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并立与统一:
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农业的发展
(1)宋朝农业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朝代 特点 意义
宋朝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开始种植棉花。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辽夏 金元 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
南方植棉:元朝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利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2)棉花种植推广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地区开发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宋史学者评估,北宋的粮食商品率约为17%。在江南,每个农户可以养活2.35个五口之家,粮食商品率达40%。换言之,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大量粮食得以成为商品粮,流入市场;大批农业人口得以脱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生活,推动城市化进程。
2.手工业的发展
部 门 特 点 意 义
纺织业 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制瓷业 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推动了文化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碗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元代景德镇青花纹瓶
南宋粉青釉冰裂纹玉壶春瓶
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宋元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和推广,表明经济物种种植扩大,反映了农业商品化加强。南宋棉纺织业兴起,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被原料。
宋朝“五大名窑”及出产的瓷器
(1)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2)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
瓷器质地坚硬不吸水,敲击响声清脆,比陶器更加美观、耐用。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南宋庄绰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美国)《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天工开物》南方挖煤图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版书
南宋临安府陈宅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首页,国家图书馆藏
北宋毕昇
1.商业革命
(1)商业的发展: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高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二、社会结构的演进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顾客用铜钱买“交子”,然后在“交子”上记下铜线数目,可在市场上使用,也可到“交子”铺去兑换现钱。“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图4:
元
代
纸
币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榷场: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需纳税,榷场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1:宋代互市图
(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
(2)海外贸易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3)城市的兴盛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临安元朝改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宋史》
2.经济重心南移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4.南方文化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3.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两宋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
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
群者,亦许解送”,(宋代科举)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
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
增加。
三、社会形态的演进
1.门第观念功利化: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宋太宗时,京师有一名市民击登闻鼓,起诉其家奴丢失了他家的一头猪,要求家奴赔偿损失。
太宗下诏,“赐千钱偿其值”。
这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意味着从魏晋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经瓦解,主家与奴婢从此都是法律上的主体。双方如果有了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吴钩《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2.社会身份平等化: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2)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3.社会流动寻常化:人身控制松解
(1)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三、延伸与思考......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