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四单元 落日与危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一、经济:生机?危机?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为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注入了一股活力,引发了明清粮食生产的革命。
1、农业生产:
材料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各大洲结束了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最活跃的是欧洲的商人们,他们把中国的茶叶、丝调等物品运到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销售,然后把欧洲、美洲的物产运到世界各地。商人们赚取了利润,而物产的流通则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摘编自《历史地图册·必修Ⅱ》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2、工商业
明清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明清时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官营手工业受到冲击,推动着私营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明代苏州纺织业)群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雍正12年《苏州风俗考》
时间:明朝中后期;
基本特征:(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雇佣关系。
概念延伸: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
有足够的货币组织大规模的
生产的商人或包买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地点:江南。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盛世滋生图》,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阅读材料,请大家思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与西方相比有何不同?
材料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提示:西方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商品的种类数量增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中国的商业革命指:规模性的商业经济区域形成,商帮为兴起,长途贩运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增多,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提高,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但传统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使得明清经济在生机中潜伏着危机。
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时代,八股取士陈腐不化;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使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二、思想:僵化?异化?
1、原因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
材料 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建立后......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也不能就国家利病上书言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客观上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某些方便。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发生变化;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 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专制统治走向腐朽,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 文化 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品读历史: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2、概况
“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发明本心”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评价: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思想家 主 要 思 想 对理学的批判 共同思想主张
黄宗羲 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经济上,“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冲击专制统治,对后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启蒙作用
学术上,经世致用
思想上,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有时代特色和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顾炎武 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的空谈 王夫之 通过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 对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认识:
(1)积极:
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构成中国早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和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历史进步性。
(2)消极:
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时刻激发着仁人志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延伸拓展:明清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表现:
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君为臣纲”的伦常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君臣平等;
顾炎武继承了先秦儒学经世的传统和孔子“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思想,批判程朱理学的空谈义理和脱离实际,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继承“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生知论,构建了新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评价:明清儒学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中发展了儒家思想,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材料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录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流》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三)文学:通俗?世俗?
1、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浪漫主义神话小说;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清朝,剖析封建主义的百科全书和古典现实主义文文学的高峰;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朝,讽刺小说......
明清小说的繁荣: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知识的普及,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腐败等现象日益不满;
【内容】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影响】体现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
【趋势】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和平民化。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清代沈容圃《同光名伶十三絕》畫像,标志着京剧艺术走向成熟。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2、戏剧
(四)科技:传统?传承?
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政”思想贯穿其中。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全书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知识链接】
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差异
(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中国古代科技未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上: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阻碍了科技进步。
(3)思想文化上:
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人才短缺。
(4)中外交流上: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5)根本原因: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利玛窦绘制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三、延伸与思考......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从而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明清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和中国传统文化自身魅力,使得东西方之间形成了文化交往,文明交流第一次高潮。
明清社 会转型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上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上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发展;私营手工业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文化上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环境时期。随后的嘉庆、道光,仍然维持着大一统局面和表现的繁荣,可以看做是康乾盛世的余波,而在康乾盛世后期逐渐开始显露的各种社会危机,到嘉庆、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终于进入了近代时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练习巩固:据统计,清代戏剧作品多达两千四百多种,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其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据此可知,清代戏剧( )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继续发展并且成就辉煌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可以看出,清代戏剧继续发展并且成就辉煌,故选D项;文化发展确实能体现政治,但本材料中没有体现官方的作用,无法 体现政治形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市民对于清代戏剧的追捧,排除B项;清代戏剧确实与商品经济有关,但材料中主要说的是清代戏剧的成就而非来源,排除C项。
练习巩固: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较多,见表1。由此推知当时( )
A.市镇经济有所发展
B.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市民阶层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并壮大起来的,明代文学中出现大量描写市民的作品,正是城镇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选A项。
书目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数量 11篇 13篇 9篇 16篇 18篇
练习巩固:明代中后期,各种戏曲声腔纷纷出现并不断流变,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繁多、演出形式日趋成熟,从乡村僻壤到繁华都会,扮演戏剧蔚然成风。官僚地主、富商巨贾,不仅蓄有家班、家乐,甚至自己也登台演唱。明代中后期,戏曲的流行是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京剧等戏曲元素的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观念的日益淡化 D.官府以教化百姓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各种戏曲声腔纷纷出现并不断流变,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繁多、演出形式日趋成熟,从乡村僻壤到繁华都会,扮演戏剧蔚然成风”艺术的流行说明受众更广泛,主要以市民为主,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
练习巩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 )
A.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 B.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
C.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 D.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徐光启编撰著作的过程中与外国传教土进行了合作,吸收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故选A项;材料强调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不涉及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而不是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