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 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认识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
2.通过了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条件、社会服务、社区机构的变化,认识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3.通过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认识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强化了城市的功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通过了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变化。
4.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认识城市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外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带来的人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难点: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
探学新知
一、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表现:
(1)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范围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4.历程
(1)欧美国家
①第一阶段: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第二阶段: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启。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②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主要原因: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如电梯的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运用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推广,私人卫生间等的快速普及。
2.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3.表现
(1)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主要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表现:
(1)西方: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①排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交通: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约等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等得到普及。
(2)中国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如上海。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水污染: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贫富矛盾加剧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2)表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
(1)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2)表现: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深化探究
探究一: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四个阶段
1.阶段一: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人口高度集聚。
2.阶段二:郊区城市化阶段
郊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工业、零售业等外迁。
3.阶段三:逆城市化阶段
(1)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人口出现净减少。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城乡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
4.阶段四: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城区经济复兴,人口重新实现内迁,市中心人口重新回升。
探究二: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与影响
1.城市化的动力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2)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2.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城市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随堂训练
1.1848年,大约有20%的波士顿人乘火车上下班。208列火车中有118列出入于该城的7个终点站,这些线路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向外伸展,服务于波士顿方圆24千米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B.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
C.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D.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
2.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得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城市化带来双重影响
3.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4.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 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
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 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5.“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6.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由此出现的矛盾是( )
A.人地矛盾 B.供需矛盾 C.土地供需矛盾 D.能源危机
7.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8.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体系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
A.市民生活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 D.租界开放存在差异
9.1840年的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10.“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大规模聚集,工厂布局以及工业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促使交通向城市中心汇集,波士顿的城市布局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的状况,故B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梦想,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人民素质的倒退等一系列问题。这表明城市化带来双重影响,D项表述最为全面;其他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3.答案:A
解析: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城市化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A、C两项排除;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可以在基础设施、环境、就业等问题上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工业化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导致的,并非做好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据“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土地的需求,即突出的矛盾是土地的供需矛盾,C项正确;人地矛盾主要体现在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排除A项;“供需矛盾”的说法不如“土地供需矛盾”的说法准确,排除B项;“能源危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故A项正确。B、C项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人口向城市郊区的聚集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近代化。由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引入了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租界的现代市政管理体系为华界所效仿,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环境的改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租界开放程度的比较,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越是接近市中心,死亡率越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物浦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工业城市,城区是人口聚集之地,在当时也是工业化的中心区域,工厂的开设带来环境问题,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故选C项。圈地运动主要在农村进行,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近代化快速发展,城市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是提升的,故排除B项。“人口的外移”不能解释越靠近市中心人口死亡率越高这一现象,故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在居住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在该城的某些部分”,而非国家之间,排除B项;工人的居住条件简陋恶劣是因为剥削和贫富分化,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题干强调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别,排除D项。(共50张PPT)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认识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
2.通过了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条件、社会服务、社区机构的变化,认识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3.通过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认识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强化了城市的功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通过了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变化。
4.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认识城市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目
录
城市化的演进
居住条件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的演进
1
壹
材料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城市化的演进的表现:
(1)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范围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演进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材料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国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欧洲的城市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
第一阶段:
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第二阶段:
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器
①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工业化的发展是城市就业的基础。
②工业化改变了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主体推动力
③工业化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变革,便利了人们的经济生活需要,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化适应了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①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人口、土地、资金和公共设施的集约,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降低,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②城市化使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文化和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材料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图,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材料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图,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启。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材料 1949年新中囯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囯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1957年,中国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庋变迁的经济因素》
新中国的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起步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震荡阶段(1958—1965年) 大跃进”带来的高速城镇化,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脱离农业超常发展,给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停滞阶段(1966—1978年) 由于“文革”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几近停滞。
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5年)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城市化进程得到恢复发展。
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显现及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坡市经济活力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思之窗
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变化:
19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等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②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③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逐渐起,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④各国政府对城市化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⑤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居住条件的改善
2
贰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囯,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年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糜,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废的缓解。
新加坡廉租房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部分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日益强烈。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如电梯的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运用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推广,私人卫生间等的快速普及。居住条件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更丰富的生活服务,这些服务是如何发展的呢?
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如电梯的发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运用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推广,私人卫生间等的快速普及。
(1)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基础设施的发展
3
叁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西方: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①排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交通: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约等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等得到普及。
中国近现代的基础设施的发展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如上海。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4
肆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伦敦烟雾,共计1万余人直接或间接死于这一事件,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大气污染
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水污染
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材料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表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1)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2)表现: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如何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不仅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平衡了城乡发展节奏,拉动了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2)我们要正视并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朝着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深化探究
探究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四个阶段
1.阶段一: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人口高度集聚。
2.阶段二:郊区城市化阶段
郊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工业、零售业等外迁。
3.阶段三:逆城市化阶段
(1)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人口出现净减少。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城乡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
4.阶段四: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城区经济复兴,人口重新实现内迁,市中心人口重新回升。
深化探究
探究一: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与影响
1.城市化的动力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2)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2.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城市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随堂训练
1.1848年,大约有20%的波士顿人乘火车上下班。208列火车中有118列出入于该城的7个终点站,这些线路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向外伸展,服务于波士顿方圆24千米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B.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
C.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D.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
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大规模聚集,工厂布局以及工业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促使交通向城市中心汇集,波士顿的城市布局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的状况,故B项正确。
随堂训练
2.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得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城市化带来双重影响
解析: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梦想,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人民素质的倒退等一系列问题。这表明城市化带来双重影响,D项表述最为全面;其他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D
随堂训练
3.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A
解析: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选A。
随堂训练
4.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
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
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
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城市化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A、C两项排除;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可以在基础设施、环境、就业等问题上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工业化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导致的,并非做好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排除D项。
B
随堂训练
5.“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解析: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
D
随堂训练
6.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由此出现的矛盾是( )
A.人地矛盾 B.供需矛盾 C.土地供需矛盾 D.能源危机
解析:据“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土地的需求,即突出的矛盾是土地的供需矛盾,C项正确;人地矛盾主要体现在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排除A项;“供需矛盾”的说法不如“土地供需矛盾”的说法准确,排除B项;“能源危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C
随堂训练
7.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故A项正确。B、C项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人口向城市郊区的聚集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A
随堂训练
8.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体系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
A.市民生活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 D.租界开放存在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近代化。由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引入了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租界的现代市政管理体系为华界所效仿,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环境的改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租界开放程度的比较,排除D项。
C
随堂训练
9.1840年的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解析:材料表明越是接近市中心,死亡率越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物浦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工业城市,城区是人口聚集之地,在当时也是工业化的中心区域,工厂的开设带来环境问题,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故选C项。圈地运动主要在农村进行,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近代化快速发展,城市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是提升的,故排除B项。“人口的外移”不能解释越靠近市中心人口死亡率越高这一现象,故排除D项。
C
随堂训练
10.“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在居住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在该城的某些部分”,而非国家之间,排除B项;工人的居住条件简陋恶劣是因为剥削和贫富分化,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题干强调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别,排除D项。
A
谢谢!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通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认识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通过了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条件、社会服务、社区机构的变化,认识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通过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认识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强化了城市的功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4.通过了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变化,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5.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认识城市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外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带来的人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难点: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教师活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我国举世闻名的超级大都市,拥有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是中国向外展示的四张名片。这些城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现代的城市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新课讲授】
城市化的演进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教师活动】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示例: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教师活动】提问:城市化的演进有那些表现?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并出示答案
(1)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范围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教师活动】总结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教师活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呢?首先来看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国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教师活动】欧洲的城市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学生活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
【教师活动】总结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发展
第一阶段: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教师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呢?阅读教材61页第2段内容,思考问题。
答案提示: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总结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器
①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工业化的发展是城市就业的基础。
②工业化改变了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主体推动力
③工业化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变革,便利了人们的经济生活需要,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化适应了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①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人口、土地、资金和公共设施的集约,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降低,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②城市化使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文化和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图,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教师活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中囯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图;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一些新兴城市兴起。
【教师活动】总结答案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启。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1949年新中囯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囯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1957年,中国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庋变迁的经济因素》
【教师活动】新中国的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呢?(阅读教材61页第一段内容,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表格
起步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震荡阶段(1958—1965年) 大跃进”带来的高速城镇化,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脱离农业超常发展,给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停滞阶段(1966—1978年) 由于“文革”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几近停滞。
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5年)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城市化进程得到恢复发展。
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显现及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坡市经济活力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62页学思之窗,回答问题
答案示例
(1)变化:19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等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②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③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逐渐起,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④各国政府对城市化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⑤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囯,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年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糜,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废的缓解。
【教师活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部分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日益强烈。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如电梯的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运用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推广,私人卫生间等的快速普及。居住条件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更丰富的生活服务,这些服务是如何发展的呢?
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如电梯的发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运用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推广,私人卫生间等的快速普及。
【教师活动】居住条件具体是如何改善的呢?阅读教材62页第三段内容,思考问题。
(1)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教师活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教材63页第3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西方: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①排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交通: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约等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等得到普及。
【教师活动】中国近现代的基础设施是如何发展的?阅读教材63页第二框第3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中国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如上海。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教师活动】材料中英国发生了什么状况?
【学生活动】材料描述了伦敦烟雾期间,共计1万余人直接或间接死于这一事件,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教师活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与水污染。
【教师活动】出示“大气污染”“水污染”的概念。
(1)大气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水污染: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教师活动】英国为什么要不断颁布了如《济贫法》、《国民保险法》、《国民救助法》等法律?
【学生活动】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教师活动】总结贫富矛盾加剧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2)表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教师活动】讲述交通拥堵的背景与表现
(1)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2)表现: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教师活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
(1)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不仅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平衡了城乡发展节奏,拉动了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2)我们要正视并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朝着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深化探究
探究一: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四个阶段
1.阶段一: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人口高度集聚。
2.阶段二:郊区城市化阶段
郊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工业、零售业等外迁。
3.阶段三:逆城市化阶段
(1)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人口出现净减少。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城乡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
4.阶段四: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城区经济复兴,人口重新实现内迁,市中心人口重新回升。
探究二: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与影响
1.城市化的动力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2)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2.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城市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演进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四、城市进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