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纪念白求恩 第3课时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纪念白求恩 第3课时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7 12: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七年级 上
12.纪念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的中心
自主学习
一、默读课文,赏析下列句子。
1.“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
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对白求恩的评价。
排比。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自主学习
一、默读课文,赏析下列句子。
3.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双重否定句。
有力地强调对白求恩这个人,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无一例外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式更显得斩钉截铁、不可动摇,给人以更深刻、鲜明的印象。
自主学习
二、默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句中的两个“极端”有什么表达作用?
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负责、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认识,表明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2.“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一句中“是”有何作用?
有强调作用,语气更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
.
.
.
.
自主学习
二、默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这个“只”和“仅”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只”和“仅”表达了作者遗憾的心情,流露出作者面对这个精神高尚者的死亡的沉痛的感情。
.
.
合作探究
本文的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
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2.对比鲜明。
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
本文的艺术特色:
3.巧用句式。
多变的句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
4.用词贴切。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是个人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
当堂训练
1.《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 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 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2.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
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A
C
3.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1)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
(2)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
(3)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 )
(4)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 )
(5)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 )
当堂训练
满腔热忱
漠不关心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小组讨论:
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1.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