⅱ.中和热是一类重要的反应热,也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知强酸稀溶液与强碱稀溶液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 H1=-57.3kJ mol-1。
(1)下列各组试剂混合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
C.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
D.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E.氢氧化镁溶于稀盐酸
(2)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1molH2O(l),则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7.3kJ,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如图所示,某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分别为a、b。
据图可判断出反应物的总键能___________(填“>”“<”或“=”,下同)生成物的总键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 H ___________0。
23.碳是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其单质及化合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M经过太阳光照可转化成N,转化过程如下: ΔH=+88.6 kJ·mol-1.则M、N相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
(2)已知CH3OH(l)的燃烧热为238.6 kJ·mol-1,CH3OH(l)+O2(g)=CO2(g)+2H2 (g) ΔH=-akJ·mol-1,则a____238.6(填“>”、“<”或“=”)。
(3)使Cl2和H2O(g)通过灼热的炭层,生成HCl和CO2,当有1 mol Cl2参与反应时释放出145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实验数据,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2molAl(s)与足量O2(g)反应,生成Al2O3(s),放出1644.3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写出其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如图是一定量丙烷(C3H8)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1molH2O(l)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请在图中的括号内填入“+”或“-”___。
②写出表示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常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叫作反应热。由于反应的情况不同,反应热可以分为许多种,如燃烧热和中和热等。
(1)下列 H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_______;不能表示物质中和热的是_______。(填字母)
A.H2(g)+O2(g)=2H2O(g) H1
B.C(s)+O2(g)=CO(g) H2
C.CH4(g)+2O2g)=CO2(g)+2H2O(l) H3
D.C(s)+O2(g)=CO2(g) H4
E.C6H12O6(s)+3O2(g)=6CO(g)+6H2O(1) H5
F.NaOH(aq)+HCl(aq)=NaCl(aq)+H2O(l) H6
G.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 H7
H.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H8
(2)2.00 g C2H2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气体,放出99.8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的热量为Q,生成的CO2恰好与100mL浓度为4mol L-1的KOH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则燃烧lmol丁烷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
(4)4.4g丙烷完全燃烧生成的CO2与100 mL浓度为4mol L-1的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的溶液中酸式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mol
(5)氢能源有可能实现能源的贮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型氢化物(又称间充氢化物),在这类氢化物中,氢原子填充在金属的晶格间隙之间,其组成不固定,通常是非化学计量的,如,LaH2.76、TiH1.73、CeH2.69、ZrH1.98、PrH2.65、TaH0.78。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钯粉大约可吸附840体积的氢气(钯粉的密度为10.64g cm-3,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试写出钯(Pd)的氢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含的最初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具有大量能量,A项正确;
B.植物光合作用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B项正确;
C.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物质的化学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等,C项正确;
D.任何反应都有其存在价值,吸热反应可以降低周围的温度,如利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来降温,D项错误;
故选D。
2.A
解析:
A.乙醇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故A符合题意;
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不符合题意;
D.煤炭属于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3.A
解析:
A.甲烷燃烧为放热反应,△H<0,故Q<0,A正确;
B.根据燃烧热的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燃烧热,该反应中H2O(g)不是稳定氧化物,且这里的Q是负值,B错误;
C.燃烧热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测定的,这里没有指明温度和压强,C错误;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0,D错误;
故答案选A。
4.A
解析:
由能量图可知,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ΔH1|的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释放|ΔH2|的能量,反应的焓变为ΔH3,ΔH1>0,ΔH2<0,ΔH3<0,由此分析。
A.一个反应的ΔH应是拆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新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之差,从反应过程分析,ΔH3=|ΔH1|-|ΔH2|,即ΔH1=ΔH3 ΔH2,故A符合题意;
B.反应热是表示化学反应吸收或释放的能量,ΔH3是该反应的反应热,ΔH2只是原子结合成分子时释放的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ΔH1是分子拆成原子的过程,需吸收能量,ΔH1>0,故C不符合题意;
D.燃烧热是指在25℃、101kp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ΔH3是2mol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不是氢气的燃烧热,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5.B
解析:
A.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细菌,SO2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杀死细菌,并且SO2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葡萄酒被氧化,A正确;
B.光纤的成分为SiO2,不是硅单质,B错误;
C.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如酸雨、PM 2.5等,研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符合绿色发展观念,C正确;
D.电解熔融Al2O3可获得Al,同时Al2O3熔点高,是优良的耐火材料,D正确;
故答案选B。
6.D
解析:
1 mol乙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55.98 kJ=1559.8 kJ,则其标准燃烧热为1559.8 kJ·mol-1,乙烷标准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6(g)+O2(g)=2CO2(g)+3H2O(l) ΔH=-1559.8kJ·mol-1,综上所述故选D。
7.B
解析:
A.氢气是一种新能源,氢气热值高,水作为其原料,资源丰富,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但缺点是氢能储存和运输均不方便,故A正确;
B.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获取,是可以再生的绿色燃料,故B错误;
C.解决能源问题的方向有:节约能源,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积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故C正确;
D.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对环境无污染,属于绿色能源,应开发利用,故D正确;
故选B。
8.A
解析:
1.12L(标准状况)CO与O2的混合气体为0.05mol,CO和O2反应后气体密度变为原气体密度的1.25倍,根据质量守恒可知,反应后的气体体积为反应前的气体体积的0.8,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4mol;由CO的燃烧反应方程式2CO+O2=2CO2可知,减少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的氧气的物质的量,即0.01mol,则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0.02mol,CO的燃烧热为5.66kJ÷0.02mol=283 kJ mol-1。
故选A。
9.C
解析:
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能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不是新能源;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都是新能源,综合以上分析,③⑤⑥⑦⑧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
A.催化剂改变反应的历程,活化能降低,化学反应热效应不变,故A错误;
B.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产量增大,故B正确;
C.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甲醇的燃烧热应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甲醛,故C错误;
D.热化学方程式应该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D
解析:
A、CO燃烧是放热反应,A项错误;
B、1molC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才是C的燃烧热,B项错误;
C、燃烧是发光放热的激烈的化学反应,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C项错误;
D、温度不同时反应热大小不同,D项正确;
D项正确。
12.D
解析:
A.过程Ⅰ是化学键断键,因此过程Ⅰ是吸热过程,故A正确;
B.过程Ⅲ是形成化学键,因此是放热过程,故B正确;
C.根据图中信息H2与O2发生反应的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故C正确;
D.氢气与氧气反应,该反应不仅以热能的形式进行能量转化,还可能化学能转化为光能,故D错误。
故选D。
13.D
解析:
A.根据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则若1molN2和3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38.6kJ,但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无法得到N2(g)+3H2(g)2NH3(g)的反应热,故A不符合题意;
B.燃烧热指的是25℃时,101kP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的反应热,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应该生成液态水,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CH3COOH为弱酸,电离还要吸热,故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的反应热会小于57.3kJ/mol,故C不符合题意;
D.SiO2(s)+3C(s)=SiC(s)+2CO(g)为熵增的反应,ΔS>0,ΔH>0,若高温下,由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14.D
解析:
A.甲图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高,反应为放热反应,而CO2(g)+C(s)=2CO(g)(ΔH>0)为吸热反应,A表示错误;
B.碳的燃烧热是指1molC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产物为二氧化碳,且为放热反应,与图不符,B表示错误;
C.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体积分别为V1、V2的H2SO4、NaOH溶液混合,V1+V2=60mL,则V1=20mL,V2=40mL时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最多,温度最高,与图象不相符,C表示错误;
D.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三种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B<A<C,D表示正确;
故选D。
15.B
解析:
A.25 ℃、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表示H+与OH-反应产生1 mol H2O放出热量是57.3 kJ,反应放出热量与反应的物质多少呈正比。则H+与OH-反应产生2 mol H2O放出热量是57.3 kJ×2=114.6 kJ,且与Ba2+形成BaSO4沉淀时也会放出热量。反应过程放出热量越多,则反应热就越小,故2H+(aq)+(aq)+Ba2+(aq)+2OH-(aq)=BaSO4(s)+2H2O(l) ΔH<-57.3 kJ·mol-1,A错误;
B.KOH与H2SO4反应产生K2SO4是可溶性盐,反应的实质是H+与OH-生成H2O,故KOH(aq)+H2SO4(aq)=K2SO4(aq)+H2O(l)能够表示中和热,ΔH=-57.3 kJ·mol-1,B正确;
C.该反应中生成物H2O呈气态,其含有的热量比同质量液态水高,故反应放出热量小于5 518 kJ,不能表示辛烷的燃烧热,C错误;
D.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选项热化学方程式中给出的物质是2 mol,反应的物质与放出的热量不呈比例,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6.A
解析:
A.放热反应有的也需要加热,选项A错误;
B.生物质能是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品,选项B正确;
C.氢气燃烧时产物无污染,寻找廉价方法开发氢能有助于环境保护,选项C正确;
D.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不一定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17.B
解析:
A.“液态阳光”行动既能够降低空气中CO2的浓度,又能利用产生的甲醇为人类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A正确;
B.水煤气合成的甲醇会消耗化石燃料煤,因此不是“液态阳光”,B错误;
C. “液态阳光”行动实现了C的循环,同时为我们提供所需能量,因此有利于减少CO2排放,C正确;
D.“液态阳光”不消耗化石燃料,利用合成的甲醇就满足了对能源的需求,因此有利于缓解化石燃料消耗造成的能源危机,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18.D
解析:
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A.CH4完全燃烧产生的稳定氧化物是CO2气体,不是CO气体,A不符合题意;
B.S 单质燃烧产生SO2,不能产生SO3,B不符合题意;
C.CO气体燃烧产生的稳定氧化物是气态CO2,不是液态CO2,C不符合题意;
D.符合燃烧热定义,热化学方程式中△H代表的是燃烧热,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19.A
解析:
A.符合燃烧热的概念,A正确;
B.生成物中的水是气体,属于不稳定氧化物,B错误;
C.热化学方程式中是2 mol可燃物氢气燃烧放热,不符合燃烧热的概念,C错误;
D.HCl不是氧化物,不符合燃烧热的概念要求,D错误;
故选A。
20.D
解析:
A.氢气的燃烧热是指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则由氢气的燃烧热ΔH=-285.8kJ·mol-1可得2H2O(l)=2H2(g)+O2(g) ΔH=+571.6kJ·mol-1,故A错误;
B.醋酸是弱酸,在溶液中电离时会吸收热量,则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B错误;
C.碳的燃烧热是指1mol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则1mol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热不是碳的燃烧热,故C错误;
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石墨的总能量小于金刚石总能量,则能量低的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21.ACD 使煤油雾化,增大煤油与助燃剂的接触面积,提高燃烧效率 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1366.89 kJ·mol-1
解析:
(1)A.煤的液化、气化转化为清洁能源,提高利用率,则煤作燃料简单燃烧掉太可惜,应该综合利用,故A正确;
B.煤炭为不再生能源,开采成本较高,应减少使用,开发新能源,故B错误;
C.二氧化硫可导致酸雨发生,烟尘可导致雾霾发生,则对环境污染严重,故C正确;
D.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烟气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则不仅减轻了燃煤污染,还能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2)雾化器可使煤油雾化,增大煤油与助燃剂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3)2.0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9.43kJ的热量,可知1molC2H5OH燃烧放出热量为59.43kJ×46/2=1366.89kJ,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1366.89 kJ·mol-1。
22.④ 142.5kJ AD 大于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 <
解析:
Ⅰ.(1) 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C的稳定氧化物为CO2,所以C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④;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①可知1mol氢气,即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kJ,则燃烧1g氢气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kJ÷2=142.5kJ;
Ⅱ.A.HCl和NaOH均为强电解质,反应生成强电解质NaCl和水,可以用H++OH-=H2O表示,A符合题意;
B.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时除了生成水还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用H++OH-=H2O表示,B不符合题意;
C.醋酸为弱酸,不能写成离子,故不能用H++OH-=H2O表示,C不符合题意;
D.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得到SO、H+和Na+,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强电解质硫酸钠,可以用H++OH-=H2O表示,D符合题意;
E.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写成离子,故不能用H++OH-=H2O表示,E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D;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会放热,所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1molH2O(l),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Ⅲ.据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热 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0。
23.M < 2Cl2(g)+2H2O(g)+C(s)=4HCl(g)+CO2(g) ΔH =-290 kJ·mol-1
解析:
(1)有机物M经过太阳光光照可转化成N,△H=+88.6kJ mol-1,该过程是吸热反应,N暗处转化为M,是放热反应,M比N能量低,能量越低越稳定,说明M稳定;答案为M。
(2)燃烧热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甲醇燃烧生成CO2(g)和H2(g)属于不完全燃烧,CH3OH(l)+O2(g)=CO2(g)+2H2(g)△H=-a kJ mol-1,放出的热量小于燃烧热,故a<238.6;答案为<。
(3) Cl2和H2O(g)通过灼热的炭层,生成HCl和CO2,有1mol Cl2参与反应时释放出145kJ热量,2mol氯气反应放热290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2H2O(g)+C(s)═4HCl(g)+CO2(g)△H=-290kJ mol-1;答案为2Cl2(g)+2H2O(g)+C(s)═4HCl(g)+CO2(g)△H=-290kJ mol-1。
24.2Al(s)+O2(g)=Al2O3(s) ΔH=-1644.3kJ/mol H2(g)+O2(g)=H2O(l) ΔH=-285.8kJ/mol - C3H8(g)+5O2(g)=3CO2(g)+4H2O(l) ΔH=-2215.0kJ/mol
解析:
(1)2molAl(s)与足量O2(g)反应,生成Al2O3(s),放出1644.3kJ的热量,因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Al(s)+O2(g)=Al2O3(s) ΔH=-1644.3kJ/mol。
(2)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发出的能量,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则其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l) ΔH=-285.8kJ/mol。
(3)①由于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是放热反应,则答案为:-。
②生成CO2和1molH2O(l)时放热是553.75kJ,则生成4mol H2O(l)时放热是4×553.75kJ=2215.0kJ,因此表示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5O2(g)=3CO2(g)+4H2O(l) ΔH=-2215.0kJ/mol。
25.C、D A、 B、C 、D、E,G、H C2H2(g)+O2(g)=2CO2(g)+H2O(l) H=-1294.8kJ/mol 20QkJ 2mol/L PdH0.75
解析:
(1) A.水的状态为气态,反应热△H1不能表示燃烧热;
B.碳燃烧的生成物为CO,完全燃烧应为CO2,反应热△H2不能表示燃烧热;
C.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的水是液态水,故反应热△H3能表示燃烧热;
D.C(s) + O2 (g)=CO2 (g)△H4中1molC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合燃烧热概念,反应热△H4能表示燃烧热;
E.C6H12O6(s)+3O2(g)=6CO(g)+6H2O(1)△H5中1molC6 H12O6完全燃烧应为CO2与液态水,不符合燃烧热概念,反应热△H5不能表示燃烧热;
F.NaOH (aq) + HCl (aq)=NaCl (aq) + H2O (l)△H6中实质是1mol氢离子与1mol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1molH2O,符合中和热概念,反应热△H6能表示中和热;
G.反应生成的水为2mol,反应热△H7不能表示中和热;
H.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H8,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1molH2O,符合中和热概念,故反应热△H8不能表示中和热;
故答案为:C、D;A、B、C 、D、E、G、H。
(2) 2.00gC2H2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气体,放出99.6kJ的热量,则1molC2H2气体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99.6kJ = 1294.8kJ,故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2(g)+O2(g)=2CO2(g)+H2O(l) △H=-1294.8kJ/mol;
故答案为:C2H2(g)+O2(g)=2CO2(g)+H2O(l) △H=-1294.8kJ/mol。
(2) KOH的物质的量为0.1L×4mol/L = 0.4mol,恰好生成正盐是K2CO3,据钾离子守恒,故n(K2CO3) = 0.4mol×= 0.2mol,根据碳元素守恒由n(CO2) = n (K2CO3) = 0.2mol,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n(C4H10)=n(CO2)= ×0.2mol=0.05mol,0.05mol丁烷放出的热量为Q,故1mol丁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kJ × = 20QkJ;
故答案为:20QkJ。
(4)4.4g丙烷的物质的量为0.1mol,完全燃烧生成的CO2为0.3mol,与100 mL浓度为4mol L-1的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设生成碳酸氢钾和碳酸钾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根据钾原子、碳原子守恒有:x+y=0.3,x+2y=0.4,联立方程解得:x=0.2mol,y=0.1mol,即生成0.2molKHCO3,c(KHCO3)==2mol/L;
故答案为:2mol/L。
(5)设1体积为1cm3,则1cm3的钯粉的质量m= ρV = 10.64g/cm3×1cm3 = 10.64g,钯的物质的量n(Pd) =0.1mol,由1体积钯粉约可吸附标准状况下896体积氢气,可知被吸附氢气的体积为840cm3=0.840L,氢气的物质的量n(H2) =,所以钯与氢气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则产物中Pd与H之比为,所以钯的氢化物化学式为PdH0.75;
故答案为:PdH0.7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