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衣》《春江花月夜》
无衣
《诗经·秦风》
作者作品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多都是民间歌谣(它是诗歌的核心内容);
“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歌;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简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司马迁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梁启超
文题解读
《无衣》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背景探寻
《左传》曾有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郢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一举击退吴兵。由此可以想见,这首诗是秦王誓师的誓词,也是对士兵的动员令。
然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前771),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秦人响应王室号召,奋起反抗,打败了戎族的进攻。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知识链接
《诗经》“六义”——风雅颂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朝廷贵族公卿大夫所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看作“正声”。“颂”,即宗庙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诗经》“六义”——赋比兴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首诗的开头。
“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梳理全文
岂 曰 无 衣① ? 与 子 同 袍。②
③王于兴师 , 修我 戈 矛,与子同仇④。
岂曰 无 衣 ?⑤ 与 子 同 泽。
岂 曰 无 衣 ? 与 子 同 裳。⑥
王于兴师 , 修我 矛戟,与子 偕作。
王于兴 师 , 修我 甲兵,与 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和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①“无衣”既可以理解为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困难。
②诗歌开头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③“王于兴师”交代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将其置后,做补充交代,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④“与子同仇”这表明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抗击共同的敌人。
⑤这里的“岂曰无衣”并不是对上一章的“岂曰无衣”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与其存在内在情感上的递进关系。
⑥“与子同裳”说明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
图文导航
内容
形象
主题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思想)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准备)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赴战)
克服困难
团结友爱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慷慨赴战
同仇敌忾
表现了战士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
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主旨点睛
这是一首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战歌,它即表
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
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文本特色
重章叠唱 情感跌宕
(Ⅰ)一唱三叹,富有韵律美
这首诗歌,章复句叠,一唱三叹,体现了当时民歌的特色。全诗三章节的格调基本一致,语言简易省净而不单调,复沓层叠不絮烦。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略同,但又有小异。虽然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却又在叠句中更换个别字词,这就使文气跌宕活跃而不板滞。
如“同袍”“同泽”“同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语的变化,使重叠的章句之间互相补充,完足文义,深化内容,强化情感,而且更富韵律美,也更加摇曳生姿。
文本特色
重章叠唱 情感跌宕
(Ⅱ)豪情纵横 富有感召力
本诗共三章,每章均以“岂曰无衣”开头,自问自答,既促人深思,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召力,又采用重复回旋的形式以加重抒情成分。三章中的三问三答,情感一次比一次充沛,不断递进,在铺陈复唱中表现出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吟诵时自有一种从军的冲动油然而生,将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情感推向高潮。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者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文题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诗篇题目包含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构成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内涵,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作品简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胡应麟
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唯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
——沈德潜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
背景探寻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创作此诗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旅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着那轮挂在天边的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不禁沉醉在景色中了。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
知识链接——意象与意境
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等,“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是指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如:王伟的《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明月、清泉、翠竹、浣女、渔舟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明丽的画面。
知识链接——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时、几百句。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知识链接——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用韵: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即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诗只能有一个韵,即使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近体诗只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平仄: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古体诗不讲究平仄,而近体诗敬酒平仄。唐以后,古体诗也有讲究平仄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梳理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
从海上升起,从水边望去,就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
①
①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
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
②
春江波光荡漾,月光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
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折地绕着花草茂盛地原野流淌,月光照在鲜
花、树林上,好像雪粒儿一样洁白。
月光像空中流下的白霜一样,所以飞霜无从察觉,
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丝细小的灰尘,只有一
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初次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
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总是相
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
着流水。
③
④
⑧
⑦
⑥
⑤
②以上四句,两现“春江”,两现“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出现地景观立即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地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下文描写江月埋下了伏笔。
③“绕”字生动形象,描绘出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茂盛的春之原野的样貌。“皆似霰”细致地描绘出皎洁的月色倾泄在花上、树上的情态。江流曲折,月照花林,既点缀月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
④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因为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⑤这两句承上启下,总写月光皎洁,天空明净。“空中”二字点明了时间的推移,说明已到月升中天、明月当空之时;“孤”字显出天宇的广阔。
⑥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诗人不禁浮想联翩,神思飞跃。这两句发问既是天真稚气的问,又是深沉的问,也是永无答案的问。反复琢磨,就会发现,这两句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
⑦抒发感慨:人生短暂,人类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相似。这样看来,人类也能与江月长存。诗句体现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⑧这两句诗紧承上句“只相似”而来,由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转到对人生的感叹,引出下文对男女的离愁别恨的描写。
层解: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绚丽景色。这一部分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面,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景象。
层解: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主要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漫漫人生与茫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路引导:
第一层:(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这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
景色的特点是:①壮阔、空灵、朦胧。②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做了“月”的陪衬。
第二层:(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借月阐理,兼有抒情,重点写了“月之问”。细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包含三个意思:①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②月的圆满和人的孤独无依。③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
这一层的抒情,还为下文集中写相思起到过渡作用。
梳理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
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飘荡?什么地方有人在
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⑨“白云”“青枫浦”这两个意象,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游子的行踪不定。“枫”“浦”这两个意象,增添了思妇、游子离别的愁苦。
⑩这两句互文见义,“谁家”“何处”指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描写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
⑨
⑩
可怜月光在楼上徘徊,应该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
“可怜”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态。“裴回”二字极为传神,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仿佛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月光洒在玉门帘上,欲卷而去之而不得,照在她的
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
这两个字把思妇的惆怅、迷惘形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似乎要和思妇为伴,为她结仇,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思妇的玉门帘上和她的捣衣砧上。但思妇却触景生情,反而更加思念游子。她想要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走”“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要忘却但又做不到。
这两句中的“卷”“拂”二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这时游子思妇共同望着月光,可是无法传递音信,我
希望追随着月光去照耀着您。
“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得透彻淋漓。
大雁远飞却飞不出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翻出皱波
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鸿雁和鱼儿,如今也无法传递音信,这又为思妇平添几重无奈与痛苦。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
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逝,流去的不仅使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春天。月亮再次西斜,游子仍在外游荡。“复”字衬托出游子凄苦的寂寞之情。
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江水将要流尽,江潭上的月亮
如今又向西偏斜。
文学笔记——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互文的句法关系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上却彼此互见。
举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梳理原文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相距
无限遥远。
“沉沉”二字渲染了游子的孤寂。“碣石”“潇湘”,天南地北,天各一方,道路遥远。这更加深了游子的相思之情。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
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
“摇”“满”二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写得具体形象,也使整幅画面充满动感。一个“摇”字,令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木在微风中的摇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也令人仿佛看到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一个“满”字让人感觉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浓郁的、哀婉的、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悲伤但并不绝望的相思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
层解: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思路引导
以上是第三层,集中写了思妇、游子们的相思之情,重点写了“月之情”。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小层:
①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②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写游子思妇。
此处写相思之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游子对思妇的思念之情,是实写。起笔写景,落笔在情,畅想一个旋律,凝结一个主题。
图文导航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1—8)
月下之思
(9—16)
月下之情
(7—36)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类无穷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哲理
诗情
完美融合
主旨点睛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这种大自然的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幽美邈远。
文本特色
天人合一 清幽和谐
(Ⅰ)多角度写景
如写江,有时江潮连海,有时波光潋滟,有时奔涌万里;忽而雄阔,忽而辽远,忽而明丽,写出了春江的多姿多彩。又如写月,随时间的推移写了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依据情感变化写了明月、孤月、藏月、落月。故而诗中江水无处不在,月色无所不包,描绘出春江的开阔美和恬静美。
(Ⅱ)多层次抒情
这里有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有对人生的哲理之思,还有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有赞誉,有感叹,有痛苦,有惆怅,感情富于变化。
文本特色
天人合一 清幽和谐
(Ⅲ)景、理、情完美结合
全诗将写景、说理、抒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由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组成的美妙画面。其中,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说理和抒情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对人之初与宇宙之初的关系的探讨,引出了下文对人间最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抒发。
(Ⅳ)韵律优美
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九韵。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婉转悠扬,音乐的节奏感强而且旋律优美。
文本特色
天人合一 清幽和谐
(Ⅴ)章法有序,极善铺陈渲染,辞藻华丽,句式多样。
这首诗或复叠咏叹,或偶句反复,或前呼后应;用韵多变,抑扬交错,声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