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二语文试题
A.我国制度史研究因为对政治制度史的极度关注一度走入误区,所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
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東后,将答题卡交回
的问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
B.研究制度史既要关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要关注制度的接受者,这是符合唯物
生信息条形码粘贴
史观的。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C.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題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D.在进行制度史研究时,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就能发现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
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逻辑。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A.文章在列举制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前,先肯定了史学家在制度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多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成果。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B.文章论述“见人”时,先论述了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又论述了“见人”存在的误区。
C.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的活动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学家都十分关注,
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
的影响。
D.文章末段指出制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现实意义,说服力强。
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忽视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
但他们的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
A.要把制度史研究放到更加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使研究更加完整。
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
见人不见物”,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的
B.研究制度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
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
众身上。
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
C.当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有可能产生制度上的变化。
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
D.研究历史制度,不能只停留在对制度条文的分析上,还要深入研究当时的经济活动
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
材料一
非不关注人,而是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只是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
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
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
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
在唯物史观看来,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
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
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子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
“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
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
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
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的演化发展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
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徳价值,说
《诗》
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
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虽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然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许多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
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
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要求史学家研究制度史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材料二
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
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只有拓宽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
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
(摘编自周阳《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
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徳性。孔子践履“孝”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四平市普通高中 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答案:B【解析】 A 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中说,我国制度史研究特别关注政治制度史,我国的制度史
研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但并没有说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 项,“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错误,文中只是说“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D 项,“就能发现
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只有拓宽视野,
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2.答案:C【解析】 “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的活动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
该段强调的是客观条件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未强调人的活动的影响。
3.答案:B【分析】“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4.答案:C【解析】: A项,材料1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许多人传之永久”,并非“后
世儒学都”“发展”;B 项,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
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D 项,“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张
冠李戴,文中关于“述”与“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阐述与认识,不是孔子。
5.答案:D 【解析】 “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
出来的。
6.答案:① 积 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
值得提倡和继承的(3 分)
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3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7.答案:D【解析】对 “我”的心理的分析错误,结合小说内容来看,“我”应是对自己认识这样残暴的人而
感到羞耻。
8.答案:①舞 会上,伊凡是愉快、幸福的,对瓦莲卡充满爱意,对她的父亲充满敬意,即便离开舞会回家和刚
出门时,心情都十分畅快。(2 分)
②在街上看到瓦莲卡父亲下令打逃兵后,他由畅快变为震惊,并感到羞耻,决定不再同流合污。(2 分)
③他看清了军队的黑暗残酷、上流社会的极度虚伪。(2 分)
9.答案:① 在谋篇布局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让情节起了波澜,增加了文本的艺术张力;
② 在人物塑造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能够更鲜明地突显、塑造上校道貌岸然、凶恶残暴的人物形象,令
人印象深刻;
③各 处的对比使文章带有极强的讽刺效果,在充满讽刺意味的对比中更能鲜明地揭示作家对“军队黑
暗残酷、上流社会虚伪残暴”的批判,更鲜明地突显主旨,发人深省。(分点 2 分,答对 3 点给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10.答案:B 为……所 固定搭配,表被动,不能断开;“终身”用修饰“不仕”,在语意上两者更加紧密,表
意更加贴合语境。
11.答案:C.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12.答案: A“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文中说《畏累虚》《亢桑子》这类的文章都是空言无事实,
并没有说《渔父》《盗跖》《胠箧》这些文章。
13.答案:
(1)彭祖至今因为长寿独独地为人所知,一般人跟他比,这不是也很悲哀吗?
采分点:久;特;匹;各 1 分,句意 2 分
(2) 我世世代代做漂洗丝絮(的工作),不过得到了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去这个药方就可以获得百金,
请卖给他。
采分点:洴澼絖;鬻;与;各 1 分,句意 2 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1页(共 5页)
译文:
(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
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
《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孙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
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试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
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无法重用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
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
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
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
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二)
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一个月的
时间变化。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冥灵的树,
把五百年当作春,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
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比,这不是很可悲吗?商汤问棘,棘就是这样说的。不毛之地的北方有海,
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字
叫鹏,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直上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
后计划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斥鴳笑话它说:“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腾跃着向上飞,不到几丈就落了下来,
在飞蓬和蒿草之间飞翔,这也是我飞翔的最高限度了。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了。
(三)
见教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完成 14~15 题。
14.答案:D【解析】“语言庄重典雅”不正确,第二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偏口语。
15.答案: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不断获取新知识,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3 分)
其二:读 书做学问需要深厚积累,只有积累深厚,做学问才能轻松自如(3 分)(或者:读书做学
问也需要灵感,有了灵感,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译文:
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景象就很喜人。“半亩方塘”,不算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
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光浮动,情态毕见。作为景物描写,这也是成功的。这两句展示的
形象本身,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清,心胸开朗。
这感性形象本身还蕴含着理性的东西,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半亩方塘”里的水很深、很清,所以能够反
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反映,或者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
挖掘,写出了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是个代词,相当于“他”
这里代“方塘”。“清”,已包含了“深”。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没有到此为止,
进而提出了一个问题:“方塘”为什么能够这样“清”?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方塘”本身,是无从找到答案的。
诗人于是放开眼界,终于看到“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这“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
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后两句,当然是讲道理、发议论,朱熹虽是理学家,但这和“语录讲义”很不相同;第一,这是对前两句
所描绘的感性形象的理性认识;第二,“清如许”和“源头活水来”,又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因此,
这是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而不是“哲学讲义”。用古代诗论家的话说,它很有“理趣”,
而无“理障”。
“方塘”由于有“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
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
象及思想意义。
第二首。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因为“昨夜”
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
了起来。这两句诗,也对客观事物作了描写,形象比较鲜明。但诗人的目的不在单纯写景,而是因“观书有感”
而联想到这些景象,从而揭示一种哲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2页(共 5页)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就是对这种哲理的揭示。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
多少人费力气推都是枉费,哪能推动呢?可是严冬过尽,“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子改变了,从前推也
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轻快!
蒙冲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
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力气。——这就
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完成 17~19 题。
17.答案:B 【解析】本题中(1)(2)上句指出“古风音乐”渐渐走红,接着分析这种音乐形式的特点“以
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本句承接“人们发现”,发现的对象应该是“古风音乐”,指出其
意义所在应该是: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排除 A 项、C 项、D 项。
18.答案: A【解析】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贬义;
大力相助:大力的帮助,此处指褒义,故选大力相助;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
取之无禁: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不合语境,此处指传统文化的宝藏极其丰富,故选取之不尽;
琴歌酒赋: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瑟调琴弄:比喻夫妇感情融洽,不合
语境,此处指古代弹琴唱歌喝酒吟诗的生活,故选琴歌酒赋;鱼日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鱼
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指假冒的作品,故选鱼目混珠。
19.答案:D 【解析】本题中 A 项“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介词误用,应把“被”改为“对”;B 项“或
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介词误用,应把“被”改为“对”;“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语序不当,应是“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C 项“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介词误用,
应把“被”改为“对”;“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语序不当,应是“也是对华夏文明的
认同与归属”。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完成 20~21 题。
20.答案示例 : ①也烧去了他心里的杂草;②像有一支画笔;③那意思是
(每句 2 分 ; 字数超过 10 字不得分 ; 意近即可。)
21.答案:土地征用了东坡的身体,却使他的精神得到了自由,让他重获新生。
(没用“土地”做开头不得分;“自由” 与“新生”的顺序颠倒扣 2 分;语病一句扣 1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把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推向二元对立的局面,而这种对立,正是这件事中
最值得警惕的部分。”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要点:关键词“二元对立”,所谓“二元对立”,即对事物的一种简单化的“非白即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
一非善即恶”的道德化判断和定性。对于“值得讨论的问题”,将之简化为“非此即彼”的模式,往往于事情
并无多大益处,除了引起一场辩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问题的根本却依然未得到解决。这种“二元对立”
的思维是较为简单、粗糙的思维,如同孩童看待世界,善恶分明,不能接受二者混同的情形。而随着思维的成熟,
应该注意到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简单地下定论,无论人或事,都有其丰富性立体性、多面性,而自己的认知有一
定局限性,本来就不能认清事情全貌,倘若再以“二元对立”的思维限制,则更容易陷入误区。对此可分析,“二
元对立”思维需要突破,世界本非“二元”应该认清世界的“多元”,避免二元对立;产生二元对立实际上是
个人认知局限,要承认观点的多样,尊重其存在而不是完全无视;更不应该以“二元对立”的态度轻易去指责
他人。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3页(共 5页)
【立意】
1. 突破二元对立的局限。
2. 给世界留一点缓冲空间。
3. 抛弃偏见,让观点“多元”化。
4.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姿多彩。
5. 学会用辩证思维看问题
【错误立意】
二元对立看待世界
【素材】
1.郎 咸平一次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大学的高材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这是推论错误,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
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
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二元对立思维,就是受固有文化等因索的影响,人的大脑会产生
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方式。
2.二 元对立的思维,是典型的幼儿(类人孩)思维只有幼儿才把人看成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把人分成好人与坏人,
就使得坏人受难乃至被杀死,变得具有不可质疑的“天然正义”,而且从成本管理上讲,非常省事。这样的
省事,使得人之生命的消员变得和死了一只老鼠一样容易。可是我们的书本乃至电影里,总是有这样培养我
们国人的类人孩思维,从而完成仇恨教育的内容。
3. 二元论的的对立思维迎合了人类的思想和判断上的一种喜欢将事情简单化的惰性人们会经常陷入这种思维泥
潭。这种简单、机械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削弱人针对矛盾所采取
对策的科学性。它属于一种比较低级的模式,要它成立,需要被例外掉的太多了,它的包容性很差,普适性
很差。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空间思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或“多
维型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要“立
起来思考”。所谓空间思维,是指基于空间,从空间的事物着眼,对空间事物迅速高效地进行一系列分析判
断应对及再调整处置完整谋事的思维过程。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出过这样一个测验题: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四棵
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受试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然而,无论什么四边形都不行。
这时,心理学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树可以种在山顶上!这样,只要其余三棵树与之构成正四面体的话,
就能符合题意要求了。这些受试的学生考虑了那么长的时间却找不到答案,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学会使用一种
创造性的方法——立体思维。
【评分标准】: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立意准确,选材精当,逻 能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语言 结构匀称,详略得当,条理清晰,
一类文 54—60
辑性强,内容准确具体。 生动流畅,没有明显语病。 过渡自然。
立意准确,选材恰当,有 生动流畅,整体表达没有明显
二类文 48—53 结构完整,条例清晰,详略得当。
较好的逻辑性,内容具体。 语病。
立意较为准确,选材尚可,
表达基本流畅,但存有少量语 结构较为完整,条例较为清晰,
三类文 42—47 有一定的逻辑性,内容较
病(明显处不能多于 3 个) 详略比较得当。
为具体,有可读处。
能看出基本立意,选材一
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明显 结构基本完成,条例不够清晰,
四类文 36—41 般,逻辑性不强,内容不
处不能超过 4 个) 详略处理欠妥当。
具体。
中心偏离,逻辑混乱,内 结构不完整,条例不清晰,不
五类文 31—35 词不达意,病句较多。
容杂乱空洞 会分段。
中心偏离或完全跑题,全
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病
六类文 30 分以下 文无逻辑,内容杂乱,不 看不出文章结构,没有条例。
句很多。
知所云。
正常作文基础起评分建议:45 分,建议作文得分拉开梯度,让审准题、写得好的作文脱颖而出。
其他评卷问题 :
1.关于题目:试题要求“自拟标题”,缺标题者扣 2 分。
2.关于字数:试题要求“不少于 800 字”。若不足字数,距离 800 字那一行每少一行扣 1 分,最多扣 5 分。
3.关于错别字:每 3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 分。
4.关于标点错误 : 错 3~5 处扣 1 分,错 6 处以上扣 2 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4页(共 5页)
5.关于跑题作文建议 36 分以下评。
6.关于没写完的作文
(1)主体已写出只是没有结尾的作文,在基础等级标准评分基础上扣 2 分,并可按照第 2 点合理扣分。
(2)主体残缺,建议在五类文、六类文的基础上给分,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第 2 点合理扣分。
(3)主体未写出,或 300 字以内的(不包括 300 字)作文,在 15 分(包括 15 分)以下给分。
7.关于套作与抄袭的作文
① 没有自己的构思和立意,仅对原材料进行简单扩写演绎或对已有文章进行简单改写的,视为套作。凡属于
套作的作文,基础等级建议在五等文以下适当评分。
②怀疑为抄袭的作文,需提供被抄袭的文章或准确线索。经确认后,此类作文基础等级在六等文以下给分。
8.关于有严重问题的作文
以下四项视为“有严重问题的作文”
①内容上有严重的政治倾向性错误。
②答卷雷同。
③前后笔迹不一致。
④有特殊标记。
(此类答卷由题组长提交学科领导组审核处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5页(共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