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 《保卫黄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听赏乐曲《保卫黄河》,感受作品中宏伟气势,了解乐曲力度的变化,体会钢琴与乐队间的呼应配合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和歌唱水平不统一,因此我降低了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由于歌曲演唱难度较大,我把欣赏歌曲和了解歌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中黄河的宏伟气势,了解乐曲力度的变化。
难点: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
(1)播放“黄河”的录像。
(2)学生谈观后感。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介绍黄河。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山东注入渤海。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
3、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教师板书)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1939年他去看望青年诗人光未然,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光未然亲自朗诵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所震撼,乐思如潮。约光未然将其改成歌词,并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仅一星期,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黄河大合唱》共分为九个部分。序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4、冼星海简介(教师板书)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905年6月11日,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专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更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
5、欣赏、分析歌曲。
(1)播放《保卫黄河》
(2)歌曲分析。全曲共唱了四遍,第一遍和第四遍是齐唱,第二遍和第三遍是二部轮唱和三部轮唱。
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首歌曲称“齐唱”。群众歌曲常采用齐唱的形式。
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
(3)分析两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齐唱和轮唱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什么?
齐唱表达了中华儿女齐心协力,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轮唱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6、渐强记号(教师板书)
由此记号处逐渐渐强。这个渐强记号,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变化,展现了我们国家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胜决心。
7、再次欣赏歌曲,结束本课。
五、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中华儿女不屈不饶的精神犹如母亲黄河一般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