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教案+学案)(共3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教案+学案)(共3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6 14:52:56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还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
3.时空观念: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项目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一切经济行为都由国家制定计划实施、完成 运用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进行调节
调整手段 以行政手段为主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调整方式 国家直接调控企业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所有制结构 单一 多元
利益分配 平均主义严重 按劳分配,注重效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2.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新课讲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多媒体展示材料: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师】阅读材料,分析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生:(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把握提前完成。
(2)加强执政党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大会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地位: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师】如何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请同学们阅读“历史纵横”了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随后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作了阐释: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此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师】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1957年春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不幸的后果。这是党在探索中的一次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归纳总结总路线的内容、评价。
生:(1)开始: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师】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召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共社会运动”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
“大跃进”运动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农业强调“以粮为钢”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致3年内提前实原定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一般为两千户左右)、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师】通过上述材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有哪些特点?如何评价?
生:特点:(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评价: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师】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什么?结果如何?
3.调整
(1)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举行的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了经验。
【师】同学们阅读材料理解“八字方针”的内涵。
多媒体出示材料: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师】老师讲解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刘少奇在报告中指出,有的地区的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也可能是七个指头;关于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工作中的失误,有的地方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在长篇讲话中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让群众讲话。有了错误,一定要做自我批评,让人批评。他还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今后要下苦功夫调查它,研究它,弄清楚它的规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的进一步认识。
七千人大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重要成果。会议发扬党内民主,实质上是党内关系的一次调整。虽然会议仍肯定“三面红旗”,没能从根本指导思想上清理“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但对待缺点错误的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发扬民主和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给全党以鼓舞,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在动员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大会前后还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此外,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1962年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形势,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大幅度的调整。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4.“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师】“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
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第三届全国人大于1964年12月在北京召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于1964年12月21日,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宣布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接着,他又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文化大革命”
【师】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发动:“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
【师】“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内乱局面引起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严重忧虑和愤怒。他们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毛泽东、周思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因的政变。
整顿: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师】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师】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师】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师】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教材总结我国在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1.工业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师】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
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师】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成果是什么?
生:同时,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发展。
【师】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请举例说明有哪些先进人物?
4.先进人物
(1)“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师】结合这一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党和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培养起自强自立的大无畏精神,培育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星”精神,这种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行。
外交成就
【师】通过教材总结归纳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1)概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作用:我国外交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师】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课后总结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脱离了正确方向;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及时调整,成效显著,但是“左”的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从整体而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1956年中共八大: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距
国民经济调整,“四个现代化”目标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2.经过
3.性质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成就:工业、国防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外交
2.意义:开创性,奠基性(共30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还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
3.时空观念: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项目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一切经济行为都由国家制定计划实施、完成 运用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进行调节
调整手段 以行政手段为主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调整方式 国家直接调控企业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所有制结构 单一 多元
利益分配 平均主义严重 按劳分配,注重效率
学习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目录
CONTENTS
0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02
“文化大革命”
03
伟大的建设成就
导入新课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把握提前完成。
(2)加强执政党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
(1)时间:1956年。
(2)内容:大会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地位: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开始: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史料阅读
“大跃进”运动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农业强调“以粮为钢”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致3年内提前实原定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史料阅读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一般为两千户左右)、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评价: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调整
(1)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举行的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了经验。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
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
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4.“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
现代科学技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文化大革命”
1.发动:“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
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毛泽东、周思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因的政变。
3.整顿: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二、“文化大革命”
4.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
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发展。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4.先进人物
(1)“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党和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培养起自强自立的大无畏精神,培育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星”精神,这种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行。
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5.外交成就
(1)概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中日正式建交。
(4)作用:我国外交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1.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的这一设想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B.社会主义建设多种经济可以并存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经济建设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
B
2.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
A.彻底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C.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D
3.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规定( )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
B.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D
4.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C
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
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
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彻底清算“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
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
D
6.1957年初,毛泽东指出:“现在的阶级斗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毛泽东这一思想( )
A.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C.推动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D.加速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
A
7.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三线建设( )
A.改变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B.形成了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
C.改善了与美苏两国的外交关系
D.优化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
8.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卫星通信、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行业、微电子行业以及玻璃钢行业、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
B.“两弹一星”决策具有前瞻性
C.重大科技进步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D.“两弹一星”决策是经济战略
C
9.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来,仅9次使用否决权,其中6次是在 2000年以后。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成为发展中世界的支持者,并郑重宣布中国支持联合国事业的新举措。这显示出( )
A.新世纪的中国正逐渐成为更加自信的大国
B.中国加入联合国之后政治、经济地位逐渐提高
C.中国已经与亚非众多发展中国家结盟
D.联合国改革提升了中国在重大事务中的权重
A
10.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看到“打倒美帝国主义!”口号时,曾经表示过不满。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笑着说:“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
A.中美之间的矛盾是虚构的
B.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C.中国在淡化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
D.中国感谢美国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谢谢观看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 案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还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
3.时空观念: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项目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一切经济行为都由国家制定计划实施、完成 运用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进行调节
调整手段 以行政手段为主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调整方式 国家直接调控企业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所有制结构 单一 多元
利益分配 平均主义严重 按劳分配,注重效率
1.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2.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探学新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大会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地位: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开始: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困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调整
(1)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举行的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了经验。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4.“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文化大革命”
1.发动:“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
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毛泽东、周思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因的政变。
3.整顿: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4.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2.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发展。
4.先进人物
(1)“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
5.外交成就
(1)概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作用:我国外交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深化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问题:台湾问题。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可以归纳为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可以归纳为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根据材料三“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归纳为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根据材料三“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可以归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作答。
随堂训练
1.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的这一设想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B.社会主义建设多种经济可以并存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经济建设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
2.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
A.彻底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C.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3.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规定( )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 B.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4.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
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 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彻底清算“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 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
6.1957年初,毛泽东指出:“现在的阶级斗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毛泽东这一思想( )
A.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C.推动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D.加速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
7.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三线建设( )
A.改变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B.形成了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
C.改善了与美苏两国的外交关系 D.优化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8.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卫星通信、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行业、微电子行业以及玻璃钢行业、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 B.“两弹一星”决策具有前瞻性
C.重大科技进步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D.“两弹一星”决策是经济战略
9.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来,仅9次使用否决权,其中6次是在 2000年以后。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成为发展中世界的支持者,并郑重宣布中国支持联合国事业的新举措。这显示出( )
A.新世纪的中国正逐渐成为更加自信的大国
B.中国加入联合国之后政治、经济地位逐渐提高
C.中国已经与亚非众多发展中国家结盟
D.联合国改革提升了中国在重大事务中的权重
10.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看到“打倒美帝国主义!”口号时,曾经表示过不满。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笑着说:“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
A.中美之间的矛盾是虚构的
B.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C.中国在淡化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
D.中国感谢美国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历史学术问题可以自由争论,体现了“双百”方针,故选C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和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排除A项;左倾思潮是指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材料中并未反映这一现象,排除B项;材料侧重反映的是历史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争论,不能得出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进一步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包含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内容,1975年邓小平强调该报告“太重要”了,到1976年12月,《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想借发表该报告来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1957年初”可知,毛泽东这一论断发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结合“现在的阶级斗争……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可知,毛泽东这一论断客观地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阶级的状况,是正确的论断,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B项错误,排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C项错误,排除;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始于1961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7年”不符,D项错误,排除。
7.答案:D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点建设三线地区,使西南、西北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大型企业明显增加,说明三线建设优化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D项正确;三线建设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但并未改变整个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A项错误;三线建设与对外开放、改善与美苏的关系无直接联系,B、C两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 “两弹一星"的成功带动了我国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说明重大科技进步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未反映社会经济对科技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两弹一星”产生了深远影响,没有体现其具有前瞻性,B项错误;“两弹一星”并非经济战略,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新世纪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联合国事务,这是在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中国政府更加自信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是在美国敌视、封锁中国的背景下提出的。“放空炮”体现了中国在淡化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故C项正确。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均存在重大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之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